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25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25)
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
曰方寸匕者,以方一寸之抄抄之也。)

大黃黃連瀉心湯第五十八

大黃(二兩),黃連(一兩),上二味,以麻沸湯二升漬之,須臾,絞去滓,分溫再服。(《內經》曰:火熱受邪,心病生焉。苦入心,寒除熱,大黃、黃連之苦寒以導瀉心下之虛熱,以麻沸湯漬服者,取其氣薄而泄虛熱也。瀕湖:治痞用大黃黃連瀉心湯,此亦瀉脾胃之濕熱,非瀉心也。

病發於陰而反下之,因作痞,乃寒傷營血,邪氣乘虛結於上焦胃之上脘,在於心位,故曰瀉心,實瀉脾也。《素問》云:太陰所至為痞滿,又濁氣在上,則生腹脹是矣。若病發於陽,而反下之,成結胸,乃熱邪陷入血分,亦在上脘分野。故大陷胸湯、丸皆用大黃,亦瀉脾胃血分之邪,而降其濁氣也。

若結胸在氣分,則用小陷胸湯。痞滿在氣分,則用半夏瀉心湯矣。亮宸:此治熱客心下成痞者,雖痞按之濡,而脈浮,其非堅結可知。但熱非黃連之寒不解,微結非大黃之迅不除,故不煮而用麻沸湯漬之者,蓋不用其味,但取微寒之氣,以泄微熱耳。觀子:麻沸湯,李東壁謂即百沸湯。

蓋滾水之沸如麻者,用此漬而服之,更不煮飲者,單用其氣,不用其味,以虛熱成象。假苦寒而用之,非至薄不相當也。)

附子瀉心湯第五十九

大黃(二兩),黃連,黃芩(各一兩),附子(一枚,炮,去皮,破,別煮,取汁),上四味,切三味,以麻沸湯二升漬之,須臾,絞去滓,內附子汁,分溫再服。(士材:心下痞者,熱邪也。惡寒汗出者,陽虛也。以三黃之苦寒,清中濟陰,以附子之辛熱,溫經固陽,寒熱互用攻補兼施而不悖,此仲景之妙用入神也。

亮宸:此治心下痞而陽氣大虛者,熱客心下雖已成痞,其人本氣虛寒,故復惡寒汗出,是痞滿輕而惡寒汗出為重。用附子汁者,取其重味以回外虛之氣,三物漬之者,取其薄氣以清內陷之熱邪。仲景用藥其神矣乎。)

生薑瀉心湯第六十

生薑(四兩,切),甘草(三兩,炙),人參(三兩),半夏(半斤,洗),乾薑,黃芩,黃連(各一兩),大棗(十二枚,孽),上八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,去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(亮宸:表證宜汗,下之則腸胃虛里寒,故下利,乾嘔;表熱內陷,客氣上逆而成痞,故心煩不安。乾薑之熱,以溫其裡寒,配半夏能除逆氣而消痞,合甘草、大棗,更能補虛而止利。

芩、連者,用其苦寒以解客熱之虛煩也。寒熱並用,不亦仲景之妙歟!三方本一意,但半夏瀉心多人參之補,生薑瀉心以乾噫食臭,有水氣故倍生薑,減乾薑取其宣發耳。)

甘草瀉心湯第六十一

甘草(四兩),黃芩(三兩),乾薑(三兩),半夏(半斤,洗),黃連(一兩),大棗(十二枚,擘),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溫服,日三服。(氣結而不散,壅而不通,為結胸,陷胸湯為直達之劑。塞而不通,否而不泰為痞,瀉心湯為分解之劑。

白話文:

所謂的「方寸匕」,就是用邊長一寸的方形勺子舀取藥粉的意思。

大黃黃連瀉心湯

使用大黃(二兩)、黃連(一兩),將這兩種藥材放入用滾開的熱水兩升浸泡,稍微等一下,將藥渣絞掉,取藥汁溫熱後分兩次服用。《內經》說:「火熱之邪侵襲,就會產生心臟的疾病。苦味的藥物能入心,寒性的藥物能去除熱邪,所以用大黃和黃連的苦寒之性,來導瀉心下虛熱。用滾開的熱水浸泡服用,是取其氣味輕薄,可以疏泄虛熱。」李時珍認為:治療痞症用大黃黃連瀉心湯,也是為了疏泄脾胃的濕熱,並非針對心臟。

