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36)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36)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所以去細辛,加甘草,是劑之輕者。海藏:體沉重,加防己、蒼朮以勝濕也;體輕,加石膏、知母以勝熱也。)
黃連阿膠湯第八十七
黃連(四兩),黃芩(一兩),芍藥(二兩),雞子黃(二枚),阿膠(三兩),上五味,以水五升,先煮三物,取二升,去滓,內膠烊盡,小冷,內雞子黃,攪令相得。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(陽有餘,以苦除之,黃連、黃芩之苦,以除熱。陰不足,以甘補之,雞黃、阿膠之甘,以補血。
酸,收也,泄也,芍藥之酸,收陰氣而泄邪熱。觀子:雞清善清氣,理咽,故苦酒湯煮而用之;雞黃則陰中之陰,而又生用,於寒藥之中,以勝熱。清者本上,濁者本下,所以物殊而功各不同也。)
附子湯第八十八
附子(二枚,去皮,破),茯苓(三兩),人參(二兩),白朮(四兩),芍藥(三兩),上五味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(辛以散之,附子之辛以散寒;甘以緩之,茯苓、人參、白朮之甘以補陽;酸以收之,芍藥之酸以扶陰。所以然者,偏陰偏陽,因為病,火欲實水當平之,不欲偏勝也。
宇泰:背惡寒者,陰寒氣盛,此條是也。又或陽氣內陷,有背微惡寒者,經所謂傷寒無大熱,口燥渴心煩,背微惡寒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是也,一為陰寒氣盛,一為陽氣內陷,當於口中潤燥辨之。仁齋:附子乃陰證要藥,凡傷寒傳變三陰,及中寒夾陰,雖身大熱,而脈沉者,必用之。
或厥冷腹痛,脈沉細甚,則唇青囊縮者,亦急須用之,有退陰回陽之力,起死回生之功。近世陰證傷寒,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,直待陰極陽竭而用之,已遲矣。且夾陰傷寒,內外皆陰,陽氣頓衰,急用人參健脈以益其原,佐以附子溫經散寒,舍此不用,何以救之。)
桃花湯第八十九
赤石脂(一斤,一半全用,一半篩末),乾薑(一兩),粳米(一升(,上三味,以水七升,煮米令熟,去滓,溫服七合,內赤石脂末方寸匕,日三服。若一服愈,余勿服。(澀可去脫,赤石脂之澀,以固腸胃;辛以散之,乾薑之辛,以散裡寒;粳米之甘,以補正氣。丹溪:仲景便膿血,赤石脂、乾薑為桃花湯者,蓋謂病屬下焦,血虛且寒,非乾薑之溫,石脂之澀且重,不能止血。用粳米者,味甘引入腸胃,不使重澀之體,少有凝滯也。
仲醇:凡泄利腸澼,久則下焦虛脫,無以閉藏。其他固澀之藥,性不能達下,惟石脂體重而澀,直入下焦陰分,故為久利泄澼之要藥。)
豬膚湯第九十
豬膚(一斤),上一味,以水一斗,煮取五升,去滓。加白蜜一升,白粉五合,熬香,和相得,溫分六服。(豬,水畜也。其氣先入腎,少陰客熱,是以豬膚解之,加白蜜以潤燥除煩,加白粉以益氣斷利。石山:豬膚,海藏以為鮮豬皮,吳緩以為燖豬時刮下黑膚,二說不同,今考禮運疏,革膚內厚皮也。膚革外薄皮也。其說為是,膚者膚淺之義。)
白話文:
黃連阿膠湯(第八十七條)
這個方子中,去掉了細辛,加入了甘草,是比較溫和的藥劑。海藏說:如果身體感覺沉重,就加入防己、蒼朮來去除體內濕氣;如果身體感覺輕飄飄的,就加入石膏、知母來清除體內熱氣。
