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35)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35)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大實痛者,桂枝加芍藥湯為宜。嗣真:太陰腹滿證,有三:有次第傳經之邪,有直入本經之邪,有下後內陷之邪,不可不辨也。)
麻黃附子細辛湯第八十五
麻黃(二兩,去節),細辛(二兩),附子(一枚,炮,去皮,破八片),上三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,減三升,去沫,內藥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(《內經》曰:寒淫於內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,以辛潤之。麻黃之甘以解少陰之寒,細辛、附子之辛以溫少陰之經。
嗣真:太陽病發熱頭痛,其脈當浮,今反沉,少陰脈沉,法當無熱,今反熱。仲景於此兩證,各言反者,謂反常也。蓋太陽病而脈似少陰,少陰病似太陽,所以皆謂之反,而治之不同也。均是脈沉發熱,以其有頭痛,故為太陽病。陽證脈當浮,今反不浮者,以裡虛久寒,正氣衰微所致。
又身體痛,故宜救里,使正氣內復通邪出外。且乾薑、生附,亦能發汗,假使裡氣不虛寒,則脈必浮,而正屬太陽麻黃證矣。均是脈沉發熱,以其無頭疼,故名少陰病。少陰當無熱,今反發熱,則寒邪在表未轉於裡,但以皮腠鬱閉為熱,而在裡無熱。故用麻黃細辛以發表間之熱,附子以溫少陰之經,假使寒邪入里,則外必無熱,當見吐利厥逆等證,而正屬少陰四逆證矣。
由此觀之,表邪發熱浮淺之反為輕,正氣衰微脈沉之反為重,此四逆不為不重於麻黃附子細辛湯也。又可見熟附配麻黃,發中有補;生附配乾薑,補中有發,仲景之旨微矣。崔皋:病發於陰者當無熱,今少陰病,何以反發熱也。此乃太陽表裡雙傳之證故耳。蓋太陽膀胱與腎為表裡,腎經虛則太陽之邪,由絡直入腎臟,餘邪未盡入里,故表有發熱;真寒入腎,故里有脈沉,外有太陽之表熱。故用麻黃以發汗,內有少陰之裡寒,故用辛、附以溫經。
觀子:裡虛陰寒得以直入,故始得之,即脈沉,表氣猶未至蕩盡,故外發熱,是兩感之外,又一太陽少陰俱病之證矣。然裡寒雖屬重證,較鬱熱內克之兩感,反有可治之機,故處二湯以兼解之。
麻黃附子甘草湯第八十六
麻黃(二兩,去節),甘草(二兩,炙),附子(一枚,炮,去皮,破),上三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黃一兩沸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(麻黃甘草之甘,以散表寒,附子之辛,以溫寒氣。嗣真:仲景發汗湯劑,各分輕重不同。至少陰發汗二湯,其第一證,以少陰本無熱,今發熱,故云反也。
蓋發熱為邪在表而當汗,又兼脈沉,屬陰而當溫,故以附子溫經,麻黃散寒,而熱須汗解,故加細辛,是汗劑之重者。第二證,既無裡寒之可溫,又無裡熱之可下,其所以用麻黃、附子者,唯是脈亦沉,故曰少陰病,亦發熱故行發汗藥。然得之二三日,病尚淺,比之前證稍輕,故不重言脈證,而但曰微發汗。
白話文:
如果腹部脹痛得厲害,適合使用桂枝加芍藥湯。
(註:以下為原文,已依要求翻譯成白話文)
依照個人經驗,太陰腹滿的病症有三種情況:
- 有的是外邪按次序從其他經絡傳入的。
- 有的是外邪直接侵入太陰經的。
- 有的是在腹瀉後,邪氣內陷的。 這三種情況必須仔細分辨。
麻黃附子細辛湯(第八十五條)
