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24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24)
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
陰陽不交曰痞,上下不通曰滿。欲通上下交陰陽者,必和其中,中者脾胃也。脾不足者,甘以補之,故人參、大棗、甘草為使,中氣得和,上下通,陰陽分,水升火降,則痞消熱已,而大汗解矣。兼善:或謂痞證多有雜以別證,而心下痞硬者,必非半夏瀉心所宜也。曰證候不同,宜各治療,諸證皆雜別證,非特下早而成,仲景所以各從其宜而治之。

若下早而痞,但滿而不痛,別無外證者,與半夏瀉心以攻痞,宜也。崔皋:三陰亦有在經表證,如太陰、厥陰,俱有中風之條,少陰有麻黃附子細辛湯之證。若不治其表,而用承氣下之,則傷中氣,而陰經之邪乘之矣。以既傷之中氣而邪乘之,則不能升清降濁,否塞於中,如天地不交而成否,故曰痞。

瀉心者,瀉心下之邪也。半夏之辛,以散痞氣,芩、連之苦,以瀉痞熱;已下之後脾氣必虛,人參、甘草、大棗以補脾氣之虛。夫痞者,氣鬱不通泰也。若不因下早而成痞者,或痰、或食、或氣為之結也。「保命」篇曰:治痞用瀉心湯主之,各有冷熱之不同,要在辨而治之。

如熱入而為痞者,大黃黃連瀉心之類是也。或寒多而熱少者,半夏瀉心之類是也。要之非瀉心火之熱,乃瀉心下之痞滿也。)

十棗湯第五十七

芫花(熬),甘遂,大戟,大棗(十枚,擘),上三味,等分,各別搗為散,以水一升半,先煮大棗肥者十枚,取八合,去滓,內藥末,強人服一錢匕,羸人服半錢,溫服之。平旦服若下,病不除者,明日更服,加半錢,得快下利後,糜粥自養。(辛以散之,芫花之辛以散飲;苦以泄之,甘遂、大戟之苦以泄水。

水者,腎所主也。甘者,脾之味也,大棗之甘益土而勝水。孫兆:里未和者,痰與燥氣壅於中焦,故頭痛乾嘔,短氣汗出,是痰隔也。非十棗湯不能治,但此湯不宜輕服,恐損人於傾刻,雖然,實者宜之。南陽:大抵脅下痛者為有飲,須分表裡。乾嘔微利發熱而咳為表,有水,小青龍加芫花治之。

身體涼,表證罷,汗出而乾嘔,脅下痛為里,有水,十棗湯主之。但十棗,非小青龍之比,須量人虛實,不可妄投耳。東壁:仲景治太陽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小青龍湯。若表已解,有時頭汗出,不惡寒,心下有水氣,乾嘔脅痛,或咳,十棗湯主之。蓋小青龍治未發散表邪,使水氣自毛竅而出,乃《內經》開鬼門法也。

十棗驅逐里邪,使水氣自大小便而泄,乃《內經》潔淨府,去陳繭法也。芫花、甘遂、大戟之性,逐水泄濕,能直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,但可徐徐用之,取效甚捷。不可過劑,泄人真氣也。健曰:服一錢匕,匕,即匙也。一錢匕者,將一個錢作匕,抄藥末調服也。半錢匕者,以錢半抄也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論》原方

陰陽二氣無法正常交流叫做「痞」,身體上下氣機不通暢叫做「滿」。想要讓上下氣機通暢,使陰陽二氣交流,必須先調和中間的脾胃。脾胃虛弱的人,要用甘味的藥物來補養它,所以使用人參、大棗、甘草來輔助,使脾胃的氣機調和,上下氣機就能通暢,陰陽二氣就能分開,水液上升、火氣下降,那麼痞塞就會消除,熱證也會好轉,而大汗也會停止。

還有人認為,「痞」這種病症常常會夾雜其他病症,如果出現心下痞硬的狀況,一定不適合用半夏瀉心湯來治療。但實際上,各種病症都有不同,應該個別治療,許多病症都會夾雜其他病症,並非只是因為太早使用攻下藥物才造成。所以張仲景才會針對各種不同的情況,採用適合的治療方法。

