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30)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30)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海藏:厚朴去痞,枳實泄滿,芒硝軟堅,大黃泄實,惟痞、燥、實、堅四證全見者,方可用之。若不宜下而誤下之,變證不可勝數。大小調胃氣,必須脈浮頭痛,惡風惡寒,表證盡罷,而反發熱惡熱,譫語不大便者,方可用之。若脈浮緊,下之必結胸,脈浮緩,下之必痞氣。
大抵三法不可差,差則無者生之,有者遺之。假令調胃承氣證,而用大承氣下之,愈後則元氣不復,以其氣藥犯之也。若大承氣證,而用調胃承氣下之,愈後則神思不清,以其無氣藥也。小承氣證,若用芒硝下之,則或利不止,變而成虛矣。卿子:乾陽亢極於上,而有悔,悔字即陰承於下,五行家所謂陰生於午。
坤象所謂順承天,亢害承製之義皎然。此湯不曰制火,不曰生陰,而曰承氣,仲景法天以為方者也。東垣:仲景謂邪自外傳入於胃者,為入腑,腑之為言,聚也。胃為水穀之海,營衛之源,水穀會聚,變化而為營衛。邪氣入胃,則胃氣菀滯,糟粕秘結而為實,實則瀉之,人無所苦。
知其間緩急輕重之法,則臨時消息焉。成氏云:大熱結實者云云,如不至大堅而邪熱已甚,須攻下者,亦未可投大承氣必以輕緩之劑攻之。於大承氣減枳、樸加甘草,乃輕緩以調胃也。設若大承氣證,反用調胃承氣下之,則邪氣內伏;小承氣證反用大承氣下之,則過傷正氣而腹滿不能食。仲景所以分而治之,有勿大泄之戒,未嘗越聖人之制度也。
後世醫者,以此三藥合而為一,且云通治,三藥之證,反無問傷寒雜病,內外一切所傷。如此,與仲景之方甚背戾,大夫軒岐緩急之旨。由是紅紫亂朱,迷惑世人,一唱百和,病者暗受其殃,將何所咎哉。倘有公心審是者,當於《內經》及仲景求之,必使藥證相對,以聖賢之心為心,則方之真偽,可得而知矣。吳氏:按承氣有三種用者,大須審酌,必真有大熱大實者,方可與大承氣湯。
小熱小實者,可與小承氣湯。若但結熱而不滿堅者,僅與調胃承氣湯,此為合法。若病大而以小承氣攻之,則邪氣不淨;病小而以大承氣攻之,則正氣必傷。仲景曰:凡欲行大承氣,必先與小承氣,轉失氣者,有燥矢也,可與大承氣。又曰:服承氣得利者,慎勿再服。何其諄諄致謹乎。
節庵:傷寒熱邪傳入於裡,無非苦寒之藥下之,不下其邪從何而去。然須看熱之淺深,今醫不分輕重,概用大承氣攻下,非徒無益,而反害之,予謂傷寒之邪,傳來非一,治之有殊。病有三焦俱傷者,則痞滿燥堅全具,正宜與大承氣。厚朴苦溫以去痞,枳實苦寒以泄滿,芒硝鹹寒以潤燥軟堅,大黃苦寒以泄實去熱,中病即愈矣。邪在中焦,則有燥實堅三證,故宜調胃承氣,以甘草和中,芒硝潤燥,大黃泄實。
白話文:
海藏說:厚朴用來去除痞塞感,枳實用來疏泄脹滿,芒硝用來軟化堅硬的結塊,大黃用來瀉下實證。只有當痞塞、乾燥、實證、堅硬四種症狀都出現時,才可以使用這種方劑。如果不該使用下瀉藥而誤用,會導致難以預料的變證。大小調胃承氣湯的使用,必須在脈象浮、頭痛、怕風怕冷等表證完全消失後,反而出現發熱、怕熱、說胡話、大便不通的情況下才可以使用。如果脈象浮緊,使用下瀉藥會導致結胸;如果脈象浮緩,使用下瀉藥會導致痞塞。
