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44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44)
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
白頭翁湯第一百五

白頭翁(二兩),黃連,黃柏,秦皮(各三兩),上四味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不愈,更服一升。(《內經》: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。利則下焦虛,是以純苦之劑堅之。崔皋:寒者除熱,苦者厚腸,四藥皆苦寒,故治熱利而療下重。觀子:白頭翁善止毒利,秦皮能除虛利,故與連、柏同為厚腸泄瀉之品。

吳氏曰:下利紫血鮮血者,此湯宜之。)

四逆加人參湯第一百六

於四逆湯方內,加人參(一兩),余依前法。

理中丸第一百七

人參,甘草(炙),白朮,乾薑(各三兩),上四味,搗篩為末,蜜和九,如雞黃大。以沸湯數合,和一丸,研碎,溫服之,日三服,夜二服。腹中未熱,益至三四丸,然不及湯。湯法:以四物依兩數切,用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(《內經》曰: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用甘補之,人參、白朮、甘草之甘以緩脾調中。

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,乾薑之辛以溫散寒。心肺在膈上為陽,肝腎在膈下為陰,脾胃應土,處於中州,在五臟曰孤臟,在三焦曰中焦,一有不調,此丸專治,故曰理中。脾欲緩,緩中益脾,必甘為主,是以人參之甘溫為君;脾惡濕,溫中勝濕,必以甘為助,是以白朮之甘溫為臣;甘先入脾,脾不足,以甘補之,是以甘草之甘平為佐;喜溫惡寒者,胃也,胃寒則中焦不治,是以乾薑之辛溫為使。)

加減法:若臍上築者,腎氣動也。去朮加桂四兩。(脾虛,腎氣築動於臍上,《內經》曰:甘者令人中滿,朮、甘壅補,桂泄奔豚,是以相易也。健按:此稱桂,應是肉桂,能入肝腎命門,補真火不足,而除痼冷沉寒,益陽消陰,制木生土,非桂枝屬太陽膀胱經藥比也。觀成注:能入腎,治奔豚,則知是肉桂矣。

)吐多者,去朮,加生薑三兩。(嘔家不喜甘,故去朮,嘔家多服生薑,以辛散之。健曰:吐多者,胃氣必傷,用術猶能保胃也。)下多者,還用術,悸者,加茯苓二兩。(下多者,用術以去濕,悸者,加茯苓以導飲。)渴欲得水者,加朮,足前成四兩半。(津液不足,則用術甘以緩之也。

)腹中痛者,加人參,足前成四兩半。(裡虛腹痛,加人參以補之。健曰:凡腹痛不利於補,故曰痛無補法,專指腹痛而言。此條不但理中丸之可補,而更加參,何也?夫治腹痛,當察其上中下三段部位,及痛處緩急,有無停滯空實,可按不可按,喜冷喜暖之分,核之脈舌,面色。如果脈虛而遲,唇舌淡白,喜按喜暖者,方可用補。

並要究其二便之利不利,庶無干礙,否則稍有阻滯,誤矣。)寒者,加乾薑,足前成四兩半。(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。)腹滿者,去朮,加附子一枚。服湯後,如食頃飲熱粥一升,微自溫,勿發揭衣被。(胃虛,則壅塞腹滿,甘令人中滿,是以去朮,附子之辛以補陽散壅。脾胃居中,病則邪氣上下左右,無病不至,故有諸加減法。

白話文:

白頭翁湯第一百五

白頭翁(二兩)、黃連、黃柏、秦皮(各三兩),將這四種藥材加水七升煎煮,煮到剩下二升,去除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。如果沒好,再服用一升。(《內經》說:腎臟需要堅固,要趕快吃苦味的東西來堅固它。拉肚子會使下焦虛弱,所以用純苦味的藥劑來堅固它。崔皋認為:寒症要用熱藥去除,苦味藥可以使腸道厚實,這四種藥都是苦寒的,所以能治療因熱引起的痢疾,並能治療大便下墜的感覺。觀子認為:白頭翁擅長止住有毒性的痢疾,秦皮能去除虛弱引起的痢疾,所以與黃連、黃柏一同成為能使腸道厚實、治療腹瀉的藥品。

吳氏說:拉肚子拉出紫黑色或鮮紅色的血,適合用這個藥方。)

