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31)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31)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不用枳樸,恐傷上焦虛無氤氳之氣。調胃之名,自此著矣。若上焦受傷,則痞而實,宜用小承氣湯。枳實、厚朴能除痞,大黃以瀉實,去芒硝,則不傷下焦血分之真陰,謂不伐其根本也。若夫大柴胡湯無芒硝加芍藥者,以其表證尚未除,而里又急,不得不下,只用此湯,以通表裡而緩治之。猶有老弱及氣血兩虛之人,及差後復有下證者,亦宜用此,恐承氣太峻故也。
經曰:轉藥孰緊。有芒硝者,緊也。大承氣最緊,小承氣次之,大柴胡又次之。大柴胡加大黃,大承氣加芒硝,方為轉藥。亮宸:傷寒三陽之經,日久蘊結化熱者,皆能傳入胃腑。故經有太陽陽明,有正陽陽明,有少陽陽明;有因汗下而得,有不因汗下邪熱內傳而得。蓋胃為五臟六腑之海,藥物所歸。
表邪悉斂入於內,熱毒蘊結,如熾炭然,於此失下,地道不通,營衛閉絕,陰陽竭而死矣。然辨治之法,有數端焉,以兩字言之:曰熱曰實。熱而不實未可以用此也。五字言之:曰痞、滿、燥、實、堅。痞滿而不實,實而未燥,未可全用此也。然雖實熱,表邪未罷,更未可用此也。
第一辨惡寒不惡寒,稍有惡寒,即是表邪,斷未可下。第二辨潮熱不潮熱,蓋熱悉入里,內有堅結,則身表無熱,至其旺時,熱始外蒸,如潮之有信,知其內實也。第三辨手足汗出,陽明法多汗,今熱蒸而止手足汗出,知津液竭而便硬也。第四辨譫語,蓋熱盛則神昏而妄語,知有燥屎也。
第五辨繞臍與腹滿痛,煩躁發作有時,蓋寒亦痛者,以煩躁知其為熱也。又以發作有時,知為熱而實也。第六辨微熱喘冒不能臥,蓋微熱者,熱斂於裡也。喘者,熱實而上衝也。冒者,神昏而熱盛也。第七辨目不了了,睛不和,骨之睛為瞳子,熱甚而水竭,故目不明,非急下恐無以救水也。
第八辨汗多,汗太過,恐液竭。第九辨脈遲脈實脈滑。遲為營衛不通,熱結而行遲;實者滑者,宿食也。第十辨小便多少,多則便硬,少則便溏也。至心下硬,腹滿與痞,雖系陽明內實兼有之證,然未可便定為裡實,蓋亦有不當下者在矣。健按:亮宸十辨,條分縷晰,如是,則承氣無誤投之患矣。
然更須驗舌胎,則熱之實與不實,輕重多少,瞭然心目,而三承氣之用無少差矣。
小承氣湯第七十四
大黃(四兩),厚朴(二兩,炙),枳實(大者,三枚,炙),以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溫二服。初服湯當更衣,不爾者,盡飲之,若更衣者,勿服之。(大熱結實者,與大承氣;小熱微結者,與小承氣。以熱不大甚,故於大承氣湯,去芒硝。又以結不至堅,故亦減厚朴枳實也。
吳氏:或問承氣湯,仲景有大、小、調胃之名何也?傷寒傳變入里,邪氣與糟粕,蘊而為實,實則潮熱譫語,手足濈濈汗出者,此燥屎所為也。如人壯大熱大實者,宜大承氣下之。小熱小實者,與小承氣下之。又熱結不堅滿者,減去厚朴、枳實,加甘草而和緩之,故曰調冒承氣也。
白話文:
不用枳實和厚朴,是擔心損傷上焦虛弱的溫潤之氣。調胃承氣湯的名稱,就是從這裡開始的。如果上焦受傷,就會出現痞塞且實滿的症狀,這時才適合用小承氣湯。枳實和厚朴可以消除痞塞,大黃可以用來瀉實,去掉芒硝,就不會損傷下焦血分的真陰,這是為了不傷其根本。至於大柴胡湯沒有芒硝,還加了芍藥,是因為表證還沒解除,而裡證又很緊急,不得不下,所以只能用這個方子,來同時治療表裡,並緩解病症。還有一些年老體弱、氣血兩虛的人,以及病好後又出現下證的人,也適合用這個方子,是擔心承氣湯藥性太猛的緣故。