黃連阿膠湯的組成是:黃連(四兩)、黃芩(一兩)、芍藥(二兩)、雞蛋黃(二枚)、阿膠(三兩)。將以上五味藥材,加入五升水,先煮黃連、黃芩、芍藥,煮到剩兩升時,撈出藥渣,再放入阿膠使其融化,稍微放涼後,加入雞蛋黃攪拌均勻。每次溫服七合(約140毫升),一天服用三次。(身體有過多陽氣,就用苦味藥來消除,黃連、黃芩的苦味可以清除熱氣;身體陰氣不足,就用甘味藥來補充,雞蛋黃、阿膠的甘味可以滋補血液。
酸味的藥材有收斂作用,也有發散作用。芍藥的酸味可以收斂陰氣,同時也能發散邪熱。觀子認為:雞蛋清善於清除氣,能治療咽喉不適,所以苦酒湯會煮雞蛋清來使用;雞蛋黃是陰中之陰,而且是直接生用,在寒性藥材中,可以用來對抗熱氣。清輕的藥物作用於上方,濁重的藥物作用於下方,所以不同的藥材功效也不同。)
附子湯(第八十八條)
附子湯的組成是:附子(兩枚,去皮切開)、茯苓(三兩)、人參(二兩)、白朮(四兩)、芍藥(三兩)。將以上五味藥材,加入八升水,煮到剩三升時,撈出藥渣,每次溫服一升(約200毫升),一天服用三次。(辛味的藥材可以發散,附子的辛味可以驅散寒氣;甘味的藥材可以緩和,茯苓、人參、白朮的甘味可以補養陽氣;酸味的藥材可以收斂,芍藥的酸味可以扶助陰氣。之所以這樣配伍,是因為身體的陰陽失衡會導致疾病,陽氣過盛的時候需要用陰氣來平衡,反之亦然,不能讓陰陽任何一方過於強盛。
宇泰說:背部怕冷的人,是陰寒氣盛,這個方子就是針對這種情況。另外,也可能陽氣內陷,也會有背部微微怕冷的情況,就像《傷寒論》說的「傷寒沒有高燒,口渴心煩,背部微微怕冷」,這時候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,一種是陰寒氣盛,一種是陽氣內陷,可以從口中的滋潤程度來區分。仁齋說:附子是治療陰證的重要藥物,凡是傷寒傳變到三陰經,或是外感寒邪夾雜陰證,即使身體發高燒,但脈搏沉細的,一定要用附子來治療。
如果出現四肢厥冷、腹痛、脈搏沉細,甚至嘴唇發青、陰囊收縮的情況,也要趕快使用附子,它有驅散陰寒、恢復陽氣的作用,有起死回生的功效。現在很多醫生治療陰證傷寒,往往因為害怕而不敢使用附子,等到陰氣極盛,陽氣耗盡才使用,就已經太遲了。而且夾雜陰證的傷寒,內外都是陰氣,陽氣衰弱,要趕快用人參來強健脈搏、補充元氣,再輔以附子來溫暖經絡、驅散寒氣,如果不用這些藥,要怎麼救人呢?)
桃花湯(第八十九條)
桃花湯的組成是:赤石脂(一斤,一半直接使用,一半磨成粉末)、乾薑(一兩)、粳米(一升)。將以上三味藥材,加入七升水,煮米煮到熟爛,撈出藥渣,溫服七合(約140毫升),並加入赤石脂粉末一小匙(方寸匕),一天服用三次。如果服用一次就痊癒,剩下的就不用再服用了。(澀味的藥材可以止瀉脫,赤石脂的澀味可以固澀腸胃;辛味的藥材可以發散,乾薑的辛味可以驅散體內寒氣;甘味的藥材可以補養正氣,粳米的甘味可以補益正氣。丹溪說:張仲景用赤石脂、乾薑來治療膿血便,稱為桃花湯,是因為病在下焦,並且是血虛而且寒冷,不用乾薑的溫熱和石脂的澀重,就無法止血。加入粳米,是因為它的甘味可以引導藥性到達腸胃,不讓沉重澀滯的藥物停留在體內。
仲醇說:凡是腹瀉、痢疾,時間久了就會導致下焦虛脫,無法閉藏。其他固澀的藥物,藥性難以到達下方,只有石脂性質沉重而且澀,可以直接進入下焦陰分,所以是治療久瀉痢疾的重要藥物。)
豬膚湯(第九十條)
豬膚湯的組成是:豬皮(一斤)。將以上藥材,加入一斗水,煮到剩五升時,撈出藥渣,加入蜂蜜一升、白米粉五合,熬煮到濃稠,攪拌均勻,溫服,分六次服用。(豬屬於水性動物,它的氣首先進入腎,少陰經有虛熱,所以用豬皮來解除,加入蜂蜜可以滋潤乾燥、消除煩躁,加入米粉可以補益氣、止利。石山說:海藏認為豬皮指的是新鮮豬皮,吳緩認為是煮豬時刮下的黑色皮層,兩種說法不同,現在參考《禮記》的註解,認為「革」指的是內層較厚的皮,「膚」指的是外層較薄的皮,所以「膚」指的是淺層的皮膚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