《傷寒直指》~ 舌鑑總論 (3)
舌鑑總論 (3)
1. 黃胎圖
舌見微黃色,初病即得之,發譫語者,由失汗,表邪入里也。必用汗下兼行,以雙解散加解毒湯,兩停處之。
舌見微黃色者,表證未罷,宜小柴胡合天水散主之。可下者,大柴胡下之,表裡雙除,臨證審用之。(健曰:傷寒而見舌黃熱已入里,乃可用黃連矣。如舌未見黃色,用連則多誤也。)
舌見黃色者,必初白胎而變黃色也,皆表邪傳裡,熱已入胃,宜急下之。若下遲必變黑色,為惡證,為亢害,鬼賊深也,不治。宜調胃承氣湯。(健曰:如無實邪,但有熱者不宜遽下,只可黃連解毒以瀉之。)
舌見黃色而有小黑點者,邪遍六腑,將入五臟也。急服調胃承氣湯下之,次進和解散,十救四五。(健曰:此須下之,重用川連以瀉熱毒。)
舌見黃而澀有隔瓣者,熱已入胃,邪毒深矣。心火煩渴,急以大承氣下之。若發黃,茵陳湯;下血,抵當湯;水在脅下,十棗湯;結胸,陷胸湯;痞,大黃瀉心湯。
舌見黃而黑點亂生者,其證必渴,譫語脈實者生,澀者死,循衣摸床者,不治。若下之,見黑糞亦不治。下宜大承氣湯。(健曰:下藥中,必須加黃連為要。)
舌黃中黑至尖者,熱氣已深,兩感見之,十當九死。惡寒甚者亦死。不惡寒而下利者,可治。宜用調胃承氣湯。
舌見灰色尖黃,不惡風寒,脈浮者,可下之。若惡鳳惡寒者,雙解散加解毒湯主之。三四下之,見糞黑不治。(健曰:灰黑舌燥者,乃傷寒停食,拒按,小陷胸主之。若無食,而灰濕之舌,乃少陰腎寒,水色上侵也,宜真武湯。若腎熱者,宜下除之。
舌根微黑尖黃,脈滑者,可下之;脈浮者,當養陰退陽。若惡風寒者,微汗之,用雙解散;若下利,用解毒湯,十生八九也。
舌根微黑尖黃隱現,或有一紋者,脈實,急用大承氣湯下之;脈浮,渴飲水者,用涼膈散解之,十可救一二。
以上《金鏡錄》法。
《舌鑑》曰:黃胎者里證也。傷寒初病無此舌,傳至少陽,亦無此舌,直至陽明腑實,胃中火盛,火乘土位,故有此胎。當分輕重瀉之,初則微黃,次則深黃有滑,甚則干黃焦黃也。其證有大熱、大渴、便秘、譫語、痞結、自利,或因失汗發黃,或畜血如狂。大抵舌胎黃證雖重,若脈長者,中土有氣也,下之則安。如脈弦下利,舌胎黃中有黑色者,皆危證也。
微黃胎舌,微黃而甚燥者,表失汗初傳裡也,大柴胡湯。
純黃微干舌,舌見純黃胎,胃熱已極,急下之,遲則變黑,惡候矣。黃干舌同俱裡熱已極,急下勿緩之候。
舌尖胎黃,邪初傳胃也。宜調胃承氣湯,表證未盡者,大柴胡兩解之。
舌黑根多而黃尖少,雖無惡證,脈恐一時暴變,以胃氣絕耳。
健曰:根黑尖黃,脾胃實邪熱甚,宜小陷胸,或調胃承氣。如尚惡寒發熱,表未盡者,大柴胡加連主之。
白話文:
《黃胎圖》:
舌苔呈現淡黃色,在病症初期出現並伴有胡言亂語,是因未及時發汗,外邪侵入體內所致。需同時使用發汗和瀉下的方法,以雙解散合解毒湯配合治療。
舌苔黃而乾澀伴裂紋,說明熱邪深陷胃腑。若見心煩口渴,應急用大承氣湯;若發黃疸用茵陳湯;便血用抵當湯;脅下水飲用十棗湯;結胸用陷胸湯;痞滿用大黃瀉心湯。
舌黃黑相間至舌尖,熱邪極深,若見雙感症狀(表裡同病)九死一生。惡寒嚴重者亦危;若無惡寒且腹瀉尚可治,宜調胃承氣湯。
舌根微黑尖黃,脈滑可瀉下;脈浮需滋陰退陽。若惡風寒微發汗用雙解散;若腹瀉用解毒湯,八成可愈。
舌根隱現微黑尖黃或裂紋,脈實用大承氣湯;脈浮且口渴用涼膈散,僅一至二成生機。
《舌鑒》補充:黃苔主里證,傷寒初期無此舌象,至少陽階段亦無,直至陽明腑實、胃火熾盛時才出現。需按程度瀉下:初為微黃,次為深黃滑膩,重則乾黃焦黃。伴隨高熱、口渴、便秘、譫語、結痞或發黃出血等症。黃苔雖重,若脈長示胃氣尚存,瀉下可愈;若脈弦下利、舌黃中帶黑則危殆。
微黃燥苔為表邪初入裡,用大柴胡湯;純黃乾苔示胃熱極盛,急瀉防惡化;黃乾舌同理。舌尖黃為邪初犯胃,宜調胃承氣湯,表證未解者用大柴胡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