這種病症,如果發病在陰經,卻反而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,就會形成痞症。這是因為寒邪傷了營血,邪氣趁虛在上焦胃的上脘處結聚,這個位置屬於心臟的部位,所以說「瀉心」,實際上是瀉脾胃的邪氣。《素問》說:「太陰經脈所到之處容易產生痞滿」,又說「濁氣在上的話,就會產生腹脹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如果病發在陽經,卻反而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,就會形成結胸,這是熱邪深入血分,也是在上脘這個部位。所以大陷胸湯、丸都使用大黃,也是為了瀉脾胃血分的邪氣,並使濁氣下降。

如果結胸是在氣分,就用小陷胸湯來治療。痞滿如果在氣分,就用半夏瀉心湯來治療。亮宸認為:這個方子是治療熱邪侵犯心下而形成的痞症,雖然按壓感覺柔軟,但脈象卻是浮的,可以知道它不是堅硬的結塊。但熱邪不用黃連的寒性就無法解除,輕微的結滯不用大黃的快速疏導就無法消除,所以不用煎煮而用滾水浸泡的原因,是因為不用藥味,只取其微寒的藥氣,來疏泄輕微的熱邪。觀子認為:滾開的水像麻一樣沸騰,用這種水來浸泡服用,不再煎煮,是因為只用它的藥氣,不用藥味,針對虛熱的病症。用苦寒的藥物來治療,必須要藥力輕薄才適合。

附子瀉心湯

使用大黃(二兩)、黃連、黃芩(各一兩)、附子(一枚,炮製過,去皮,切開,另外煮取藥汁)。將前三種藥材切碎,用滾開的熱水兩升浸泡,稍微等一下,將藥渣絞掉,加入附子藥汁,溫熱後分兩次服用。士材認為:心下痞塞,是熱邪所致;怕冷出汗,是陽氣虛弱。用黃連、黃芩、大黃的苦寒之性來清熱養陰,用附子的辛熱之性來溫經固陽。寒熱藥物交互使用,攻補兼施而沒有衝突,這是張仲景用藥的精妙之處。

亮宸認為:這個方子是治療心下痞塞但陽氣大虛的病症,熱邪侵犯心下雖然已經形成痞塞,但病人本身氣虛體寒,所以才會怕冷出汗,這是痞塞的症狀較輕而怕冷出汗的症狀較重。使用附子藥汁,是取其厚重的藥性來恢復外散的陽氣,用前三味藥浸泡,是取其輕薄的藥氣來清除內陷的熱邪。張仲景用藥真是神乎其技啊!

生薑瀉心湯

使用生薑(四兩,切開)、甘草(三兩,炙烤)、人參(三兩)、半夏(半斤,洗過)、乾薑、黃芩、黃連(各一兩)、大棗(十二枚,掰開)。將以上八味藥材用水一斗煮取六升,去渣,再煎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亮宸認為:表證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,如果用攻下的方法就會導致腸胃虛寒,所以會出現腹瀉、噁心。表面的熱邪陷入體內,客邪向上逆行形成痞塞,所以會心煩意亂。用乾薑的熱性來溫暖體內的虛寒,配上半夏可以消除逆氣,化解痞塞。合用甘草、大棗,更能補虛止瀉。

黃芩、黃連,是用它們的苦寒之性來解除客邪帶來的虛煩。寒熱藥物並用,這不正是張仲景用藥的奧妙之處嗎!這三個方子(指大黃黃連瀉心湯、附子瀉心湯、生薑瀉心湯)本來就是同一個意思,只是半夏瀉心湯加了人參來補虛,生薑瀉心湯則因為有噫氣、食物反胃,有水邪,所以加倍生薑,減少乾薑,取其宣發之性。

甘草瀉心湯

使用甘草(四兩)、黃芩(三兩)、乾薑(三兩)、半夏(半斤,洗過)、黃連(一兩)、大棗(十二枚,掰開)。將以上六味藥材用水一斗煮取六升,去渣,再煎煮取三升,溫服,一天服用三次。氣機鬱結而不能疏散,壅塞而不通暢,就成為結胸,用陷胸湯來直達病所;如果堵塞而不通,不順暢,就成為痞症,用瀉心湯來分解病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