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23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23)
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
且惟病甚,不得已而用之,若輕者,《活人》但以枳實理中丸取效。健按:結胸之熱實寒實,須察脈與舌色。若熱實者,脈當洪數,或沉實而數,舌必於黃。若寒實,脈當沉遲或緊而結,舌必白滑。審察確當,方以三陷胸酌之。若自散之猛利,更宜慎用。)

柴胡桂枝湯第五十四

柴胡(四兩),黃芩,人參,桂枝(去皮),芍藥,生薑(各一兩半),半夏(二合半,洗),甘草(一兩,炙),大棗(六枚,擘),上九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溫服。(婁氏:病雖太陽表證,而有里證兼之者,則不言太陽病,但稱表不解,外證未去。其兼心下支結,則此條柴胡桂枝是也。

亮宸:此邪傳少陽,尚帶表證之偶方也。發熱惡寒,頭疼,為太陽表證;微嘔心下支結,為少陽證,故以二方合而用之。觀子:此方較小柴胡加桂枝湯多芍藥,而諸味亦各減半,意加桂是半表裡邪居多,表邪較少。此則與半表裡邪勢均,故合二種為偶方以治之,是柴胡桂枝之各半湯也。

柴胡桂枝幹薑湯第五十五

柴胡(半斤),桂枝(三兩,去皮),乾薑(二兩),栝蔞根(四兩),黃芩(三兩),牡蠣(三兩,熬),甘草(二兩,炙),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。溫服一升,日三服,初服微煩,復服汗出,便愈。

(熱淫於內,以苦發之,柴胡、黃芩之苦,以解傳裡之邪;辛甘發散為陽,桂枝、甘草之辛甘,以散在表之邪;咸以軟之,牡蠣之咸,以消胸胃之滿;辛以潤之,乾薑之辛,以固陽虛之汗;液不足而為渴,苦以堅之,栝蔞之苦以生津液。亮宸:胸脅滿結,渴而往來寒熱,此屬少陽之證,宜柴胡解之。

所以用薑、桂者,皆因已汗復下之故也。汗之則表氣不足,陽虛於上而頭汗;下之中氣已寒,內亡津液而小便不利。故仍以柴、芩清少陽之邪,加桂枝以益表,乾薑以溫里,用栝蔞根者以其渴,加牡蠣者以其結,去半夏者以其不嘔,於此可見仲景用藥如轉環耳。)

半夏瀉心湯第五十六

半夏(半升,洗),乾薑,黃芩,人參,甘草(各三兩,炙),黃連(一兩),大棗(十二枚,擘),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煮,取三升。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(辛入肺而散氣,半夏之辛以散結氣;苦入心而泄熱,黃芩、黃連之苦以瀉結熱;脾欲緩,食甘以緩之,人參、甘草、大棗之甘以緩之。氣結而不散,壅而不通,為結胸,陷胸湯為直達之劑。

塞而不通,否而不分為痞,瀉心湯為分解之劑。痞與結胸,有高下焉。結胸者,邪結胸中,故曰陷胸湯。痞者邪留心下,故曰瀉心湯。瀉心者以苦為主,苦先入心,以苦泄之,是以黃連為君,黃芩為臣,以降陽而升陰也。散痞者必以辛為助,是以半夏之辛溫,乾薑之辛熱為佐。

白話文:

而且只有在病情嚴重的時候,才不得已使用這個藥方,如果病情輕微,用《活人書》裡提到的枳實理中丸就可以見效。我(健)認為,結胸的病症有熱實證和寒實證之分,必須仔細觀察病人的脈象和舌苔顏色。如果是熱實證,脈象應該是洪大而數快,或者是沉而實且數快,舌苔一定是黃色的。如果是寒實證,脈象應該是沉而遲緩,或是緊而結澀,舌苔一定是白而滑膩的。仔細觀察確認後,才能考慮使用三陷胸湯。這個藥方如果自行發散過於猛烈,更應該謹慎使用。

