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27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27)
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
故桂枝解表,配乾薑溫里而散寒,參、朮、甘草,補虛消痞以止利。)

瓜蒂散第六十五

瓜蒂(一分,熬黃),赤小豆(一分),上二味,各別搗篩為散,已合治之。取一錢匕,以香豉一合,用熱湯七合,煮作稀糜,去滓,取汁和散,溫頓服之。不吐者,少少加,得快吐乃止。諸亡血虛家,不可與瓜蒂散。(其高者越之,越以瓜蒂、豆豉之苦;在上者湧之,湧以赤小豆之酸。

《內經》曰:酸苦湧泄為陰。念莪:邪客胸中,至氣衝不得息,非吐之不可也。寒氣在胸,瓜蒂之苦寒,從其性而治之也。赤小豆酸寒湧泄,又以香豉酸苦為助,則痰濁邪氣一湧而盡矣。然此為快劑,重亡津液,與梔子豉湯大不侔也。故亡血虛家,特為申禁耳。觀子:瓜蒂善除陽明濕熱,故能引去胸中涎濁,且苦則湧泄,蒂則喉嗌間物也。

赤小豆散熱而通氣。香豉蒸罨所成,性升而散。三物酸苦相合,自成上達之功。

黃芩湯第六十六

黃芩(三兩),芍藥(二兩),甘草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,擘),上四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溫服一升,日再,夜一服。若嘔者,加半夏半升,生薑三兩。(虛而不實者,苦以堅之,酸以收之,黃芩、芍藥之苦酸,以堅斂腸胃之氣。弱而不足者甘以補之,甘草、大棗之甘以補固腸胃之弱。)

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第六十七

於黃芩湯方內,加半夏(半升),生薑(兩半),余依黃芩湯法服。(士村:半夏辛燥除濕,而大和脾胃;生薑辛散下氣,而善理逆結,故二物為嘔家聖藥。)

黃連湯第六十八

黃連,甘草(炙),乾薑,桂枝(去皮,各三兩),人參(二兩),半夏(半升,洗),大棗(十二枚,擘),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。溫服一升,日三服,夜二服。(上熱者,泄之以苦,黃連之苦以降陽;下寒者,散之以辛,桂、薑、半夏之辛以升陰;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人參、甘草、大棗之甘以益胃。)

桂枝附子湯第六十九

桂枝(四兩,去皮),附子(三枚,炮,去皮,破八片),生薑(三兩,切),甘草(二兩,炙),大棗(十二枚,擘),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(風在表者,散以桂枝、甘草之辛甘。濕在經者,遂以附子之辛熱,薑、棗辛甘,行營衛通津液以和表也。

亮宸:此治表虛無陽,寒與風濕太甚者。蓋風濕相持,經中陽氣幾絕,而為寒邪所困,故疼煩不能自轉側也。不嘔不渴,風濕在經,而里無邪也。浮者,風脈也。虛而濕者,陽氣絕,而陰亦欲絕也。桂枝、甘草之辛甘,行陽氣而散在表之風邪,附子之辛熱,回陽氣而散在經之寒濕。

用三枚者,蓋以陽氣困極,非重用之,不能追將絕之元陽也。小便利而大便硬者,為津液不足,故去桂加朮,用薑、棗者,亦和營衛通津液之意耳。)

白話文:

