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39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39)
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
蓋陰寒在下,虛陽上浮,治之寒則陰氣益甚,治以熱,則拒格不納,熱藥冷飲,此反治之妙也。)

真武湯第九十七

茯苓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生薑(三兩,切),白朮(二兩),附子(一枚,炮,去皮,破),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若咳者,加五味(半升),細辛、乾薑(各一兩)。(氣逆者,咳,五味子之酸,以收逆氣。水寒相搏則咳,細辛、乾薑之辛,以散水寒。

)若小便利者,去茯苓。(小便利,則無伏水,故去茯苓。)若下利者,去芍藥,加乾薑(二兩)。(芍藥之酸,泄氣,乾薑之辛,散寒。亮宸:下利更甚,則裡寒極矣。故去芍藥之寒,加乾薑之熱,以佐附子。)若嘔者,去附子,加生薑足成半斤。氣逆則嘔,附子補氣,生薑散氣。

《千金》曰:嘔家多服生薑,為聖藥。脾惡濕,甘先入脾,茯苓、白朮之甘以益脾,逐水;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,濕淫所勝,佐以酸平,附子、芍藥、生薑之酸辛以溫經散濕。真武,北方水神也。水氣在心下,外帶表而屬陽,必應發散,故治以真武湯。青龍湯主太陽,真武湯主少陰。

少陰者,腎水,此湯可以治之,真武之名得矣。真武主少陰之水,亦治太陽之悸。夫脾惡濕,腹有水氣則不治。脾欲緩,甘以緩之,則土調,故以茯苓、甘草為君:白朮甘溫為臣;經曰濕淫所勝,佐以酸辛,故以芍藥、生薑為佐:經曰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,故以附子為使。然水氣內漬,散行不一,則變證多端,故立加減之法。

咳者,水寒射肺也,肺氣逆,則以五味子酸收之;肺惡寒,則以細辛、乾薑辛潤之;小便利,去茯苓以其滲泄也;下利則去芍藥,以其酸澀也。加乾薑者,散其寒也。嘔者,必因於氣逆,附子益氣,故去之;生薑散氣,故加之。兼善:真武湯治少陰二三日至四五日,腹滿小便不利,四肢重痛自利者,為有水氣,故多或為之證。水為寒濕,腎實主之。

腎病不能制水,水飲停畜,為寒濕內甚,四肢重痛,為寒濕外甚,小便不利,濕甚而水穀不分也。茯苓、白朮之甘以益脾逐水,薑、附、芍藥之酸辛以溫經散濕。「太陽篇」中小青龍湯,亦有水氣,故多或為之證,如少陰真武湯,不殊此理也。通脈四逆湯治少陰下利清穀。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者,裡寒。

身熱不惡寒,面赤者,為外熱。此陰盛格陽於外,與通脈四逆湯,以散陰通陽。其或為之證,依加減法治之。以上四逆,俱下利而各不同,故其用藥,因宜而各別也。)

通脈四逆湯第九十八

甘草(三兩,炙),附子(大者一枚,生用,去皮,破八片),乾薑(三兩,強人可四兩),上三味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溫再服。其脈即出者愈。面色赤者,加蔥(九莖。蔥味辛,以通陽氣)。腹中痛者,去蔥加芍藥(二兩。芍藥之酸,通寒利,腹中痛,為氣不通也。

白話文:

《真武湯》

這是因為體內陰寒之氣在下,虛弱的陽氣反而上浮。如果用寒涼的藥物治療,陰寒之氣會更加嚴重;如果用溫熱的藥物,身體又會拒絕接受。所以,用熱藥來治療,卻同時搭配冷飲,這就是反向治療的巧妙之處。

  • 真武湯的組成: 茯苓三兩、芍藥三兩、生薑三兩(切片)、白朮二兩、附子一枚(炮製過,去皮,切開)。

  • 將以上五味藥材,用水八升煎煮,取三升藥液,去除藥渣,溫熱服用七合,每日三次。

  • 如果出現咳嗽,則加入五味子半升,細辛、乾薑各一兩。(五味子味酸,可以收斂上逆的氣;細辛、乾薑味辛,可以驅散體內的水寒之氣,咳嗽多是因為體內水寒相搏。)

  • 如果小便順暢,則去除茯苓。(小便順暢表示體內沒有停滯的水分,所以去除茯苓。)

