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34)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34)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梔子柏皮湯第八十一
梔子(十五個,擘),甘草(一兩),黃柏(二兩),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溫再服。(士材:身黃者,本子濕熱。去濕熱之道,莫過於清膀胱。故用黃柏直入少陰,以達膀胱之本;投梔子導金水而下濟;甘草入中,調和升降,剖別清濁,庶幾直搗黃證之巢矣。
亮宸:此治陽明濕熱,而無瘀者,不言無汗,小便不利,又無腹滿,則里濕不甚,但身黃髮熱,則熱在肌肉。黃柏苦寒最能清熱燥濕,梔子引熱從小便去,甘草生用亦瀉熱也。瘀而不甚,故用此和解之。海藏:仲景茵陳梔子大黃湯治濕熱也,梔子柏皮湯治燥熱也。如苗澇則濕黃,旱則燥黃。
濕則燥之,燥則潤之,可也。此二藥治陽黃也。韓祗和、李思訓治陰黃用茵陳附於湯,大抵以茵陳為君,而佐以大黃、附子,各隨其寒熱也。健按:海藏於茵陳梔子二湯,分黃之濕燥,核之經文,一則腹微滿,小便利,一則身黃且發熱,是濕黃燥黃之確證,乃發千古未發之真諦也。)
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第八十二
麻黃(二兩,去節),連軺(連翹根也,二兩),赤小豆(一升),杏仁(四十個,去皮、尖),生梓白皮(一升),大棗(十二枚,擘),生薑(二兩,切),甘草(二兩,炙),以上八味,以潦水一斗,先煮麻黃,再沸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半日則盡。(《內經》曰:濕上甚而熱,治以苦溫,佐以甘平,以汗為故,此之謂也。
煎用潦水者,取其水味薄,則不助濕氣也。亮宸:此治不得汗,表氣閉熱,因而內瘀者,人之濕氣皆從郁遏而生。如霧結云凝,則土潤濕蒸;風開云淨,則天潔地燥矣。人之表邪閉遏,內生瘀熱,大約似之。所以《內經》曰開鬼門,又曰風能勝濕也。此以表郁為重,故用麻黃、杏仁、薑、棗、甘草發其閉而開之;閉則內熱,連軺、赤小豆以清熱利濕,梓皮性寒,亦以清閉遏之熱也。全善:梔子柏皮湯、連軺赤小豆湯,治身黃小便利,而身不疼者,海藏所謂干黃是也。
桂枝附子湯,去桂加白朮湯,治身黃小便不利,而一身盡痛者,《活人》所謂中濕也。)
桂枝加芍藥湯第八十三
於桂枝湯方內,更加芍藥三兩,(通前共六兩),余依桂枝湯法。
桂枝加大黃湯第八十四
桂枝(三兩,去皮),大黃(一兩),芍藥(六兩),生薑(三兩),甘草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,擘),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—升,日三服。(婁氏:用四逆輩,固所當然,復用桂枝、大黃,大黃大寒,何為用於陰經?又兼桂枝,寒熱相雜何也?曰:自利而渴者,屬少陰,為寒在下焦;自利不渴者,為太陰,為寒在中焦,以四逆等湯,溫其臟,此本經當用之藥也。其太陽病反下之,表邪未解,乘虛傳於太陰,因而腹滿時痛。
白話文:
梔子柏皮湯
這個方子用來治療身體發黃,主要是因為濕熱引起的。治療濕熱的方法,最好是清理膀胱。所以用黃柏直接作用於少陰經,到達膀胱的根本;用梔子引導身體的熱往下走;甘草則調和身體的氣機升降,區分清濁,希望能直接擊破黃疸的病灶。
這個方子治療的是陽明經的濕熱,但沒有瘀血的情況。雖然沒有提到沒有汗,小便不順暢,也沒有腹脹,代表身體內的濕氣並不是很嚴重,只是身體發黃而且發熱,說明熱主要在肌肉層。黃柏很苦很寒,最能清熱燥濕;梔子引導熱從小便排出;甘草則有瀉熱的功效。因為瘀血不嚴重,所以用這個方子來調和。有人認為,張仲景的茵陳梔子大黃湯治療的是濕熱引起的黃疸,而梔子柏皮湯治療的是燥熱引起的黃疸。就像莊稼,如果被水淹了就會產生濕黃,如果乾旱了就會產生燥黃。
有濕就用藥去燥,有燥就用藥潤澤,這是可以的。這兩個藥方都是治療陽黃的。韓祗和、李思訓治療陰黃時會用茵陳加入藥方,大多以茵陳為主藥,再搭配大黃、附子,根據寒熱情況來調整。有人認為,關於茵陳梔子這兩個方子,區分黃疸是濕還是燥,對照醫書上的說法,一個是腹部稍微脹滿、小便通暢,一個是身體發黃且發熱,這就是濕黃和燥黃的確切證據,揭示了前人沒有發現的真理。
麻黃連軺赤小豆湯
這個方子由麻黃、連翹根、赤小豆、杏仁、生梓樹白皮、大棗、生薑和甘草組成。用水先煮麻黃,去掉上面的泡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。煎煮時用水味淡薄的水,避免增加體內濕氣。這個方子治療的是身體無法出汗,表面的氣被閉塞而產生熱,進而導致體內有瘀血的情況。人體內的濕氣大多是因為鬱悶而產生的,就像霧氣聚集就會讓土地潮濕,風吹散了霧氣,天氣就會變得晴朗乾燥。人體的表面被邪氣閉塞,內裡就會產生瘀熱,情況大概如此。所以醫書上說要打開鬼門(指汗孔),也說風能勝濕。這個方子認為表面被鬱悶的情況比較嚴重,所以用麻黃、杏仁、生薑、大棗和甘草來打開閉塞,並使之發散;因為閉塞就會產生內熱,所以用連翹根和赤小豆來清熱利濕,梓樹皮性寒,也能清解閉塞而產生的熱。有人認為,梔子柏皮湯和連軺赤小豆湯治療的是身體發黃、小便順暢,但身體不疼的情況,也就是所謂的「乾黃」。而桂枝附子湯、去掉桂枝加白朮的湯,治療的是身體發黃、小便不順暢,且全身疼痛的情況,這是所謂的「中濕」。
桂枝加芍藥湯
就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,多加三兩芍藥(總共六兩),其他藥材和煎煮方法與桂枝湯相同。
桂枝加大黃湯
這個方子由桂枝、大黃、芍藥、生薑、甘草和大棗組成。用水煮後服用。有人問,為什麼這個方子既用桂枝這種溫熱的藥,又用大黃這種大寒的藥,而且大黃還是用在陰經上呢?這是因為,如果腹瀉而且口渴,屬於少陰證,是寒在下焦;如果腹瀉但不口渴,屬於太陰證,是寒在中焦,可以用四逆湯等溫熱的藥來溫暖臟腑。這個方子原本就是應該這樣用的藥。如果是太陽病,反而用藥攻下,導致表面邪氣沒有解除,反而趁虛傳到太陰,因此導致腹脹時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