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40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40)
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
)嘔者,加生薑(二兩。辛以散之,嘔者,為氣不散也。)咽痛者,去芍藥加桔梗(一兩。咽中如結,加桔梗,則能散之。)利止脈不出者,去桔梗加人參(二兩,利止脈不出者,亡血也,加人參以補之。經曰:脈微而利,亡血也,四逆加人參湯主之。脈皆相應,乃可服之。

念莪:此湯與四逆湯同,但倍乾薑耳。加蔥者,以通陽氣;加芍藥者,以和營衛;加生薑者,以散逆氣;加桔梗者,以散結氣;加人參者,以補肺氣。仁齋:或問陰證傷寒用附子必冷服,何也?此陰極於下,陽浮於上之治法也。余曾治一傷寒十餘日,脈細沉,手溫而足冷,大便不通,面赤嘔,煩渴,藥不能下,惟喜涼水一二口,或西瓜一塊,食下良久,吐出。此陰甚於內,逼其浮陽失守之火,聚於胸中,上衝咽嗌,故為面赤煩嘔也。

遂用大附子一枚,以生薑自然汁,和麵裹,煨熟,去皮、尖,切,以人參三錢,炮二錢,水煎,浸冷,與之而愈。按《內經》云,若調寒熱之逆云云。蓋近世陰證傷寒,往往疑似參差,初不敢用附子,直待陰極陽竭,而用已遲矣。故凡治法,有是病,投是藥,豈可狐疑而誤治哉。

且挾陰傷寒,先因欲事伏陰於內,卻又著寒,外內皆陰,陰氣獨盛,則陽氣頓衰,故脈沉足冷。須急用人參健脈以益元氣,佐以附子,溫腎經散寒邪,以退陰而回陽也。舍此將何以救乎?諺云:傷寒偏死下虛人,誠哉是言!許學士云:必以真武為主,乃人命之根蒂。若不察元氣之虛實,而欲急攻其熱,或妄施汗下,或誤用寒涼,外熱未去,陰寒復生,病遂不救,良可悲矣。)

四逆散第九十九

甘草(炙),枳實(破水漬,炙乾),柴胡,芍藥,上四味,各十分,搗篩,白飲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(《內經》曰:熱淫於內,佐以甘苦,以酸收之,以苦發之。枳實甘草之甘苦,以泄裡熱,芍藥之酸,以收陰氣,柴胡之苦,以發表熱。)咳者,加五味子、乾薑各五分,並主下利。

(肺寒氣逆,則咳,五味子酸收逆氣,乾薑之辛散肺寒,並主下利者,肺與大腸為表裡也。上咳下利,治則頗同。經所謂上則為咳,下則為利,為痛是也。)悸者,加桂枝五分。(悸者,氣虛而不能通行,心下築築然悸動也。桂猶圭也,引導陽氣。苦熱以使。)小便不利者,加茯苓五分。

(茯苓味甘而淡,用以滲泄。)腹中痛者,加附子(一枚)炮令拆。(裡虛遇邪,則痛,加附子以補虛。)泄利下重者,先以水五升,薤白三升,煮取三升,去滓,以散三方寸匕,內湯中,煮取一升半,分溫再服。(泄利下重者,下焦氣滯也。加薤白泄氣滯。論云:四肢者,諸陽之本。

陽氣不足,陰寒加之,陽氣不相順接,致手足不溫而成四逆。此湯發陽氣,散陰寒,溫經暖肌,故以四逆名之,此奇制之大劑也。四逆屬少陰,少陰者腎也。腎腑位遠,非大劑不能達。《內經》曰:遠而奇偶,制大其服,此之謂也。觀子:少陰四逆,既為陽邪入里,何以咳悸諸證,反惟暖藥之加?蓋少陰之與厥陰,厥逆雖同,而熱伏之淺深不同。厥陰之厥深熱深者,燥屎聚,非下不可者也。

白話文:

