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32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32)
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
若病大而以小承氣攻之,則邪氣不去;病小而以大承氣攻之,則過傷正氣,且不及還,如再攻,過則不能復救,可不慎哉?仲醇:胃之上口曰賁門,與心相連。胃氣壅則心下亦急而痞痛,邪塞中焦,則升降不舒,而氣上逆。枳實得其破散沖走之力,則結實脹滿悉除,所以仲景承氣湯用之也。

豬苓湯第七千五

豬苓(去皮),茯苓,阿膠,滑石(碎),澤瀉(各一兩),上五味,以水四升,先煮四味,取二升,去滓,內下阿膠,烊消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(甘甚而反淡,淡味滲泄為陽,豬苓、茯苓之甘,以行小便;鹹味湧泄為陰,澤瀉之咸以泄伏水;滑石利竅,阿膠、滑石之滑,以利水道。嗣真:太陽脈浮,小便不利,微熱消渴者,五苓散。

陽明脈浮發熱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。既脈證皆同,何用藥之不同?曰:太陽邪在表,發汗不解,故用五苓散和表行津液。陽明邪已入里,熱客下焦,故用豬苓湯滲瀉其熱。蓋豬苓專滲泄,五苓則兼汗利也。士材:《活人》云:脈浮者五苓散,脈沉者豬苓湯,則知此湯論中,脈字下脫一不字也。

按「太陽篇」內五苓散,乃豬苓、澤瀉、茯苓三味加桂與術也。「陽明篇」內豬苓湯,乃豬苓、澤瀉、茯苓三味加阿膠、滑石也。桂與術味甘辛為陽,主外,阿膠、滑石味甘寒主內,南陽之言,可謂不失仲景之旨矣。但竟以沉字易之,不若浮字為妥。崔皋:少陰下利而主此方者,分其小便而下利自止也。

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,而主此方者,導其陽邪由溺而出,則津液運化而渴自愈也。豬苓質枯輕清,能滲上焦之濕;茯苓味甘益中,能滲中焦之濕;澤瀉味鹹潤下,能滲下焦之濕;滑石性寒清肅,能滲濕中之熱,四物皆滲利,恐有下多亡陰之懼,故用阿膠佐之,以存津液於決瀆耳。)

蜜煎導第七十六

蜜七合,一味內銅器中,微火煎之,稍凝似抬狀,攪之,勿焦著,欲可作餅,手捻作挺,令頭銳,大如指,長二寸許。當熱時急作,冷則硬,以內穀道中,以手急抱,欲大便時,乃去之。(健曰:後人煉蜜,以滴水成珠時,離火,調入牙皂末,攪作挺,更利於便。)

豬膽汁導第七十七

大豬膽(一枚)瀉汁,和醋少許,以灌穀道中,如一食頃,當大便出。(士材:汗則津液枯於上,小便利,則津液竭於下,若強攻之,危證立見。如上二導法,為虛弱人立權巧法也。然此惟燥屎在直腸者,宜之。若燥屎在上者,非其治也。崔皋:膽能潤腸,醋能斂液,故大便難者,用之。)

茵陳蒿湯第七十八

茵陳蒿(六兩),梔子(十四枚,擘),大黃(二兩,去皮),上三味,以水一斗,先煮茵陳,減六升,內二味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小便當利,尿如皂角汁狀,色正赤,一宿復減黃,從小便去也。(小熱之氣,涼以和之;大熱之氣,寒以取之。茵陳、梔子之苦寒,以逐胃燥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情嚴重,卻用小承氣湯這種藥力較弱的藥來攻,那麼邪氣無法去除;如果病情輕微,卻用大承氣湯這種藥力強的藥來攻,則會過度損傷正氣,而且正氣也無法恢復。如果再繼續攻,過度了就無法救治,這怎麼能不謹慎呢?

