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45)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45)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氣壅而不泄,則築然動,白朮味甘補氣,去之則氣易散。動者欲作奔豚,桂辛以散之,能入腎治奔豚,故加之。氣上逆則吐,術甘而壅,非所宜也。姜辛而散,為聖藥。氣泄而不收,則下多,術甘而補,能使正氣收而不泄。飲聚則悸,茯苓之滲泄,伏水以除。津液不足則謁,術甘以補津液。
裡虛者腹痛,補可去之,人參之屬是也。寒用乾薑,辛能散也。氣鬱腹滿,為之治滿,術甘補則去之,附子辛散故加之。)
四逆加豬膽汁湯第一百八
於四逆湯方內,加入豬膽汁半合,余依前法服。如無豬膽,以羊膽代之。
燒褌散第一百九
上取婦人中褌近陰處,剪燒灰,以水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,小便即利,陰頭微痛而愈。婦人病,取男子褌襠燒灰。(兼善:易病之為合陰陽,感動餘邪,則其人正氣本虛,故能染著。同用燒褌散,以誘安正氣,正氣安,餘邪自平矣。)
枳實梔子豉湯第一百十
枳實(三枚,炙),梔子(十四枚,擘),豉(一升),上三味,以清漿水七升,空煮,取四升,內枳實、梔子,煮取二升,下豉,更煮五六沸,去滓,溫分再服,覆令微似汗。(枳實梔子豉湯,則應為吐之劑,此云覆令微自汗出,以其熱聚於上者,苦則吐之;熱散於表者,苦則發之。《內經》曰:火淫所勝,以苦發之,此之謂也。
宇泰:傷寒之邪,自外入,勞復之邪,自內發,汗、吐、下,隨宜施治。)
牡蠣澤瀉散第一百十一
牡蠣(熬),澤瀉,栝蔞根,蜀漆(洗去腥),葶藶(熬),商陸根(熬),海藻(洗去咸,以上各等分),上七味,異搗篩為散,更人臼中治之,白飲和服方寸匕,小便利,止後服,日三服。(鹹味湧泄,牡蠣、澤瀉、海藻之咸以泄水氣。《內經》曰:濕淫於內,平以苦,佐以酸辛,以苦泄之,蜀漆、葶藶、栝蔞、商陸之酸辛與苦以導腫濕。)
竹葉石青湯第一百十二
竹葉(二把),石膏(一斤),半夏(半升,洗),人參(三兩),甘草(二兩,炙),粳米(半升),麥門冬(一升,去心),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內粳米煮,米熟湯成,去米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(辛甘發散而除熱,竹葉、石膏、甘草之甘辛以發散餘熱。
甘緩脾胃而益氣,麥冬、人參、粳米之甘以補不足。辛者,散也;氣逆者欲其散,半夏之辛以散逆氣。)
白話文:
氣機阻塞無法疏通,就會感覺到腹部跳動,白朮性味甘甜,能夠補氣,去掉它則氣機容易散開。跳動是即將發生奔豚的徵兆,桂枝性味辛散,可以進入腎臟治療奔豚,所以要加入桂枝。氣機上逆就會嘔吐,白朮性味甘甜容易壅滯氣機,並不適合使用。生薑性味辛散,是很好的藥物。氣機耗散而無法收斂,就會排泄過多,白朮性味甘甜可以補氣,能夠使正氣收斂而不耗散。飲水停留在體內就會心悸,茯苓可以滲濕利水,使停留在體內的水分排出。津液不足就會口渴,白朮性味甘甜可以補充津液。
體內虛弱的人會腹痛,可以用補益的方法來治療,例如人參之類的藥物。寒邪引起的腹痛可以用乾薑,因為它性味辛散。氣機鬱結導致腹脹滿,治療方法應該要消除脹滿,白朮性味甘甜補益,使用後反而會加重,附子性味辛散,所以要加入附子。
四逆加豬膽汁湯 在四逆湯的基礎上,加入半合豬膽汁,其他煎藥和服用方法都和之前一樣。如果沒有豬膽汁,可以用羊膽汁代替。
燒褌散 取婦人穿過的內褲靠近陰部的地方,剪下來燒成灰,用水調和,服用一小匙,每天三次,小便就會順暢,陰頭的輕微疼痛也會痊癒。治療婦女疾病,可以用男子穿過的內褲襠部燒成灰。(說明:容易生病的原因是陰陽失調,導致其他邪氣侵入,那是因為人體正氣虛弱,所以容易被感染。使用燒褌散,可以引導正氣歸位,正氣強盛,其他邪氣自然會平息。)
枳實梔子豉湯 枳實(三枚,烤過),梔子(十四枚,擘開),豆豉(一升),以上三味藥,用七升米漿水,先煮沸,取四升,再加入枳實、梔子,煮到剩二升,然後加入豆豉,再煮五六滾,去除藥渣,溫熱分兩次服用,服用後用被子蓋好,讓身體微微出汗。(枳實梔子豉湯,本來應該是催吐的藥劑,但這裡說要微微發汗,是因為熱邪聚集在上部,使用苦味的藥物可以催吐;熱邪散佈在表面,使用苦味的藥物可以發汗。《內經》說:火邪過盛,要用苦味的藥物來發散,就是這個意思。
說明:外感寒邪從體外侵入,勞累後的復發的邪氣從體內產生,發汗、催吐、瀉下,要根據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。)
牡蠣澤瀉散 牡蠣(烤過),澤瀉,栝蔞根,蜀漆(洗去腥味),葶藶(烤過),商陸根(烤過),海藻(洗去鹹味),以上七味藥,等份搗碎過篩成散劑,再次放入石臼中研磨,用米湯送服一小匙,小便順暢後就停止服用,每天三次。(鹹味可以使水液下泄,牡蠣、澤瀉、海藻的鹹味可以排出體內的水氣。《內經》說:體內濕邪過盛,要用苦味的藥物來平息,輔以酸辛的藥物,使用苦味的藥物排出濕氣,蜀漆、葶藶、栝蔞、商陸的酸辛和苦味可以引導腫脹的濕氣排出。)
竹葉石膏湯 竹葉(兩把),石膏(一斤),半夏(半升,洗過),人參(三兩),甘草(二兩,烤過),粳米(半升),麥門冬(一升,去心),以上七味藥,用水一斗煮取六升,去除藥渣,加入粳米煮,等米煮熟後,去除米粒,溫服一升,每天三次。(辛味和甘味可以發散熱邪,竹葉、石膏、甘草的甘辛可以發散體內剩餘的熱邪。
甘味可以緩和脾胃功能並益氣,麥冬、人參、粳米的甘味可以補足身體不足。辛味是發散的意思,氣機上逆需要疏散,半夏的辛味可以疏散上逆的氣機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