**嘔吐的人,要加入生薑(二兩)。**這是因為生薑的辛辣可以發散,嘔吐是因為氣機不順暢。

**咽喉疼痛的人,要去除芍藥,加入桔梗(一兩)。**如果咽喉感覺像有東西堵住一樣,加入桔梗可以幫助疏散這種阻塞感。

**腹瀉停止但脈象摸不到的人,要去除桔梗,加入人參(二兩)。**這是因為腹瀉停止但脈搏微弱表示身體失血過多,加入人參可以補益氣血。《內經》說:脈象微弱又腹瀉不止,這是失血的表現,可以用四逆加人參湯治療。脈象符合這些情況才能服用此藥。

**念莪說:**這個方子和四逆湯類似,只是乾薑的用量加倍了。加入蔥白是為了通達陽氣;加入芍藥是為了調和營衛(身體的營養物質和防禦功能);加入生薑是為了發散逆氣;加入桔梗是為了疏散結滯的氣機;加入人參是為了補益肺氣。

**仁齋說:**有人問,陰證傷寒使用附子一定要冷服,這是為什麼?這是因為陰寒之氣極盛於下,而陽氣虛浮於上的治療方法。我曾經治療過一個傷寒十多天的病人,脈象細而沉,手溫熱但腳冰冷,大便不通,臉色發紅,嘔吐,口渴煩躁,藥物難以下嚥,只喜歡喝一兩口涼水或吃一塊西瓜,但過一會兒又會吐出來。這表示陰寒之氣太盛於體內,逼迫虛浮的陽氣失去防守,在胸中聚集,向上衝擊咽喉,所以導致臉色發紅、煩躁和嘔吐。

於是我用一枚大附子,用生薑自然汁和麵包裹起來煨熟,去掉皮和尖,切開,加上人參三錢、炮薑二錢,用水煎煮,放涼後給他服用,病就好了。《內經》說,應該調理寒熱錯亂的情況。現在的陰證傷寒,常常讓人難以判斷,開始時不敢用附子,等到陰寒之氣達到極點、陽氣耗竭時再用就已經晚了。所以,凡是治療疾病,有什麼病就要用什麼藥,怎麼可以猶豫不決而耽誤治療呢?

而且患有陰寒傷寒的人,通常是先因為性慾過度而導致陰寒之氣潛伏在體內,又感受風寒,內外都是陰寒,陰氣過盛,陽氣就衰弱,所以脈象沉而腳冷。必須趕緊用人參來強健脈搏、補充元氣,輔以附子溫暖腎經、驅散寒邪,來消除陰寒之氣、恢復陽氣。不用這些方法,還能用什麼來救治呢?俗話說:傷寒容易死於下虛的人,這句話是真的!許學士說:一定要以真武湯為主,因為這是生命的根本。如果不了解元氣的虛實,就急著攻克外熱,或者濫用發汗、瀉下的藥物,或者誤用寒涼的藥物,外熱沒有去除,反而又產生陰寒,這樣病情就無法救治了,真是可悲啊。

四逆散第九十九

炙甘草、枳實(搗碎後用水浸泡,烤乾)、柴胡、芍藥,這四味藥各十分,搗碎篩過,用白開水調和,每次服用一小勺,每天服用三次。《內經》說:熱邪盛於內,要用甘味和苦味的藥來輔助治療,用酸味的藥來收斂,用苦味的藥來發散。枳實和甘草的甘味和苦味,可以泄散裡熱;芍藥的酸味可以收斂陰氣;柴胡的苦味可以發散表熱。

咳嗽的人,要加入五味子和乾薑各五分,同時還可以治療腹瀉。

(肺部受寒導致氣機上逆就會咳嗽,五味子的酸味可以收斂逆氣,乾薑的辛味可以驅散肺寒,之所以說還可以治療腹瀉,是因為肺與大腸互為表裡。咳嗽和腹瀉,在治療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。《內經》說,向上就表現為咳嗽,向下就表現為腹瀉,表現為疼痛也是這個道理。)

心悸的人,要加入桂枝五分。

(心悸是由於氣虛而不能正常運行,導致心臟下方怦怦跳動。桂枝就像圭玉一樣,可以引導陽氣。用苦熱的藥來使陽氣運行。)

小便不暢的人,要加入茯苓五分。

(茯苓味甘而淡,可以用來滲濕利尿。)

腹痛的人,要加入炮製過的附子(一枚)。

(裡虛時遇到邪氣就會腹痛,加入附子可以補虛。)

腹瀉且有裡急後重感的人,先用水五升,加薤白三升煮沸,取汁三升,去掉藥渣,再用藥汁調和散劑三小勺,放入藥湯中,煮沸取汁一升半,分兩次溫服。

(腹瀉且有裡急後重感是下焦氣機停滯的表現。加入薤白可以疏通氣機。書中說:四肢是諸陽之本。陽氣不足,陰寒入侵,陽氣不能順利運行,導致手腳不溫而出現四逆。這個方子可以發散陽氣,驅散陰寒,溫暖經絡肌肉,所以稱之為四逆湯,這是一個效果很強大的方子。四逆屬於少陰,而少陰是腎。腎臟的位置比較遠,不用大劑量的藥物就不能達到。《內經》說:對於位置遠而又比較複雜的疾病,要加大藥量,就是這個道理。**觀子認為:**少陰四逆,既然是陽邪入裡,為什麼咳嗽心悸等症狀反而要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呢?這是因為少陰和厥陰,雖然都有手腳冰冷的厥逆現象,但熱邪潛伏的深淺不同。厥陰的厥逆,熱邪潛伏較深的,往往會有燥屎積聚,必須使用攻下藥來治療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