柴胡桂枝湯

柴胡(四兩)、黃芩、人參、桂枝(去皮)、芍藥、生薑(各一兩半)、半夏(二合半,洗過)、甘草(一兩,炙烤過)、大棗(六枚,切開),以上九味藥材,加水七升,煮到剩下三升,濾掉藥渣後溫服。(婁氏說:病症雖然屬於太陽表證,但同時也有裡證,這種情況就不能只說是太陽病,只能說表證沒有解除,外在的病症還沒消退。如果同時兼有心下部位的阻塞感,就適用於這個柴胡桂枝湯。

亮宸說:這是邪氣傳入少陽,同時還帶有表證時使用的藥方。發熱惡寒、頭痛,是太陽表證;輕微嘔吐、心下部位阻塞,是少陽證,所以把兩個藥方的藥材合在一起使用。觀子認為:這個藥方比小柴胡湯加桂枝的方子多了芍藥,而且各種藥材的用量都減少了一半,意思是說加上桂枝後,表示半表裡邪氣比較多,表證的邪氣比較少。這個方子的病症是半表裡邪氣和表證邪氣勢均力敵,所以將兩個方子合起來用,是柴胡和桂枝各用一半的藥方。

柴胡桂枝乾薑湯

柴胡(半斤)、桂枝(三兩,去皮)、乾薑(二兩)、栝蔞根(四兩)、黃芩(三兩)、牡蠣(三兩,熬過)、甘草(二兩,炙烤過),以上七味藥材,加水一斗二升,煮到剩下六升,濾掉藥渣後,再次煎煮到剩三升。溫服一升,一天三次。第一次服用後可能會覺得有點煩躁,再次服用後會出汗,病就好了。

(熱邪在體內過盛,用苦味的藥物來發散,柴胡、黃芩的苦味,可以解除傳入體內的邪氣;辛味甘味的藥物可以發散陽氣,桂枝、甘草的辛甘味,可以發散在表面的邪氣;用鹹味來軟化,牡蠣的鹹味,可以消除胸胃的脹滿;用辛味來滋潤,乾薑的辛味,可以鞏固陽氣虛弱的出汗;體液不足導致口渴,用苦味來堅固,栝蔞的苦味可以產生津液。亮宸說:胸脅脹滿阻塞,口渴,時冷時熱,這是屬於少陽的病症,應該用柴胡來解除。

之所以用薑、桂,都是因為曾經發汗和攻下的緣故。發汗會導致表氣不足,陽氣在上虛弱而頭部出汗;攻下會導致中氣虛寒,體內津液流失而小便不利。所以仍然用柴胡、黃芩來清除少陽的邪氣,加上桂枝來增強表氣,用乾薑來溫暖體內,用栝蔞根是因為病人口渴,加上牡蠣是因為有阻塞感,去掉半夏是因為沒有嘔吐,從這裡可以看出張仲景用藥就像輪子轉動一樣靈活。)

半夏瀉心湯

半夏(半升,洗過)、乾薑、黃芩、人參、甘草(各三兩,炙烤過)、黃連(一兩)、大棗(十二枚,切開),以上七味藥材,加水一斗,煮到剩下六升,濾掉藥渣後,再次煎煮到剩三升。溫服一升,一天三次。(辛味進入肺部可以疏散氣機,半夏的辛味可以疏散阻塞的氣機;苦味進入心臟可以泄熱,黃芩、黃連的苦味可以瀉掉阻塞的熱邪;脾喜歡舒緩,用甘味的食物可以使之舒緩,人參、甘草、大棗的甘味可以使之舒緩。氣機阻塞而不疏散,壅塞而不通暢,就是結胸,陷胸湯是直達病所的藥方。

阻塞而不通暢,閉塞而不開通就是痞證,瀉心湯是分解病邪的藥方。痞證和結胸,病位有高低之分。結胸是指邪氣結在胸中,所以用陷胸湯。痞證是指邪氣留在心下,所以用瀉心湯。瀉心湯以苦味為主,苦味先入心,用苦味來泄熱,所以黃連是主要藥物,黃芩是輔助藥物,來降低陽氣而升發陰氣。疏散痞證必須用辛味來輔助,所以半夏的辛溫、乾薑的辛熱是佐助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