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29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29)
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
又云:表不解者,不可與白虎湯。又陽明證云:表熱裡寒,四逆湯主之。又少陰證云:裡寒外熱,通脈四逆湯主之。乃知其脈浮滑,表熱裡寒者,表裡二字,必訛也。就仲景數論而斷之,豈有里既寒,而反用大寒之劑乎?豈有裡寒而脈浮滑者乎?豈有裡寒而大熱煩渴者乎?故知白虎為陽明大熱而設。其曰里有寒者,定差無疑也。

成氏隨文釋之,誤矣。知母之寒,不及石膏,且知母但主內熱,不能解肌,況止用六兩,非君藥也,宜作臣。石膏入肺屬金,其色白,其性涼,與白虎之義相合,且用一斤,非臣藥也,宜作君。三陽云:經文里有寒之寒字,當作邪字解亦熱也。健按:念莪此論,抉千古之疑,兼善名言,拯後人之溺,三陽解寒字為邪即熱,亦善體經文之不逮,皆屬當頭棒喝。)

炙甘草湯第七十二

甘草(四兩,炙),生地黃(一斤),麥門冬(去心),麻子仁(各半斤),桂枝(去皮),生薑(各三兩),人參,阿膠(各二兩),大棗(十二枚,擘),上九味,以清酒七升,水八升,先煮八味,取三升,去滓,內膠烊消盡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一名復脈湯。(補可去弱,人參、甘草、大棗之甘,以和不足之氣;桂枝、生薑之辛,以益正氣。

《聖濟經》曰:津液耗散為枯,五臟痿弱,營衛涸流,溫劑所以潤之,麻仁、阿膠、麥冬、生地之甘,潤經益血,復脈通心也。念莪:脈結代者,氣血虛衰,不能相續也。心動悸者,邪氣煩擾,不能自安也。參、甘補其氣,薑、桂溫其氣,麻仁、阿膠、地黃、麥冬皆濡潤益陰之品,所以濟其枯涸,而脈代悸者,可復於平和,故名復脈湯也。亮宸:脈者血之府,心合脈,主營主血。

心氣弱則營血衰,不能注於經隊,脈所以結代而心為之悸動也。復脈者,必先補心以益血,阿膠、生地以生之,麻仁以潤之,麥冬滋肺益心以生脈。蓋寸口為手太陰之經,脈司治節,行營衛陰陽者也。夫營出中焦,統於脾胃,非甘草、人參、大棗以補脾,生薑、桂枝以行陽,益生化之源。

此方為千古養陰之祖也。仁齋:若脈結足冷,腹中痛,陽氣微者,須當用大建中湯。)

大承氣湯第七十三

大黃(四兩,酒洗),厚朴(半斤,去皮,炙),枳實(五枚,炙),芒硝(三合),上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二物,取五升,去滓。內大黃,煮取二升,去滓。內芒硝,更上火,微一兩沸,分溫再服。得下,余勿服。(《內經》曰:燥淫所勝,以苦下之,大黃、枳實之苦以潤燥除熱。

又曰:燥淫於內,治以苦溫,厚朴之苦以下結燥。又曰:熱淫所勝,治以鹹寒,芒硝之咸,以攻蘊熱。承者,順也。胃為水穀之海,邪氣入冒,冒為壅滯,糟粕秘結,必滌盪之,正氣乃順,故有承氣之名也。王冰曰:宜下必以苦,枳實苦平,潰堅破結為君;厚朴苦溫,降氣泄滿為臣;芒硝鹹寒,軟堅除熱為佐;大黃苦寒,盪滌潤燥為使,是以有將軍之名也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論》原方白話翻譯:

關於白虎湯與四逆湯的辨證

有人說:「如果表證(指體表發熱等症狀)沒有解除,就不能使用白虎湯。」又說陽明病(指病邪深入陽明經)出現「表熱裡寒」的症狀,要用四逆湯治療。少陰病(指病邪深入少陰經)出現「裡寒外熱」的症狀,要用通脈四逆湯治療。由此可知,如果出現脈象浮滑、表熱裡寒的情況,那麼「表裡」這兩個字一定是錯誤的。根據張仲景(《傷寒論》作者)多次的論述來判斷,難道會有體內已經寒冷,反而使用大寒藥物的情況嗎?難道會有體內寒冷,脈象卻浮滑的情況嗎?難道會有體內寒冷,卻出現大熱煩渴的情況嗎?由此可知,白虎湯是用來治療陽明大熱的。如果說體內有寒,那肯定是搞錯了。