藥材:麻黃(二兩,去除莖節),細辛(二兩),附子(一枚,炮製過,去除外皮,切成八片)。 做法:將以上三味藥材,用水一斗(古代容量單位)煎煮。先煮麻黃,煮到水量減少三升時,撇去浮沫。再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煮,煮到剩下三升時,去除藥渣。溫熱服用,每次一升,一天三次。 (《內經》說:寒邪在體內太過,要用甘溫的藥來治療,並輔以苦味的辛藥,以辛潤來滋養。麻黃的甘味可以解除少陰經的寒邪,細辛和附子的辛味可以溫暖少陰經。)
依照個人經驗:太陽病會有發燒頭痛的症狀,脈象應該是浮的。如果現在脈象反而變成沉的,這表示是少陰病脈象沉。少陰病通常不會發熱,但現在反而發熱。仲景在這裡說的「反」,是指反常的意思。因為太陽病卻出現類似少陰病的脈象,少陰病卻出現類似太陽病的症狀,所以才說反常,而治療方法也不同。
雖然都是脈沉發熱,但因為有頭痛,所以屬於太陽病。太陽病脈象應該是浮的,現在反而不浮,是因為體內虛弱,寒邪存在很久,正氣衰弱所導致。
此外,身體疼痛,應該要救助體內的虛弱,使正氣恢復,才能將邪氣排出體外。而且乾薑、生附子也能發汗。假設體內的正氣沒有虛寒,那麼脈象必定是浮的,那才是屬於太陽麻黃證的病症。
同樣是脈沉發熱,但因為沒有頭痛,所以屬於少陰病。少陰病通常不會發熱,現在反而發熱,表示寒邪還在體表,沒有進入體內,只是因為皮膚腠理鬱閉而發熱,而體內其實沒有熱。所以用麻黃和細辛來發散體表的熱,用附子來溫暖少陰經。假設寒邪進入體內,那麼體表一定不會發熱,應該會出現嘔吐、腹瀉、手腳冰冷等症狀,那就屬於少陰四逆證了。
從這些可以知道,表邪發熱、脈象浮淺的反常比較輕微,正氣衰微、脈象沉的反常比較嚴重。這四逆證比麻黃附子細辛湯還要嚴重。還可以看出生附子搭配麻黃,有發散中補益的作用;生附子搭配乾薑,則有補益中發散的作用,仲景用藥的用意非常精微。
有個醫家問:病發在陰經的話,通常不會發熱,現在少陰病為什麼反而發熱呢? 這是太陽和少陰兩經同時受邪的緣故。因為太陽膀胱經與腎經互為表裡,腎經虛弱時,太陽經的邪氣會直接進入腎臟。但殘餘的邪氣還沒完全進入體內,所以體表會有發熱的現象;真正的寒邪進入腎臟,所以體內脈象會沉,體外則有太陽經的表熱。因此用麻黃來發汗,體內有少陰經的寒邪,所以用辛味的藥和附子來溫暖經絡。
另一個醫家說:體內虛弱陰寒,邪氣才能直接入侵,所以病發初期就會出現脈沉,但體表的氣還沒有完全消散,所以體外還會有發熱的現象。這是兩經同時受邪的情況,又是另一個太陽與少陰同時生病的狀況。然而,雖然體內寒邪是重症,但比起邪熱內侵的兩感病,反而有治療的機會。因此使用兩個方劑來同時解決這兩種問題。
麻黃附子甘草湯(第八十六條)
藥材:麻黃(二兩,去除莖節),甘草(二兩,炙烤過),附子(一枚,炮製過,去除外皮,切開)。 做法:將以上三味藥材,用水七升煎煮。先煮麻黃,煮滾一次後撇去浮沫。再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煮,煮到剩下三升時,去除藥渣。溫熱服用,每次一升,一天三次。 (麻黃和甘草的甘味可以散發體表的寒邪,附子的辛味可以溫暖寒冷的氣。)
依照個人經驗:仲景的發汗湯劑,各有輕重不同的區別。就治療少陰的發汗湯劑來說,第一種情況,是因為少陰病通常不會發熱,現在反而發熱,所以才說是反常。
因為發熱是邪氣在體表的表現,所以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又因為脈象沉,屬於陰證,所以應該用溫熱的藥。因此用附子溫暖經絡,用麻黃散寒。而熱需要通過發汗來解除,所以又加入細辛,這是屬於比較強的發汗藥。
第二種情況,既沒有體內寒邪需要溫暖,也沒有體內熱邪需要攻下。之所以使用麻黃和附子,是因為脈象也是沉的,所以說是少陰病,也發熱所以使用發汗的藥。但因為發病才兩三天,病情還比較輕,比前面一種情況稍輕,所以沒有特別說明脈象和症狀,只說是稍微發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