仲醇認為:胃的上口叫做賁門,它和心相連。胃氣壅塞,心下也會覺得急迫而脹痛,邪氣阻塞在中焦,就會導致升降功能不順暢,而使氣向上逆行。枳實有破散和衝走的力量,所以可以清除結實的脹滿,這就是張仲景在承氣湯中使用它的原因。

豬苓湯

豬苓(去皮)、茯苓、阿膠、滑石(打碎)、澤瀉(各一兩),以上五味藥材,用水四升煮。先煮前四味,煮到剩二升時,去掉藥渣,再加入阿膠使其融化。溫服七合,一天服用三次。(藥味甘甜但反而清淡,淡味具有滲泄的作用,屬於陽,豬苓和茯苓的甘味,可以促進小便的排出;鹹味具有湧泄的作用,屬於陰,澤瀉的鹹味可以泄除體內潛伏的水濕;滑石可以疏通竅道,阿膠和滑石的滑潤,可以疏通水道。

嗣真認為:太陽病脈浮,小便不利,有輕微發熱和口渴的,用五苓散。陽明病脈浮發熱,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利的,用豬苓湯。既然脈象和症狀都相同,為何用藥卻不同呢?答:太陽病是邪氣在表,發汗後沒有解除,所以用五苓散來調和表證並運行津液。陽明病是邪氣已經進入裡部,熱邪停留在下焦,所以用豬苓湯來滲泄熱邪。因為豬苓專門用於滲泄,而五苓散則兼有發汗和利尿的作用。

士材說,《活人書》記載:脈浮的用五苓散,脈沉的用豬苓湯,由此可知,此湯在論述中,脈字後邊漏掉了一個“不”字(應為「不浮」)。

按:「太陽篇」的五苓散,是豬苓、澤瀉、茯苓三味藥再加入桂枝和白朮。「陽明篇」的豬苓湯,是豬苓、澤瀉、茯苓三味藥再加入阿膠和滑石。桂枝和白朮味甘辛,屬陽,主治表證,阿膠和滑石味甘寒,屬陰,主治裡證。南陽的說法,可以說是沒有違背張仲景的本意了。但是直接用“沉”字來代替,不如用“不浮”字更妥當。

崔皋認為:少陰病出現下利,用這個方子的原因是,分導小便後,下利自然會停止。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利,用這個方子的原因是,引導陽邪通過小便排出,這樣津液就可以正常運行,口渴自然會痊癒。豬苓質地枯燥而輕清,能夠滲泄上焦的濕邪;茯苓味甘,可以補益中焦,能夠滲泄中焦的濕邪;澤瀉味鹹,可以滋潤下焦,能夠滲泄下焦的濕邪;滑石性寒清肅,能夠滲泄濕邪中的熱邪。這四種藥物都具有滲泄的作用,恐怕過度滲泄會導致陰液虧損,所以用阿膠來輔助,目的是在疏導水濕的同時,保存津液。

蜜煎導

用七合蜂蜜,單獨放入銅器中,用微火煎煮,稍微凝固,看起來像要凝成膏狀時,就攪拌它,不要焦了。當蜂蜜可以做成餅狀時,用手捏成圓錐形,頭部要尖,大小像手指,長約二寸。趁熱的時候趕快製作,冷了就硬了。將它塞入肛門中,用手按住,等有便意的時候,再取出。(健認為:後人煉蜜,當滴入水中可以成珠的時候,就離火,然後加入牙皂末攪拌做成圓錐形,這樣更有利於排便。)

豬膽汁導

取一個大豬膽,倒出膽汁,加入少許醋,灌入肛門中,大約過一頓飯的時間,大便就會排出。(士材認為:發汗會導致津液在上部枯竭,小便過多會導致津液在下部竭盡,如果強行攻下,危險的病症就會立刻出現。以上兩種導法,是為體質虛弱的人設立的權宜之計。但是這種方法只適用於燥屎堵塞在直腸的情況,如果燥屎堵塞在上段腸道,就不是這種方法能治的。崔皋認為:膽汁可以潤腸,醋可以收斂液體,所以大便困難的人,可以用這種方法。)

茵陳蒿湯

茵陳蒿(六兩)、梔子(十四枚,擘開)、大黃(二兩,去皮),以上三味藥,用水一斗煮。先煮茵陳蒿,煮到剩六升時,加入梔子和大黃,再煮到剩三升,去掉藥渣,分溫三次服用。小便會變得通暢,尿液像皂角汁的樣子,顏色是正紅色,過一個晚上會變回黃色,這些都是邪熱從小便排出。(輕微的熱邪,用清涼的藥物來調和;嚴重的熱邪,用寒冷的藥物來去除。茵陳蒿和梔子的苦寒,可以用來驅逐胃裡的燥熱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