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33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33)
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
宜下必以苦,宜補必以酸,大黃之苦寒,以下瘀熱。發黃者,熱之極也,非大寒之劑,則不澈其熱。泄甚熱必以苦為主,故以茵陳蒿之苦寒為君;心法南方火而主熱,梔子苦寒入心而勝熱,故以為臣;下必以苦,推除邪熱,必假將軍攻之,故以大黃苦寒為使;苦寒相得,雖甚熱大毒,分泄祛邪而解矣。)

(士材:熱不得越,鬱而發黃,如橘子色者,熱甚於外,津液不行也。非大寒之品,不能澈其鬱熱。茵陳酸苦,梔子苦寒,二物之性,能使丙丁之邪,屈曲下行;黃為土之本色,奪土鬱而無壅滯者,大黃有專掌焉,三物偕行而水泉湧決矣。)

吳茱萸湯第七十九

吳茱萸(一升,洗),人參(二兩),生薑(六兩,切),大棗(十二枚,擘),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。去滓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(《內經》曰:寒淫於內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,吳茱萸、生薑之辛以溫胃;人參、大棗之甘以緩脾。海藏:衝脈為病,逆氣裡急,宜吳茱萸湯主之。

震坤合見,故其色綠。仲景此湯及當歸四逆湯,治厥陰及溫脾胃,皆用之也。崔皋:少陰犯其寒者,足少陰腎臟中寒,陰寒甚,故上格乎陽而吐。腎主二便,腎寒故大便不禁而利。手足得陽而溫,受氣於內者也。內有陰寒,故手足厥逆而冷。煩躁者,陰盛格陽,陽氣內爭,故陽煩而陰躁,其為證亦危矣,故欲死。

厥陰者,肝也。寒氣內格,故嘔吐涎沐。厥陰與督脈會於巔,故頭痛。吳茱萸辛熱而味厚,經曰:味厚者為陰,故走下焦而溫少陰。臣以生薑散其寒也。佐以參、棗,補中虛也。婁氏:得湯反劇者,當用生薑、黃連治之。)

庶仁丸第八十

麻子仁(二升),杏仁(去皮、尖,熬,另作脂),大黃(各一兩,去皮),厚朴(一斤,去皮,炙),枳實(炙),芍藥(各半斤),上六味,為末,煉蜜為丸,桐子大。飲服十丸,日三服,漸加,以和為度。

(《內經》曰: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麻子、杏仁之甘,緩脾而潤燥;津液不足,以酸收之,芍藥之酸,以斂津液;腸燥胃強,以苦泄之,枳實、厚朴、大黃之苦,下燥結而泄胃強也。腸潤結化,津液還入胃中,則大便和,小便少而愈矣。亮宸:趺陽候胃,浮者胃有物而陽強也。

澀者,脾陰虛而津液不布,但輸小便也。夫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。今脾氣既弱,冒中有物,便多液少,致大便不得潤降,良由脾氣約束不行故也。此方雖用大黃、枳實以泄胃強,但因燥而結,無大熱,故以麻仁潤燥而秘通,芍藥收陰而泄結,煉蜜之甘緩而作丸,從乎中治也。然不獨小便數者宜之,凡汗出多,津少燥結,里無大熱者,皆宜之。

入腑結於胃中,非下除之不可,脾約初不由胃,但津液偏滲,大腸中涸燥耳。下之則愈損其液,故必潤降而徐去之也。)

白話文:

《傷寒論》原方

應該用瀉法的,一定要用苦味的藥;應該用補法的,一定要用酸味的藥。大黃的苦寒之性,是用來瀉除體內瘀積的熱邪。出現黃疸,是熱邪到了極點的表現,如果不用大寒的藥物,就不能徹底清除熱邪。要瀉除極熱,必須以苦味藥為主,所以用茵陳蒿的苦寒之性作為主藥;心屬南方火,主熱,梔子的苦寒之性可以入心而勝熱,所以用來作為輔助藥;要用瀉法,必須用苦味的藥,要推除邪熱,一定要借助有攻伐之力的藥物,所以用大黃的苦寒之性作為使藥。苦寒之性相互配合,即使是極熱的大毒,也可以分洩祛除邪氣而解。