經典說:藥效轉變哪種最快?有芒硝的藥效就快。大承氣湯藥效最快,小承氣湯次之,大柴胡湯又次之。大柴胡湯加大黃,大承氣湯加芒硝,才算是藥效轉變。亮宸認為:傷寒三陽經的病,時間久了,蘊積結成熱的,都能傳到胃腑。所以經文裡有太陽陽明、有正陽陽明、有少陽陽明;有的因為發汗或攻下而得,有的不是因為發汗或攻下,邪熱自己傳入裡面的。胃是五臟六腑的大海,藥物都歸於這裡。
表邪完全進入體內,熱毒蘊結,像燃燒的炭火一樣,這時如果沒有及時攻下,大小便不通,營衛之氣就會閉塞,陰陽耗竭而死。但辨證治療的方法,有好幾種,用兩個字來說,就是熱和實。只有熱沒有實,還不能用這些藥。用五個字來說,就是痞、滿、燥、實、堅。只有痞滿而沒有實,只有實而沒有燥,都不能完全用這些藥。而且,就算有實熱,如果表邪還沒解除,也不能用這些藥。
第一要辨別有沒有怕冷,稍微有點怕冷,就是表邪還沒解除,絕對不能攻下。第二要辨別有沒有潮熱,因為熱都進入體內,內部有堅硬結塊,身體表面就沒有熱,等到熱勢旺盛的時候,熱才會向外蒸發,像潮水一樣有規律,就知道是內部實熱。第三要辨別手腳出不出汗,陽明經的病症容易出汗,現在熱氣蒸發反而不出手腳汗,就知道是津液枯竭,大便變硬了。第四要辨別有沒有說胡話,因為熱太盛就會神志不清,說出胡話,知道是有燥屎了。
第五要辨別有沒有肚臍周圍和腹部脹滿疼痛,以及煩躁發作有時,如果疼痛是因為寒,但煩躁就知道是熱。再根據發作有時,就知道是熱而且實。第六要辨別有沒有輕微發熱、喘氣、昏厥、不能躺下,輕微發熱是因為熱氣收斂在裡面;喘氣是因為熱太盛而往上衝;昏厥是因為神志不清,而且熱太盛。第七要辨別眼睛看不清楚,眼珠不協調,眼珠是骨頭的精華,熱太盛而水液枯竭,所以眼睛看不清楚,如果不及時攻下,恐怕就救不了水液了。
第八要辨別汗是否太多,汗如果太多,恐怕津液會枯竭。第九要辨別脈象是遲、實、還是滑。遲脈是因為營衛之氣不通暢,熱結而運行緩慢;實脈和滑脈,是因為有宿食積滯。第十要辨別小便多少,小便多,大便就硬;小便少,大便就溏。至於心下硬、腹部脹滿和痞塞,雖然是陽明內實常見的症狀,但也不能就斷定是裡實,因為也有不適合攻下的情況。健按:亮宸提出的十個辨證要點,條理清晰,像這樣,就不會有誤用承氣湯的禍患了。
但更需要檢查舌苔,這樣就能清楚地了解熱的實虛、輕重程度,而使用三種承氣湯時,就不會出現偏差了。
小承氣湯第七十四
大黃(四兩)、厚朴(二兩,炙)、枳實(大個的,三枚,炙)。以上三味藥,用水四升煎煮,取一升二合,去藥渣,分兩次溫服。第一次喝完湯後,應該會排便,如果沒有,就全部喝完。如果排便了,就不要再喝了。(大熱結實的,用大承氣湯;小熱微結的,用小承氣湯。因為熱勢不大,所以大承氣湯去掉了芒硝。又因為結塊不堅硬,所以也減輕了厚朴和枳實的用量。)
吳氏說:有人問,承氣湯,仲景有大、小、調胃這三種名稱,是什麼意思呢?傷寒病邪傳入體內,邪氣和糟粕積聚,就會變成實證,實證就會出現潮熱、說胡話、手腳出汗等症狀,這都是因為有燥屎。如果人體格強壯、熱勢大、實證明顯的,就應該用大承氣湯攻下。如果熱勢小、實證輕微的,就用小承氣湯攻下。如果熱結但不堅硬脹滿,就減少厚朴、枳實的用量,增加甘草來調和緩解,所以稱為調胃承氣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