如果因為太早使用攻下藥物而導致痞症,只是感覺胸腹脹滿但不疼痛,也沒有其他外在的症狀,可以使用半夏瀉心湯來攻逐痞塞,這樣是合適的。

崔皋認為,三陰經脈也有可能出現表證,像是太陰經、厥陰經,都有中風的狀況;少陰經則有麻黃附子細辛湯的證候。如果沒有先治療這些表證,就使用承氣湯來攻下,就會損傷中氣,而陰經的邪氣就會趁虛而入。因為中氣已經受損,又被邪氣入侵,就會導致清氣無法上升,濁氣無法下降,阻礙在中焦,就像天地陰陽無法正常交流一樣,而形成痞塞的狀況。

所謂「瀉心」的意思,就是瀉除心下(胃脘部)的邪氣。半夏的辛味可以疏散痞塞之氣,黃芩、黃連的苦味可以瀉除痞塞所造成的熱。攻下之後,脾氣必定虛弱,所以要用人參、甘草、大棗來補益脾氣的虛弱。痞證,是氣機鬱結不通暢造成的。如果不是因為太早使用攻下藥物而導致的痞症,可能是因為痰、食物、或氣機鬱結所造成的。「保命」篇提到,治療痞症要用瀉心湯,但要區分寒熱的不同,重點在於仔細辨證,然後對症治療。

如果熱邪侵入而導致痞症,可以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。如果寒邪較多而熱邪較少,可以用半夏瀉心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。總之,瀉心湯並不是單純瀉除心火的熱,而是瀉除心下(胃脘部)痞塞脹滿的狀況。

十棗湯

芫花(熬過),甘遂,大戟,大棗(十枚,掰開),以上三種藥材等分,各自搗成散粉,用水一升半,先煮大棗十枚(要用肥大的),煮到剩八合,去掉藥渣,再放入藥粉,身體強壯的人服用一錢匕(約一湯匙),身體虛弱的人服用半錢,溫熱服用。早上空腹服用,如果服藥後有腹瀉,病沒有好轉,隔天早上再服用,份量可以加半錢。如果腹瀉順暢,病症緩解後,就用米粥來調養身體。

(辛味可以疏散,芫花的辛味可以疏散水飲;苦味可以瀉下,甘遂、大戟的苦味可以瀉下體內的水液。

水液,是腎臟所主管的。甘味,是脾臟的味覺。大棗的甘味可以補益脾土,並且制約水液。

孫兆認為,體內中焦的氣機還沒調和的時候,痰和燥氣會壅塞在中焦,導致頭痛、噁心嘔吐、呼吸短促、出汗等症狀,這是因為痰阻隔的緣故。這種情況,非用十棗湯不能治療,但是這個藥方不宜輕易服用,恐怕會對身體造成瞬間的損害,即便如此,體質強壯的人還是適合使用的。

南陽認為,一般來說,脅肋部疼痛是因為體內有水飲,必須區分是表證還是裡證。如果同時出現噁心嘔吐、輕微腹瀉、發熱咳嗽等症狀,屬於表證有水,可以用小青龍湯加芫花來治療。

如果身體感覺發涼,表證已經消失,但仍然出汗、噁心嘔吐,並且脅肋部疼痛,就屬於裡證有水,可以用十棗湯來治療。但是,十棗湯的效果比小青龍湯更為峻猛,必須衡量每個人的體質虛實,不能隨意使用。

東壁認為,張仲景治療太陽經的表證沒有解除,而心下(胃脘部)有水氣,可以使用小青龍湯。如果表證已經解除,有時會出現頭部出汗,但不怕寒冷,心下(胃脘部)有水氣,噁心嘔吐、脅肋部疼痛,或是咳嗽,就可以使用十棗湯。小青龍湯是用來治療還沒發散的表邪,使水氣從皮膚毛孔排出,這是《內經》所說的「開鬼門」的方法。

十棗湯則是驅逐體內的裡邪,使水氣從大小便排出,這是《內經》所說的「潔淨府,去陳繭」的方法。芫花、甘遂、大戟的藥性,可以驅逐水液、排泄濕氣,能直接到達水飲積聚的地方,但是應該慢慢服用,效果很快。千萬不能過量服用,會耗損人體的正氣。

健認為,服用一錢匕,這個匕就是湯匙的意思。一錢匕就是用一個銅錢當作湯匙,舀取藥粉調和服用。半錢匕就是用半個銅錢當作湯匙來取藥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