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38)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38)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士材:凡曰少陰病者,必兼脈細,乃知咽痛多是伏寒於少陰之經,法當溫散,此半夏、桂枝之所由用也。和以甘草,蓋緩其熱耳。若肺家實火而痛,當與甘桔湯,山梔、葶藶,及刺少商出血,即愈。健按:《內經》曰:人之傷於寒也,則為病熱,除直中真寒厥逆外,大抵伏寒為熱者多,此咽痛之所由作也。前輩往往隨文釋義,致後人膠執錯誤不少。
按半夏專主陽明、太陰,《本草》雖有辛能潤腎燥之說,然非指少陰咽痛言也。桂枝乃太陽中風表藥,此曰少陰,又無發熱之文,何以欲其散少陰之咽痛?經既殊途,藥偏礙病。士材謂其伏寒少陰,少陰在下,陰寒下伏,上陽反越,間隔之患。前條言之詳矣。苦酒湯尚且難用,而況此方之辛熱乎。
《素問》云: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,食而過之,無越其制度也。夫遠者,恐其中道受藥之毒。中道,胃氣也。毒者,大毒小毒之劑,治遠雖當,猶慮其中道受累,故必食而過之。過者,食前食後以俟遠近,無使傷及於胃也。若少陰果系伏寒,而無咽痛,亦非桂枝所主。今乃咽痛,焉能啜其辛熱之味?則恐下未能遠達乎少陰之伏寒,而上之咽痛,先受反劇之近禍耳。經藥俱悖於理,萬難信用者也。
考雜病有少陰腎虛,陰火上炎之咽痛。足冷至膝者,用七味湯,引火歸原之法,亦常反受其累。茲屬傷寒,不免毫釐千里,況經無兼見脈證,但曰少陰病,咽中痛,明是脫文,而非不易之方也。並此以明之。)
白通湯第九十五
蔥白(四莖),乾薑(一兩),附子(一枚,生用,去皮,破八片),上三味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分溫再服。(《內經》曰:腎昔燥,急食辛以潤之。蔥白之辛,以通陽氣;薑、附之辛以散陰寒。崔皋:是方也,能散陰而通陽,即蔥白而名白通耳。兼善:白通湯,及白通加豬膽湯。
真武湯與通脈四逆湯,皆為少陰下利而設,除用薑、附相同,其餘之藥各異,何也?蓋少陰下利,寒氣已甚,非薑、附不能治,然下利之理無殊,而兼有之證不一,用藥故不同耳。)
白通加豬膽汁湯第九十六
蔥白(四莖),炮姜(一兩),附子(一枚,生,去皮,破八片),人尿(五合),雄豬膽(一合),以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內膽汁人尿,和令相得,分溫再服。若無膽,亦可用。(《內經》曰:若調寒熱之逆,冷熱必行,則熱物冷服,下咽之後,冷體消,熱性便發,由是病氣隨愈,嘔噦皆除,情且不違,而致大益。此和人尿膽汁鹹寒苦物於白通熱劑中,要其氣相從,則可以去拒按之寒矣。
兼善:白通湯用附子,凡四證,惟真武湯一證熟用,余皆生用何也?凡附子生用,則溫經散寒,炮用則益陽除濕。乾薑辛熱,佐生附為用;生薑辛溫,少資熟附之功。然白通等湯以下利為重,其真武湯證以寒濕為先,故用藥有輕重之殊耳。瀕湖:陽氣獨虛,陰氣大勝,純與陽藥,恐陰氣拒格不得入,故加膽汁等,苦入心而通脈,寒制肝而和陰,不致拒格也。凡用烏、附藥,並宜冷服者,熱因寒用也。
白話文:
關於少陰病咽痛的討論
士材認為,凡是少陰病,脈象一定細弱,可以判斷咽喉痛多半是寒邪潛伏在少陰經脈,應該用溫散的方式治療,這就是半夏和桂枝的用處。加入甘草是為了緩解藥性的燥熱。如果是肺部實火引起的咽痛,應該使用甘桔湯、山梔、葶藶等藥,或者刺破少商穴放血,就能痊癒。健按《內經》的觀點,人如果被寒邪侵襲,反而會出現熱性疾病,除了直接感受寒邪引起的厥逆之外,大多是寒邪潛伏而化熱,這就是咽喉痛的原因。前人往往拘泥於文字的表面解釋,導致後人死守錯誤的觀念。
半夏主要作用於陽明、太陰經,雖然《本草》中有提到它辛味能潤腎燥的說法,但不是指治療少陰經的咽喉痛。桂枝是治療太陽經中風表證的藥,現在說是少陰病,又沒有發熱的症狀,為什麼要用它來治療少陰經的咽喉痛呢?經脈的歸屬不同,藥物的作用也與疾病不符。士材說是因為寒邪潛伏在少陰經,少陰經在下,陰寒下伏,導致上陽虛浮,這是一種間隔的病症。之前已經詳細說明了。苦酒湯都難以使用,更何況這種辛熱的藥方呢?