四逆加人參湯第一百六

在四逆湯的基礎上,加入人參(一兩),其他做法和之前一樣。

理中丸第一百七

人參、炙甘草、白朮、乾薑(各三兩),將這四種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,用蜂蜜調和成丸,像雞蛋黃那麼大。用幾合沸水調和一丸,研碎,溫熱服用,一天服用三次,晚上服用兩次。如果肚子沒有暖起來,可以增加到三四丸,但效果不如湯劑。湯劑的做法:將這四種藥材按原本的比例切好,加水八升煎煮,煮到剩下三升,去除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(《內經》說:脾臟需要舒緩,要趕快吃甘甜的東西來舒緩它,用甘味來補養它,人參、白朮、甘草的甘甜味能舒緩脾臟,調和中焦。

寒邪過盛,要用辛熱的藥來平衡它,乾薑的辛溫能溫暖散寒。心肺在膈膜上方屬於陽,肝腎在膈膜下方屬於陰,脾胃屬於土,位於中焦,在五臟中被稱為「孤臟」,在三焦中被稱為中焦,只要有一個不協調,這個藥丸就能專門治療,所以叫做「理中」。脾臟需要舒緩,舒緩中焦才能補養脾臟,一定要以甘味為主,所以用甘溫的人參作為主藥;脾臟討厭潮濕,溫暖中焦才能去除濕氣,一定要用甘味來輔助,所以用甘溫的白朮作為輔藥;甘味先進入脾臟,脾臟不足,要用甘味來補養它,所以用甘平的甘草作為佐藥;喜歡溫暖厭惡寒冷的,是胃的功能,胃寒的話中焦就不能正常運作,所以用辛溫的乾薑作為使藥。)

加減法:如果肚臍上方有搏動感,是腎氣在活動。要去除白朮,加入桂枝四兩。(脾虛,腎氣在肚臍上方活動,《內經》說:甘味會讓人腹部脹滿,白朮和甘草會壅塞補養,桂枝能疏散奔豚之氣,所以要互相替換。健按:這裡說的桂,應該是肉桂,能進入肝腎命門,補足真火不足,去除長久寒冷的病症,增強陽氣,消除陰寒,制約木氣,生養土氣,不是桂枝這種屬於太陽膀胱經的藥能比的。觀成注:能夠進入腎臟,治療奔豚,就能知道是肉桂了。)

嘔吐很多的話,要去除白朮,加入生薑三兩。(嘔吐的人不喜歡甘味,所以要去除白朮,嘔吐的人多服用生薑,來用辛味散發。健說:嘔吐很多的人,胃氣一定受損,用白朮還是能保護胃的。)拉肚子很多的話,還是要用白朮,心悸的話,要加入茯苓二兩。(拉肚子很多的人,要用白朮來去除濕氣,心悸的人,要加入茯苓來導引水飲。)口渴想喝水的話,要加入白朮,補足原本的四兩半。(津液不足,就要用白朮的甘味來舒緩它。)

肚子痛的話,要加入人參,補足原本的四兩半。(身體內部虛弱導致的肚子痛,要加入人參來補養它。健說:一般來說肚子痛不適合用補法,所以說痛沒有補的方法,這裡專指肚子痛而言。這條不只說理中丸可以補養,還加了人參,為什麼呢?治療肚子痛,要仔細觀察上中下三段的部位,以及疼痛的緩急,有沒有停滯或空虛,可以按壓還是不能按壓,喜歡冷還是喜歡溫,還要看脈象舌苔,以及面色。如果脈象虛弱而遲緩,嘴唇舌頭淡白,喜歡按壓和溫暖的,才可以考慮用補法。

還要仔細觀察大便小便是否順暢,才不會造成阻礙,否則稍微有阻滯,就會產生錯誤。)身體寒冷的話,要加入乾薑,補足原本的四兩半。(寒邪過盛,要用辛熱的藥來平衡它。)肚子脹滿的話,要去除白朮,加入附子一枚。服用湯藥後,像吃完飯那樣喝一升熱粥,微微溫暖身體,不要掀開衣服被子。(胃虛,就會導致腹部壅塞脹滿,甘味會讓人腹部脹滿,所以要去除白朮,附子的辛味能補陽散壅。脾胃位於中焦,生病的話邪氣會從上下左右侵入,沒有一個地方不受到影響,所以才有這些加減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