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42)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42)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然四肢四字,與手足字,亦有所分,以四字加逆之上者,是通指手足臂脛而言也。以手足字,加厥逆、厥冷等上,及無手足字者,是獨指手足言也。蓋厥逆雖俱為寒冷,卻有陰陽之殊,熱極而厥冷,陽極似陰也。仲景以四逆散,寒藥治之是也。寒極而厥逆者,獨陰無陽也。仲景雖無四逆湯熱藥治之之條,然四逆湯之名,由四肢之逆冷而立,可不類知乎。
但四逆之為湯與散,有寒有熱,而四肢通冷,比之手足獨冷,則有間矣。仲景曰:少陰病,吐利煩躁,四逆者死。又曰:四逆惡寒而蜷,脈不至,不煩而躁者死。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,煩躁欲死者,吳茱萸湯。三條二為死,一為可治。雖通諸證而言,可治者,以厥冷言。死者,以四逆言,可見四逆重於厥冷矣。
成氏謂厥甚於逆,豈不謬歟!宇泰:凡言四逆,或言厥逆者,皆為重證,蓋舉四肢而言耳。言指頭寒,四肢厥,與逆與冷者,皆為厥微。其病之淺深輕重,皆寓於書法中,不可不審也。又曰:自熱至溫,自溫至厥,乃傳經之邪,四逆散主之。厥而大便閉,小便赤,或大便黑,脈沉而滑,此為陽證似陰,白虎湯甚者大承氣湯不可誤投也。
節庵:或曰人之手足,乃胃土之末,凡脾胃有熱,手足必熱,脾胃有寒,手足必冷,理之常也。雖傷寒厥深熱亦深,厥微熱亦微之論,何耶?曰:胃寒手足冷,胃熱手足熱,病之常也。若夫極則變,不可以常道拘矣。蓋亢則害,承乃制,火氣亢極,反兼水化,陰陽反復,病之逆從,故有此象耳。
凡經言厥逆、厥冷、厥寒、手足寒冷等語,皆變文耳,不可以論輕重。若言肢冷則有異也。厥冷直至臂脛以上,其為真寒無疑。急用薑、附等溫之,少緩,則難療。謂其上過乎肘,下過乎膝,非有真寒達於四肢而何?然更當以脈,與所兼之證參之,庶斃無誤。凡厥逆兼之腹痛腹滿,泄利清白,小便清,口不渴,惡寒戰慄,面如刀刮者,皆寒證也。
若腹滿後重,泄利稠黏,小便赤澀,渴而好飲者,皆熱證也。觀子:辨厥逆之要,有三:其一辨熱厥寒厥之異,先發熱後得厥,從熱至厥也,為熱厥。一起便得厥冷,獨陰無陽也,為寒厥。若寒厥之後,反得發熱者,為陰極陽生,厥必愈矣。仲景言熱厥者,五條:以氣不宣通,熱未深入,但當散傳陰之邪者,主少陰之四逆散。
以陽陷伏深,但有極熱,里無實結,宜養陰退陽,主厥陰之白虎湯。失於汗下,傳久入腑,氣血不通,陰陽否隔,非攻除不可者,主厥應下之之大、小承氣湯。後賢又以熱厥易誤,必辨以陰中涵陽,厥冷中或心胸有熱,或指爪甲卻暖,或手心仍熱者,方為熱厥。使更參之以證,別之以脈,而二厥猶有遁情乎。
白話文:
關於「四肢」這個詞,和「手足」這兩個詞,其實有所區別。「四」字如果加上「逆」這個字,指的是整個手臂和腿部。「手足」這兩個字,如果加上「厥逆」、「厥冷」等字,或是沒有加其他字,就單純指手和腳。
一般來說,厥逆的症狀雖然都是寒冷,但其中有陰陽的區別。像熱到極點而出現的厥冷,是陽氣到了極致反而像陰,張仲景用四逆散這類寒涼藥來治療這種情況。而寒冷到極點而出現的厥逆,則是只有陰沒有陽的表現。雖然張仲景的著作中沒有提到用四逆湯這類溫熱藥治療這種情況,但是四逆湯這個名字,是因為四肢逆冷而來的,由此可以推知它的作用。