《素問》說,疾病在遠處,要用藥物的中和之氣味,吃藥也要適量,不要超過規範。所謂的「遠」,是指擔心藥物的毒性會傷害到中焦,中焦就是胃氣。毒性是指大毒或小毒的藥物,治療遠處的疾病雖然是對的,但仍然擔心會累及中焦,所以一定要配合飲食,也就是在飯前或飯後服用,等待藥力到達遠處的病灶,不要傷到胃。如果少陰病真的是寒邪潛伏,而沒有咽喉痛的症狀,也不應該用桂枝。現在有咽喉痛,怎麼能吞下辛熱的藥物呢?這樣恐怕藥力還沒到達少陰經潛伏的寒邪,上面的咽喉痛反而會加重,這是一種藥物和病情都不符合道理,不能輕信的說法。
還有雜病中,少陰腎虛,陰火上炎也會引起咽喉痛。如果腳冷到膝蓋,可以用七味湯,採取引火歸原的方法,但常常會適得其反。現在討論的是傷寒,差之毫釐失之千里,更何況經文中沒有其他脈象和症狀,只說少陰病、咽喉痛,很明顯是遺漏了文字,而不是什麼不易之方。我在此說明這些道理。
白通湯第九十五
藥方組成:蔥白(四根)、乾薑(一兩)、附子(一枚,生用,去皮,切成八片),用水三升煎煮,取一升,去除藥渣,分兩次溫服。《內經》說:腎陰乾燥,要趕快用辛味來滋潤它。蔥白的辛味可以通達陽氣;乾薑、附子的辛味可以散發陰寒。崔皋說:這個藥方能散發陰寒,通達陽氣,所以取蔥白而命名為白通湯。兼善說:白通湯以及白通加豬膽湯。
真武湯和通脈四逆湯都是針對少陰下利而設的,除了都用薑、附之外,其他的藥物各不相同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少陰下利,寒氣已經很嚴重了,不是用薑、附就不能治療,然而下利的病理雖然一樣,但兼有的症狀卻不相同,所以用藥才會有差異。
白通加豬膽汁湯第九十六
藥方組成:蔥白(四根)、炮薑(一兩)、附子(一枚,生用,去皮,切成八片),人尿(五合)、雄豬膽汁(一合),用水三升煎煮,取一升,去除藥渣,將膽汁和人尿混合,攪拌均勻,分兩次溫服。如果沒有膽汁,也可以不用。《內經》說:要調和寒熱的逆亂,冷熱交替使用,就要熱藥冷服,下咽之後,冷藥的寒性消失,熱藥的藥性就開始發揮作用,這樣病情就會好轉,嘔吐等症狀也會消失,而且不會違背醫理,還能獲得更大的療效。這就是在白通湯的熱藥中加入人尿和膽汁這種鹹寒苦味的藥物,使藥性相互協調,就可以去除阻礙藥性的寒邪。
兼善說:白通湯使用附子,共有四種情況,只有真武湯是使用熟附子,其他都用生附子,這是為什麼呢?凡是附子生用,可以溫經散寒,炮用則可以溫陽除濕。乾薑辛熱,輔助生附子發揮作用;生薑辛溫,則少有輔助熟附子的作用。然而白通等湯是以治療下利為主,而真武湯的病症是以寒濕為主,所以用藥的輕重有所不同。李時珍說:陽氣虛弱,陰氣過盛,單獨使用陽藥,恐怕陰氣會阻礙藥效的發揮,所以加入膽汁等苦寒的藥,苦味入心可以通脈,寒性可以抑制肝氣而調和陰陽,就不會出現阻礙藥效的情況。凡是用烏頭、附子這類藥物,都應該冷服,這是用熱藥來治療寒證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