總之,這三種瀉下方法絕對不能用錯,用錯了就會導致原本沒有的病產生,或使原本有的病惡化。假如是調胃承氣湯證,卻使用大承氣湯來瀉下,痊癒後元氣難以恢復,因為大承氣湯的藥性太過猛烈。如果是大承氣湯證,卻使用調胃承氣湯來瀉下,痊癒後會神志不清,因為調胃承氣湯沒有大承氣湯的藥力強。如果是小承氣湯證,卻使用芒硝來瀉下,可能會導致腹瀉不止,轉變成虛證。卿子說:乾陽過於亢盛在上方,就會出現悔,這個「悔」字就代表陰氣在下方承接,五行家所謂的「陰生於午」就是這個意思。
坤卦所說的「順承天」,說明了亢盛的陽會被制約的道理。這個方劑不說「制火」,也不說「生陰」,而是說「承氣」,仲景是效法天道來制定方劑的。東垣說:仲景認為邪氣從外傳入胃,就是入腑。腑的意思是聚積。胃是水穀之海,營衛之源,水穀在此匯聚,變化成營衛。邪氣入胃,導致胃氣鬱滯,糟粕結成實證,實證就應該瀉下,人就不會感到痛苦。
了解這之間緩急輕重的方法,就能夠根據具體情況來處理。成氏說:大熱結實的情況是這樣,如果還沒達到大堅硬的程度,但邪熱已經很盛,也需要攻下時,不可直接使用大承氣湯,必須用輕緩的藥劑來攻。可以在大承氣湯的基礎上減去枳實、厚朴,加入甘草,就變成了輕緩的調胃承氣湯。如果本該使用大承氣湯的症狀,卻反而用調胃承氣湯來瀉下,就會導致邪氣內伏。如果本該使用小承氣湯的症狀,卻反而用大承氣湯來瀉下,就會過度損傷正氣,導致腹脹不能進食。仲景之所以將這三種方劑分開使用,是為了告誡我們不要過度瀉下,他從來沒有違背聖人的法則。
後世的醫生,把這三種藥合在一起使用,還說可以治療各種病症,不論是傷寒還是其他雜病,內外各種損傷都能用。這樣做完全違背了仲景的方劑原則,也違背了古代名醫所教導的用藥原則。從此以後,是非顛倒,迷惑世人,大家都跟著這樣做,導致病人遭受痛苦,這應該歸咎於誰呢?如果有真心想弄明白的人,應該從《內經》和仲景的著作中去尋求答案,必須做到藥證相對,以聖人的心為心,這樣就能夠知道方劑的真偽了。吳氏說:承氣湯有三種用法,必須仔細斟酌,只有真正出現大熱大實的症狀,才能使用大承氣湯。
對於小熱小實的症狀,可以使用小承氣湯。如果只是結熱而沒有脹滿堅硬的症狀,只需要使用調胃承氣湯,這才是合乎原則的。如果病症很嚴重,卻使用小承氣湯來攻下,邪氣就不能清除乾淨;如果病症很輕微,卻使用大承氣湯來攻下,必定會損傷正氣。仲景說:凡是想要使用大承氣湯,必須先使用小承氣湯,如果大便無法排出,可能是因為大便乾燥堅硬,這時才可以使用大承氣湯。又說:服用承氣湯後大便通暢了,就不要再服用了。他反覆叮囑,真是非常謹慎。
節庵說:傷寒的熱邪傳入體內,都需要使用苦寒的藥物來瀉下,如果不瀉下,邪氣又從哪裡排出呢?但是,必須根據熱邪的深淺程度來用藥。現在的醫生不分輕重,一概使用大承氣湯來攻下,不僅沒有好處,反而會造成傷害。我認為傷寒的邪氣傳入體內的方式有很多種,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。如果三焦都受到損害,出現了痞塞、脹滿、乾燥、堅硬等症狀,就應該使用大承氣湯。厚朴味苦性溫,可以去除痞塞;枳實味苦性寒,可以疏泄脹滿;芒硝味鹹性寒,可以潤燥軟堅;大黃味苦性寒,可以瀉下實證,去除熱邪。如果藥證相符,就能夠很快痊癒。如果邪氣在中焦,出現了乾燥、實證、堅硬三種症狀,就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,用甘草來調和中焦,用芒硝來潤燥,用大黃來瀉下實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