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九下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九下

1. 《傷寒直指》卷九下

2. 舌法篇《金鏡錄》序

凡傷寒熱病,傳經之邪,比雜病不同,必辨其脈、證、舌胎,表裡汗下之,庶不有誤。況脈者,血之府,屬陰,當其得病之邪,與正氣相傳,若真氣未衰,脈必滑數而有力。病久熱甚,真氣衰,脈必微細而無力。方數甚也,但可究陰退陽,此識脈之要也。或初病即惡寒發熱,後必有渴水燥熱之證。

或逆厥而利,此熱證傳經之邪也。若始終皆熱證,惟熱而不惡寒。故傷寒為病,初則頭痛,必無發熱惡寒渴水之證。一病便有逆厥泄利,或但惡寒而無發熱,此寒證也。此識證之妙也。如舌本者,乃心之苗,竅於舌,心屬火主熱,象離明。人得病初在表,則舌自紅,無白胎等色,表邪入於半表半里之間,其舌色變為白胎而滑見矣,切不可不明表證。故邪傳於裡,里未罷則舌必見黃胎,乃邪入於胃,急宜下之,胎黃自去而疾安矣。

至此醫之不依次,惟用湯丸,失於遲下,其胎必黑,變證蜂起,此為難治。若見舌胎如漆黑之光者,十無一生。此心火自炎,與邪熱相乘,熱極則反兼水象,故色從黑,而應水化也。若乃臟腑皆受邪日深,必作熱證,須下之,乃去胃中之熱,否則熱人絡臟之中,鮮有不死者。譬如火之自炎,初則紅,過則薪,為黑炭矣。

此亢則害,承乃制。今以前十二舌明著,猶恐未盡諸證,復作二十四圖,並方治列於左,則區區推源尋流,實可決生死之妙也。時至正元年學士杜清碧撰。

舊有敖氏金鏡錄一篇,專以舌色視病,既圖其狀,復著其情,而後別其方藥,開卷昭然,一覽具在。雖不期乎仲景之書,而悉合乎仲景之道。昔嘗刻之留都官舍,本皆繪以五彩,恐其久而色渝,因致謬誤,乃分注其色於上,使人得以意會焉。夫人之一身,皆受於天,心名天君,故獨為此身之主。

舌乃心苗,凡身之病,豈有不見於此者哉。嘉靖丙辰院使姑蘇薛己立齋序。

《舌法金鏡錄》,元敖氏著。杜學士增定。薛立齋圖。申鬥垣輯觀舌心法,推廣至一百三十七圖。長洲張誕先復正其錯誤,汰其無與於傷寒者,定為一百二十圖,名《傷寒舌鑑》。今更刪其重出者,余悉圖綴於左。

白話文:

《舌法篇·金鏡錄》序

凡是因傷寒引發的熱病,其邪氣在體內傳遞的路徑與其他雜病不同,必須仔細辨別患者的脈象、症狀和舌苔,區分表裡證候後選擇發汗或攻下治療,才能避免誤診。脈象是血液運行的體現,屬陰;當病邪與人體正氣相搏時,若正氣未衰,脈象必呈滑數有力;若病久熱盛耗傷正氣,脈象則會變得微細無力。即便熱象顯著,此時也當探究陰陽消長的機理,這是掌握脈診的關鍵。有些病症初期即出現惡寒發熱,後續必定伴隨口渴飲冷、燥熱等症狀。若出現四肢厥冷伴腹瀉,這是熱證傳經的體現;若始終只有熱象而無惡寒,則屬純熱證。典型傷寒初起僅有頭痛,不會兼具發熱、惡寒與口渴症狀;若發病即見厥逆腹瀉,或單純惡寒無發熱,則屬寒證。這些正是辨別證候的精微之處。

舌為心之苗竅,心屬火主熱,象徵離卦的光明。病邪在表時,舌質鮮紅無苔;邪入半表半里則現白滑苔,此時必須明辨表證。當邪傳里而里證未解時,舌苔必轉黃,這是邪入胃腑的徵兆,應急用攻下法,黃苔退則病癒。若醫者不循此序,延誤攻下時機,苔色將轉黑並引發多重變證,治療難度倍增。若見舌面呈現漆黑色澤,多屬不治之症——此乃心火亢極,與邪熱交熾,熱極反現水象(黑色屬水)所致。若臟腑受邪日久,必然化熱,當及時攻下洩胃熱,否則邪熱內陷經絡臟腑,多致死亡。猶如火焰燃燒,初呈紅色,熾盛時轉為黑色炭燼,正合五行"亢害承制"之理。