四逆湯和四逆散,一個是熱性的藥,一個是寒性的藥,但它們的共同點都是治療四肢寒冷。然而,四肢都冷和單純手腳冷還是有所區別的。張仲景說:「少陰病,如果出現吐、拉肚子、煩躁、四肢逆冷,就表示病情危重。」又說:「四肢逆冷、畏寒蜷縮、摸不到脈搏、不煩躁但有不安現象,也表示病情危重。」少陰病如果出現吐、拉肚子、手腳厥冷、煩躁到快要死,可以用吳茱萸湯。這三條條文中,有兩條表示病情危重,只有一條可治療。雖然這三條是在講各種不同的症狀,但可以治療的情況是因為厥冷,而危重的情況是因為四逆,可見四逆比厥冷要嚴重得多。
成氏認為厥比逆更嚴重,這是不對的!凡是提到「四逆」或是「厥逆」,都是指比較嚴重的症狀,因為它是指整個四肢而言。如果只是手指頭寒冷、四肢厥冷,或者說逆、冷,都只是輕微的厥症。病情的深淺輕重,其實都藏在文字的用法當中,不能不仔細審查。又說:從發熱到身體變溫,再從溫到厥冷,是邪氣在經絡中傳遞,可以用四逆散來治療。如果出現厥冷,而且大便不通、小便發紅,或者大便呈黑色,脈象沉滑,這是陽證卻表現得像陰證,可以使用白虎湯,嚴重的話可以使用大承氣湯,千萬不能誤用藥。
有人說,人的手腳是胃土的末端,如果脾胃有熱,手腳就一定會發熱;如果脾胃有寒,手腳就一定會發冷,這是常理。即使傷寒中,有厥深熱也深,厥微熱也微的說法,又是怎麼回事呢?我認為,胃寒手腳冷,胃熱手腳熱,是疾病常見的現象。但是如果到了極端,就會出現變化,不能用平常的道理來判斷。因為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會產生損害,只有順應制約的規律才能平衡。火氣旺盛到極點,反而會兼有水的性質,陰陽會反覆變化,導致疾病的逆從,所以才會出現這種現象。
凡是醫書中提到厥逆、厥冷、厥寒、手足寒冷等字眼,都是不同的說法,不能用來判斷輕重。但是,如果說到「肢冷」,就另當別論了。厥冷如果冷到手臂和腿部以上,那肯定是真寒的表現。必須趕緊用薑、附子等溫熱藥來治療,稍有耽擱,就難以治癒。因為如果寒冷超過手肘和膝蓋,那一定是真寒已經到達四肢了。當然,還是要參考脈象和兼有的其他症狀來綜合判斷,這樣才能避免誤判。凡是厥逆同時出現腹痛腹脹、拉肚子且大便清稀、小便清澈、口不渴、畏寒發抖、臉色蒼白,這些都是寒證。
如果腹脹滿、有便意卻拉不出來、拉肚子且大便黏稠、小便發紅澀痛、口渴喜歡喝水,這些都是熱證。觀察厥逆的重點有三個:第一,要區分熱厥和寒厥。先發熱後出現厥冷,是由熱轉為厥,這是熱厥。一開始就出現厥冷,是單獨的陰而沒有陽,這是寒厥。如果寒厥之後,反而出現發熱,是陰到了極點陽氣開始產生,厥冷就會好轉。張仲景說的熱厥有五種情況:因為氣機不順暢,熱邪沒有深入,應該用發散陰邪的方式來治療,可以使用少陰的四逆散。因為陽氣被深陷,只有極熱而沒有實邪積結,應該用滋陰退陽的方式來治療,可以使用厥陰的白虎湯。因為汗下治療失誤,病邪傳入腑臟,氣血不通,陰陽隔絕,必須用攻下的方式來治療,可以使用大、小承氣湯。後世的醫家認為熱厥容易誤判,所以必須仔細區分,熱厥是陰中包含陽,厥冷中可能會有胸口發熱,或是手指甲卻是溫暖的,或者手心仍然是熱的,才能判斷為熱厥。如果能夠參考其他症狀,並仔細診脈,那麼熱厥和寒厥就沒有辦法隱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