  • 如果腹瀉,則去除芍藥,加入乾薑二兩。(芍藥味酸,會使氣外洩;乾薑味辛,可以驅散寒氣。因為腹瀉更嚴重,表示體內寒氣極度嚴重,所以去除芍藥的寒性,加入乾薑的熱性,來輔助附子的作用。)

  • 如果嘔吐,則去除附子,加入生薑半斤。(氣逆會導致嘔吐,附子有補氣的作用,生薑則有散氣的作用。)

  • 醫理說明:《千金方》記載:嘔吐的人多服用生薑,是聖藥。脾臟不喜歡潮濕,甘甜之味先入脾經,茯苓、白朮味甘,可以幫助脾臟功能,排除體內水分。寒邪過盛,用辛熱之藥來調和;濕邪過盛,用酸性平和的藥來輔助。附子、芍藥、生薑的辛酸之味可以溫暖經絡,驅散濕氣。「真武」是北方水神的名字,體內水氣停留在心下,外在又表現出陽氣的症狀,必須用發散的方式來治療,所以用真武湯。「青龍湯」主要治療太陽病,「真武湯」主要治療少陰病。

少陰病是指腎水方面的疾病,真武湯可以治療此類疾病,這就是它得名的原因。真武湯主要治療少陰的水氣,也可以治療太陽病的驚悸。脾臟不喜歡潮濕,腹部有水氣就不能治療。脾臟喜歡舒緩,用甘味藥物可以使之舒緩,進而調理脾土,所以用茯苓、甘草作為主要藥材;白朮甘溫,作為輔助藥材;《黃帝內經》說,濕邪過盛,用酸辛之藥來輔助,所以用芍藥、生薑作為輔助藥;《黃帝內經》說,寒邪過盛,用辛熱之藥來調和,所以用附子作為使藥。然而,體內水氣停留,散佈不一,所以病情變化多端,因此制定了加減的方法。

咳嗽是因為體內水寒之氣侵犯肺部,導致肺氣上逆,所以用五味子味酸來收斂肺氣;肺部不喜歡寒冷,所以用細辛、乾薑味辛來溫潤肺部;小便順暢,表示體內沒有停滯的水分,所以去除茯苓;腹瀉則去除芍藥,因為它性味酸澀。加入乾薑,是為了驅散寒邪。嘔吐必然是因為氣逆所導致,附子有補氣的作用,所以去除它;生薑有散氣的作用,所以加入它。真武湯主要治療少陰病發病二到四、五天,出現腹部脹滿、小便不利、四肢沉重疼痛、腹瀉等症狀,這是因為體內有水氣停留,所以症狀多樣。水為寒濕之邪,腎臟主導水液代謝。

腎臟功能失調,不能控制水液,導致水飲停滯,形成寒濕內盛,四肢沉重疼痛是寒濕外盛,小便不利是因為濕邪過盛,導致水穀不分。茯苓、白朮味甘,可以健脾利水;薑、附、芍藥的辛酸之味可以溫經散濕。《傷寒論·太陽篇》中的小青龍湯也治療體內有水氣的情況,與少陰病的真武湯原理相似。通脈四逆湯治療少陰病,出現腹瀉、手腳冰冷、脈搏微弱幾乎消失等症狀,這是因為體內寒邪嚴重。

身體發熱但不怕冷,面色發紅,是因為體內陽氣被陰寒之氣阻隔在外,這時可以用通脈四逆湯來驅散陰寒,疏通陽氣。針對各種不同的情況,應根據加減法來治療。以上四逆湯,雖然都有腹瀉的症狀,但病因各不相同,所以用藥也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來區別對待。

《通脈四逆湯》

  • 通脈四逆湯的組成: 甘草三兩(炙過)、附子一枚(生用,去皮,切八片)、乾薑三兩(體質強壯者可用四兩)。
  • 將以上三味藥材,用水三升煎煮,取一升二合藥液,去除藥渣,分兩次溫熱服用。如果脈搏恢復,則表示病癒。
  • 如果面色發紅,則加入蔥九根。(蔥味辛辣,可以疏通陽氣。)
  • 如果腹痛,則去除蔥,加入芍藥二兩。(芍藥味酸,可以疏通寒氣,腹痛是因為氣機不暢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