成無己(金代醫家)按照字面意思解釋,是錯誤的。知母的寒性比不上石膏,而且知母只治療體內熱,不能解除肌表,況且只用了六兩,不是主要藥物,應該作為輔助藥。石膏入肺屬金,顏色是白色,性質寒涼,與白虎湯的意義相符,而且用了一斤,不是輔助藥,應該作為主要藥物。「三陽病」說:經文中的「裡有寒」的「寒」字,應該解釋為「邪」,也就是熱的意思。徐念莪(清代醫家)的論述,解開了千古以來的疑惑,他的精闢見解,挽救了後世的迷惑,三陽病解釋「寒」字為「邪」即為熱,也是很好的體現了經文未盡之意,都是當頭棒喝般的點醒。

炙甘草湯

炙甘草四兩、生地黃一斤、麥門冬(去心)半斤、麻子仁半斤、桂枝(去皮)三兩、生薑三兩、人參二兩、阿膠二兩、大棗十二枚(掰開)。以上九味藥,用清酒七升、水八升,先煮前八味藥,取三升藥液,去掉藥渣,再加入阿膠使其融化,溫服一升,每天三次。又名復脈湯。它能夠補充虛弱,人參、甘草、大棗的甘味,用來調和不足的氣;桂枝、生薑的辛味,用來增強正氣。《聖濟經》說:津液耗散會導致乾枯,五臟功能衰弱,營衛之氣運行枯竭,溫補藥物可以滋潤它,麻仁、阿膠、麥冬、生地黃的甘味,能夠潤養經脈、滋養血液,使脈搏恢復正常,心臟功能恢復。徐念莪認為:脈搏結代(脈搏跳動不規律)是氣血虛衰,不能持續運行的表現;心悸(心臟跳動不安)是邪氣干擾,不能安穩的表現。人參、甘草能補氣,生薑、桂枝能溫氣,麻仁、阿膠、地黃、麥冬都是濡潤滋陰的藥物,用來治療枯竭,使脈搏恢復正常,心悸平息,所以叫做復脈湯。亮宸認為:脈搏是血液的府邸,心臟與脈搏相合,主管營血運行。心氣虛弱則營血衰少,不能注入經脈,所以脈搏會結代,心臟會悸動。要恢復脈搏正常,必須先補心益血,用阿膠、生地黃來產生血液,用麻仁來滋潤,用麥冬來滋養肺臟、益心臟,從而產生脈搏。寸口脈(手腕部位的脈搏)是手太陰肺經的脈搏,負責調節氣血運行,管理營衛陰陽。營血出自中焦,歸脾胃統管,所以要用甘草、人參、大棗來補脾,用生薑、桂枝來行陽氣,增強化生氣血的來源。這個方子是千古以來養陰的鼻祖。仁齋認為:如果脈搏結代,而且手腳冰冷,腹部疼痛,陽氣微弱,就必須使用大建中湯。

大承氣湯

大黃(用酒洗過)四兩、厚朴(去皮,用火烤過)半斤、枳實(用火烤過)五枚、芒硝三合。以上四味藥,用水一斗,先煮厚朴、枳實兩味藥,取五升藥液,去掉藥渣。加入大黃,煮取二升,去掉藥渣。加入芒硝,再加熱,稍微沸騰一下,分兩次溫服。如果服用後排便,剩下的藥就不要再服用了。《內經》說:燥邪盛行,要用苦味藥來使之向下排泄,大黃、枳實的苦味可以潤燥除熱。又說:燥邪在體內肆虐,要用苦溫藥物來治療,厚朴的苦味可以使積結的燥邪向下排泄。又說:熱邪盛行,要用鹹寒藥物來治療,芒硝的鹹味可以攻破體內蘊積的熱邪。「承」的意思是順應。胃是水穀的海洋,邪氣侵入會導致堵塞,使糟粕積結,必須用藥蕩滌它,正氣才能順暢,所以叫做承氣湯。王冰說:應該使用攻下藥物的時候,必須用苦味藥,枳實味苦性平,能破除堅硬的結塊,是主要的藥物;厚朴味苦性溫,能降氣泄滿,是輔助的藥物;芒硝味鹹性寒,能軟化堅硬的結塊,消除熱邪,是佐助藥物;大黃味苦性寒,能蕩滌腸胃,潤燥,是使藥。因此,這個方子被稱為將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