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26)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26)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痞與結胸,有高下焉,邪結在胸中,故曰陷胸,邪留在心下,故曰瀉心。亮宸:半夏瀉心,甘草瀉心,皆下後傷其氣之故也。生薑瀉心因於食,大黃瀉心因於熱,附子瀉心因於寒。觀子:誤下成痞,與不誤下之中虛氣逆證,較重於半夏生薑瀉心矣。何反去人參耶?按:狐惑證亦用甘草瀉心湯,而《金匱》方仍有人參三兩,此屬錄方時脫漏無疑也。)
赤石脂禹餘糧湯第六十二
赤石脂(一斤,碎),禹餘糧(一斤,碎),以上二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三服。(《本草》云:澀可去脫,石脂之澀以收斂之。重可去怯,餘糧之重以鎮固之。)
旋覆代赭石湯第六十三
旋覆花(三兩),人參(二兩),生薑(五兩),半夏(半斤,洗),代赭石(一兩),大棗(十二枚,擘),甘草(三兩,炙),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。再煎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(硬則氣堅,成味可以軟之,旋覆之咸以軟痞硬。虛則氣浮,重則可以鎮之,代赭之重以鎮虛逆。
辛者散也,生薑、半夏之辛以散虛痞。甘者緩也,人參、甘草、大棗之甘以補胃弱,婁氏:病解後,心下痞硬噫氣,若不下利,此條旋覆代赭石湯也。若下利者,前條生薑瀉心湯也。崔皋:吐汗中虛,肺金失令,肝氣乘脾而作上逆干心,心病為噫,用代赭石所以鎮心亦所以平肝也。觀子:旋覆花善消胸中痰唾如肢漆者,通血脈,去噫氣,故胸臆未平之痞結,以此主之。
健曰:制方有一定之理,而合君臣佐使之法,以命名取義也。既成劑,則君藥宜重,而臣佐次之,又當辨藥性之厚薄,體質之重輕。如體輕而味厚者,分兩雖少而力巨,質重而味薄者,分兩雖多而性輕。如此方之旋覆體輕而用三兩,赭石體重而用一兩,較生薑、半夏佐使之多寡,大不合法矣。
此必錄方錯誤也。就此配合,代赭須用十兩,庶得其鎮氣消痰定喘平肝之力,為清金制木之良劑也。)
稜枝人參湯第六十四
桂枝(四兩,去皮),甘草(四兩,炙),白朮(三兩),人參(三兩),乾薑(三兩),上五味,以水九升,先煮四味,取五升,內桂,更煮取三升,溫一升,日再,夜一服。(表未解者,辛以散之,里不足者,甘以緩之。此以裡氣大虛,表裡不解,故加桂枝、甘草於理中湯也。
兼善:大柴胡湯瀉也,桂枝人參湯補也,皆治下利心下痞硬。若傷寒發熱汗出不解,心下痞硬,嘔吐而下利者,表和而里病也。以心中痞硬故為實,當大柴胡湯下之。二者心下痞硬雖同,而虛實有異,故用藥有攻補之別也。亮宸:此治妄下里氣虛寒,表仍未解也。裡虛邪入為痞硬下利,名為協熱,然數下之後,下利不止,已裡虛挾寒也。
白話文:
痞和結胸的區別
痞和結胸的病位有高低之分。邪氣結聚在胸部,所以稱為陷胸;邪氣停留在心下,所以稱為瀉心。
李亮宸認為:半夏瀉心湯和甘草瀉心湯,都是因為攻下後損傷了正氣。生薑瀉心湯是因為飲食不當引起,大黃瀉心湯是因為內熱引起,附子瀉心湯是因為寒邪引起。
觀子認為:誤用攻下造成痞證,比沒有誤用攻下而出現中虛氣逆的情況更嚴重。為什麼反而要去除人參呢?
按:狐惑病也使用甘草瀉心湯,而《金匱要略》的方子仍然保留人參三兩,這應該是抄錄方子的時候遺漏了。
赤石脂禹餘糧湯
赤石脂(一斤,搗碎),禹餘糧(一斤,搗碎)。將以上兩味藥,用水六升煮到剩二升,去除藥渣,分三次服用。《本草》中說:澀味可以去除脫失,赤石脂的澀味有收斂作用;重墜可以去除怯弱,禹餘糧的重墜可以鎮固。
旋覆代赭石湯
旋覆花(三兩),人參(二兩),生薑(五兩),半夏(半斤,洗過),代赭石(一兩),大棗(十二枚,掰開),甘草(三兩,炙過)。將以上七味藥,用水一斗煮到剩六升,去除藥渣。再煎煮到剩三升,溫服一升,一天三次服用。
堅硬是因為氣機壅滯,可以用軟化藥物來處理,旋覆花的鹹味可以軟化痞硬。虛弱是因為氣機浮散,可以用重墜藥物來鎮壓,代赭石的重墜可以鎮壓虛弱的上逆之氣。
辛味的藥物可以發散,生薑、半夏的辛味可以發散虛痞。甘味的藥物可以緩解,人參、甘草、大棗的甘味可以補益胃的虛弱。
婁氏認為:病癒後,心下痞硬,打嗝,如果沒有腹瀉,就用旋覆代赭石湯。如果腹瀉,就用之前的生薑瀉心湯。
崔皋認為:嘔吐、汗出導致中虛,肺金失去功能,肝氣乘虛侵犯脾胃而造成氣機上逆干擾心臟,心臟出現問題就會打嗝,使用代赭石可以鎮心,也可以平肝。
觀子認為:旋覆花擅長消除胸中像肢漆一樣的痰液,疏通血脈,去除打嗝,所以對於胸部還沒平復的痞結,可以用此方來治療。
健認為:制定方劑有一定的道理,要符合君臣佐使的法則,用藥物的名稱來闡明藥效。既然是成方,那麼君藥的劑量應該重,臣佐藥的劑量次之,還要分辨藥物性質的厚薄,體質的強弱。比如體質輕而藥味厚的,分量雖少但藥力強大;質地重而藥味薄的,分量雖多但藥性輕微。就像這個方子的旋覆花,質地輕而用三兩,赭石質地重而用一兩,和生薑、半夏佐使藥的用量比較,很不合適。
這一定是抄錄方子的錯誤。就此配合,代赭石必須用十兩,才能發揮它鎮氣、消痰、定喘、平肝的功效,是清金制木的良藥。
桂枝人參湯
桂枝(四兩,去皮),甘草(四兩,炙過),白朮(三兩),人參(三兩),乾薑(三兩)。將以上五味藥,用水九升,先煮四味藥,煮到剩五升,再加入桂枝,繼續煮到剩三升,溫服一升,一天兩次,晚上一次。
表證沒有解除,用辛味藥物發散;裡虛不足,用甘味藥物緩解。這是因為裡氣大虛,表裡都沒解除,所以在理中湯的基礎上加了桂枝、甘草。
兼善認為:大柴胡湯是攻下的藥方,桂枝人參湯是補益的藥方,都可以治療腹瀉、心下痞硬。如果傷寒發熱,汗出沒解除,心下痞硬,嘔吐而且腹瀉,這是表和而裡病了。因為心下痞硬屬於實證,應該用大柴胡湯攻下。這兩種情況雖然都有心下痞硬,但虛實不同,所以用藥有攻補的區別。
李亮宸認為:這是治療誤用攻下導致裡氣虛寒,表證仍然沒有解除的情況。裡虛導致邪氣進入而形成痞硬、腹瀉,稱為協熱。多次攻下後,腹瀉不止,說明已經是裡虛挾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