《傷寒論》原方

瓜蒂散第六十五

瓜蒂(一分,炒黃),赤小豆(一分)。將這兩種藥材分別搗碎篩成粉末,然後混合在一起。每次取一錢匕(約一小茶匙),用香豉一合(約一湯匙),加入七合熱水煮成稀粥,去除渣滓,取汁調和藥粉,溫熱服用。如果沒有吐,就稍微增加劑量,直到快速吐出為止。凡是失血、身體虛弱的人,不可以服用瓜蒂散。這種藥適合治療上部的病症,利用瓜蒂和豆豉的苦味來使人吐出;對於胸腔以上的病症,用赤小豆的酸味來催吐。《內經》說:「酸味和苦味能使人嘔吐泄瀉,屬於陰性。」胸中邪氣阻礙氣機運行,導致呼吸困難,非催吐不可。寒氣在胸中,瓜蒂的苦寒之性,可以順應它的性質來治療。赤小豆的酸寒之性可以催吐泄瀉,再加上香豉的酸苦之性輔助,就能將痰濁邪氣一併吐出。但這是強效藥,會耗損津液,和梔子豉湯的作用大不相同。所以失血、身體虛弱的人,特別禁止使用。瓜蒂善於清除陽明經的濕熱,所以能引導胸中的痰涎濁液排出,而且苦味能催吐,瓜蒂又屬喉嚨部位的藥,有助於排出喉嚨的痰液。赤小豆能散熱通氣。香豉是蒸製而成,性向上升散。這三種藥材酸苦相合,自然產生向上導引的作用。

黃芩湯第六十六

黃芩(三兩),芍藥(二兩),甘草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,擘開)。將這四味藥材用水一斗(約2000毫升)煮取三升(約600毫升),去除渣滓,溫熱服用一升(約200毫升),一天服用兩次,晚上服用一次。如果出現嘔吐,可以加入半夏半升(約100毫升),生薑三兩。對於身體虛弱但又不是實證的人,用苦味藥來堅實,用酸味藥來收斂,黃芩和芍藥的苦酸之性,可以堅固收斂腸胃之氣。對於身體虛弱不足的人,用甘味藥來補益,甘草和大棗的甘味,可以補益固護腸胃的虛弱。

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第六十七

在黃芩湯的基礎上,加入半夏(半升)和生薑(兩半),其他服用方法與黃芩湯相同。半夏辛溫乾燥,能去除濕氣,調和脾胃;生薑辛散,能降氣,善於治療逆氣結聚,所以這兩味藥是治療嘔吐的良藥。

黃連湯第六十八

黃連,炙甘草,乾薑,桂枝(去皮,各三兩),人參(二兩),半夏(洗淨,半升),大棗(十二枚,擘開)。將這七味藥材用水一斗煮取六升,去除渣滓。溫熱服用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,晚上服用兩次。對於上部有熱的人,可以用苦味藥來瀉熱,黃連的苦味可以降泄陽氣;對於下部有寒的人,可以用辛味藥來散寒,桂枝、乾薑、半夏的辛味可以升發陰氣。脾胃喜歡緩慢,用甘味藥來緩解,人參、甘草、大棗的甘味,可以補益胃氣。

桂枝附子湯第六十九

桂枝(四兩,去皮),炮附子(三枚,去皮,切成八片),生薑(三兩,切),炙甘草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,擘開)。將這五味藥材用水六升煮取二升,去除渣滓,分三次溫熱服用。風邪在表,用桂枝、甘草的辛甘之性來發散。濕邪在經絡,用附子的辛熱之性來驅逐,生薑、大棗的辛甘之性,可以運行營衛之氣,疏通津液,調和表證。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表虛無陽,寒邪和風濕太盛的病症。風濕邪氣相互阻滯,經絡中的陽氣幾乎耗盡,被寒邪所困,所以身體疼痛煩躁,不能自行轉側。沒有嘔吐和口渴,是因為風濕在經絡,而內部沒有邪氣。脈浮,是風邪的表現。虛弱而有濕,是陽氣耗盡,陰氣也快要衰竭的表現。桂枝、甘草的辛甘之性,可以運行陽氣,散發在表的風邪;附子的辛熱之性,可以回陽氣,散發在經絡的寒濕。用三枚附子,是因為陽氣虛弱到極點,不是重用附子,不能追回將要消亡的元陽。小便通暢而大便硬結,是因為津液不足,所以去掉桂枝,加入白朮。用生薑、大棗,也是為了調和營衛之氣,疏通津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