(士材認為:熱邪不得疏泄,鬱積而發為黃疸,如果像橘子色,是熱邪在體表極盛,導致津液無法正常運行的表現。如果不用大寒的藥物,就不能徹底清除鬱積的熱邪。茵陳味酸苦,梔子味苦寒,這兩種藥物的藥性,能使體內丙火、丁火的邪氣,屈曲下行;黃色是土的本色,能使鬱積的土氣不受阻塞的,大黃有專門的作用。這三種藥物一起使用,就像水泉湧出一樣。)

吳茱萸湯

吳茱萸(一升,洗過),人參(二兩),生薑(六兩,切開),大棗(十二枚,掰開),以上四味藥,用水七升煎煮,取二升藥液,去除藥渣,溫服七合,一天服用三次。(《內經》說:寒邪在體內過盛,要用甘溫的藥物治療,輔以苦辛的藥物。吳茱萸、生薑的辛味,用來溫暖胃部;人參、大棗的甘味,用來緩和脾的機能。海藏認為:衝脈發病,出現逆氣上衝、裡急的症狀,宜用吳茱萸湯來治療。)

震卦和坤卦相合,所以顏色是綠色。張仲景的此方以及當歸四逆湯,用來治療厥陰病以及溫暖脾胃,都使用了這個道理。崔皋認為:少陰腎臟受到寒邪侵犯,是足少陰腎臟中寒,陰寒很盛,所以向上阻隔陽氣而出現嘔吐。腎主導二便,腎寒所以大便無法控制而腹瀉。手足得到陽氣的溫煦,這是內在接受氣的緣故。內有陰寒,所以手足厥冷。煩躁,是因為陰邪盛而阻隔陽氣,陽氣在體內相互爭奪,所以陽氣產生煩躁而陰氣則感到躁動不安,這種證狀很危險,所以說快要死了。

厥陰,指的是肝。寒氣在體內阻隔,所以會嘔吐黏液。厥陰與督脈會合於頭頂,所以會頭痛。吳茱萸辛熱且氣味濃郁,經典說:氣味濃厚的屬於陰,所以向下到達下焦而溫暖少陰。用生薑來散發寒氣,用人參、大棗來補養中虛的體質。婁氏認為:服用藥湯後病情反而加重的人,應該用生薑、黃連來治療。

麻子仁丸

麻子仁(二升),杏仁(去除外皮和尖端,炒過,另外做成脂膏),大黃(各一兩,去除外皮),厚朴(一斤,去除外皮,炙烤過),枳實(炙烤過),芍藥(各半斤),以上六味藥,研磨成粉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,像梧桐子大小。用溫水服用十丸,一天服用三次,逐漸增加劑量,以身體感到舒適為度。

(《內經》說:脾喜歡舒緩,可以用甘味來使其舒緩,麻子仁、杏仁的甘味,可以使脾舒緩並滋潤乾燥;津液不足,可以用酸味來收斂,芍藥的酸味,用來收斂津液;腸道乾燥,胃氣強盛,可以用苦味來瀉除,枳實、厚朴、大黃的苦味,用來瀉除燥結,並使胃氣下降。腸道濕潤,結塊的糞便被軟化,津液回到胃中,那麼大便就會正常,小便就會減少而病癒。亮宸認為:足背的脈象可以反映胃的狀況,脈象浮盛,說明胃中有積滯且陽氣過盛。脈象澀滯,說明脾陰虛弱,津液無法正常輸佈,而只能轉化為小便。脾的主要作用是為胃運行津液。現在脾氣虛弱,體內有積滯,導致大便多而津液少,造成大便乾燥不順暢,這是因為脾氣的約束功能減弱所致。這個方子雖然使用了大黃、枳實來瀉除胃的實熱,但因為是燥熱導致的便秘,沒有明顯的熱邪,所以用麻子仁來滋潤乾燥並使大便通暢,用芍藥來收斂陰氣並解除結滯,用煉製過的蜂蜜的甘味來緩和藥性並做成藥丸,遵循溫和調理的原則。這個方子不僅適用於小便次數多的人,凡是汗出過多、津液減少、乾燥便秘、體內沒有明顯熱邪的人,都適用。

邪氣進入腑中,結滯在胃部,必須用下法來清除。脾約症最初並非由胃引起,只是津液偏向滲泄,導致大腸中乾燥而已。用下法的話會更加損耗津液,所以必須用滋潤的方法使其下降,然後慢慢去除邪氣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