現將前人總結的十二種舌象明確列出,慮及未能涵蓋諸證,復增補二十四幅圖示並附治法於後。如此推究病源,實為決斷生死的關鍵。至正元年學士杜清碧記。

舊傳敖氏所著《金鏡錄》專論舌診,既描繪舌象又闡明病機,更附對應方藥,開卷瞭然。其內容雖未刻意效法張仲景,卻與仲景醫理深度契合。昔年曾在留都官署刊刻,原圖皆施彩繪,恐年久褪色致誤,遂改為文字標注顏色以便辨識。人體受命於天,心為君主之官,乃一身主宰;舌為心之外候,周身疾病豈有不顯現於此者?嘉靖丙辰年太醫院使姑蘇薛己(字立齋)序補。

按:《舌法金鏡錄》原為元代敖氏著作,經杜清碧學士增訂。薛立齋繪制舌圖後,申鬥垣匯集擴充為《觀舌心法》計一百三十七圖。長洲張誕先復校正謬誤,剔除與傷寒無關者,釐定為一百二十圖,更名為《傷寒舌鑒》。今再刪其重復,余圖皆列於後。

3. 白胎圖

舌見白胎者,邪初人里也。丹田有熱胸中有寒,乃少陽半表半裡之證。宜小柴胡湯、梔子豉湯治之。

舌見尖白根黃,其表證未罷,須解表,然後方可攻之。如大便閉,用涼膈散加硝黃泡服;小便濫用五苓散加木通,合益元散加薑汁少許,以白滾湯調服。

舌見沿白心黑,而脈沉微者難治。脈浮滑者可汗,沉實者可下。始病即發此色,乃危殆之甚也,速進調胃承氣湯下之。(健按:舌心黑滑,白邊亦滑,乃陰邪內甚,非下證也。須真武等溫里,故必察其滑燥而分寒熱。)

舌尖白胎二分,根黑一分,必有身痛惡寒,好飲水,不至甚者,五苓散;自汗渴者,白虎湯;下利甚者,解毒湯,此亦危證也。

舌見白胎中有小黑點亂生者,尚有表證。其病之來雖惡,宜涼膈散微表之,表退,當用調胃承氣湯下之。或黃胎與黑點舌,亦同。

舌中見白胎,外有微黃者,必作泄。宜服解毒湯,惡寒者,五苓散。

舌左半白胎,而自汗者,不可下。宜白虎湯加人參三錢服。

舌右半白胎滑者,病在肌肉,為邪在半表半裡,為往來寒熱。宜小柴胡湯和解之。

舌左半見白胎滑,此臟結之證,邪併入臟,難治。

舌見四圍白而中黃者,必作煩渴嘔吐之證。兼有表者,五苓散、益元散兼服。須待黃遍,方可下也。

舌見黃而尖白者,表少里多,宜天水散一服,涼膈散二服,合進之。脈弦者,宜防風通聖散。

以上《金鏡錄》法。

白話文:

《白胎圖》:

舌頭出現白色舌苔,表示病邪剛進入體內。丹田有熱而胸中有寒,屬於少陽經半表半裡的證候。適合用小柴胡湯、梔子豉湯治療。

舌頭前端白、根部黃,表證尚未消除,需先解表,之後才能攻裡。若便祕,可用涼膈散加芒硝、大黃泡服;若小便頻多,用五苓散加木通,或與益元散混合,加少許薑汁,以熱水調服。

舌頭邊緣白而舌心黑,且脈象沈微者難治;脈浮滑者可發汗,沈實者可瀉下。若初病即現此舌色,病情極為危險,應速服調胃承氣湯下之。(按:若舌心黑而滑,白邊也滑,屬陰寒內盛,非下法適用證,需以真武湯等溫裡方劑治療,故須分辨舌苔滑燥以判斷寒熱。)

舌尖白苔佔二分、根部黑苔佔一分,伴有身痛、惡寒、輕度口渴者,用五苓散;若自汗且渴,用白虎湯;嚴重腹瀉者,服解毒湯,此亦為危證。

舌頭白苔中散佈小黑點,仍有表證者,病勢雖急,宜用涼膈散輕解表邪,待表證消退後,再用調胃承氣湯瀉下。黃苔夾黑點的舌象同理。

舌中白苔、邊緣微黃者,可能腹瀉,宜服解毒湯;若惡寒,用五苓散。

舌左半部白苔且自汗者,不可瀉下,宜白虎湯加人參三錢。

舌右半部白苔滑潤,病邪在肌肉層,屬半表半裡證,症狀為寒熱交替,宜用小柴胡湯和解。

舌左半白苔滑潤,為臟結證,病邪深入臟腑,難治。

舌四周白、中間黃者,易出現煩渴嘔吐。兼有表證時,五苓散與益元散同服,待黃苔布滿全舌才可瀉下。

舌苔黃而舌尖白者,裡證多於表證,宜先服天水散一次,再服涼膈散兩次。若脈弦,宜用防風通聖散。

以上治法出自《金鏡錄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