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20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20)
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
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第四十四

桂枝(三兩,去皮),蜀漆(洗,去腳),生薑(各三兩),甘草(二兩,炙),龍骨(四兩),牡蠣(五兩,煅),大棗(十二枚,擘),上為末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蜀漆,(即常山苗也)減二升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(亮宸:此治火劫出汗,汗多亡陽,虛熱迫而驚狂者,傷寒脈浮,當以藥取汗,今以火劫之,則汗大出,而亡陽矣。汗者心之液,亡陽則心氣虛,心惡熱,火邪內迫,則心神浮越,故驚狂,起臥不安。

與桂枝解未盡之表邪,不用芍藥者,以其益陰,非亡陽所宜也。火邪內熾,加蜀漆之辛平,以蠲之,汗出氣脫,加龍骨、牡蠣之澀以固之,且以鎮驚狂而斂浮越之氣也。夫表邪既解,火邪亦散,驚定汗止,陽氣由是而漸復矣。健曰:火劫亡陽,則心陰亦竭,故現驚狂不寧。即有未盡之表邪,又何必以桂枝之辛熱,而反去芍藥斂陰益肝之品,不幾以火濟火己。

且蜀漆性專利痰,在小兒則有痰熱生驚之候,而此證因汗出舍空,心膽自怯,如驚如狂,當以清補為治。若投此劑,恐無益而有害也。其難信難用處,已於前證條下詳言之。)

桂枝加桂湯第四十五

於桂枝湯方內,加桂(二兩)共五兩,余依前法。(士材:桂辛熱下行,大泄奔豚之要藥,同桂枝湯用之,則針處被寒之邪,莫不畢散矣。健曰:玩士材辛熱下行句,則以加桂為肉桂矣。然方曰:共五兩,其義是加重桂枝耳,故稱為加桂湯。)

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第四十六

桂枝(一兩),甘草(二兩),龍骨(二兩),牡蠣(二兩,熬),上為末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半,去滓,溫服八合,日三服。(辛甘發散,桂枝、甘草之辛甘,以發散經中之火邪,澀可去脫,龍骨、牡蠣之澀,以收斂浮越之正氣。亮宸:火逆者,以火劫而逆也。下之,又虛其里,燒針則表益虛。

表裡俱虛,故煩躁,是火熱為緩,而亡陽為急矣。故用龍骨、牡蠣,正氣而止煩,桂枝、甘草,散火邪而斂汗。健曰:既雲表里俱虛,亡陽火逆,法用斂劑理也。但宜斂則不宜散矣。何仍用桂枝之辛散?龍骨、牡蠣雖能收澀,然其性純陽燥烈,且有桂枝為嚮導,恐助其火更逆,陽更亡耳。上四方,終難憑信。

抵當湯第四十七

水蛭(熬),虻蟲(各三十個,熬去翅、熬即炙炒也),桃仁(二十個,去皮、尖),大黃(三兩,酒浸),上四味為末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滓。溫服一升,不下,再服。(苦走血,咸勝血,虻蟲、水蛭之鹹苦,以除畜血。甘緩結,苦泄熱,桃仁、大黃之苦,以下結熱。

人之所有,氣與血也。氣為陽,氣留而不行者,則易散,陽病易治;血為陰,血畜而不行者,則難通,以陰病難治也。血畜於下,非大毒駃劑,則不能抵當,故治畜血曰抵當湯。經曰咸勝血,去血必以咸,是以水蛭之鹹寒為君。若走血、破血必以苦,是以虻蟲之苦寒為臣。肝者,血之源,血結則肝氣燥,以桃仁之潤滑為佐;血結則凝泣,以大黃之盪滌為使。

白話文:

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

用桂枝(三兩,去皮)、蜀漆(洗過,去掉根部)、生薑(各三兩)、炙甘草(二兩)、龍骨(四兩)、煅燒過的牡蠣(五兩)、大棗(十二枚,掰開),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。先用水十二升煮蜀漆,煮到剩下十升時,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,煮到剩三升,過濾掉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。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因為火攻發汗過多,導致陽氣虛脫,虛熱往上衝而出現驚狂的狀況。本來傷寒脈象浮在表面,應該用藥來發汗,結果用火攻,導致汗液大量流失,陽氣也隨之虛脫。汗是心液,陽氣虛脫就會使心氣虛弱,心臟會怕熱,火邪在內逼迫,導致心神飄浮不定,所以出現驚狂、坐立不安的情況。

用桂枝來解掉沒有完全解除的表邪,不用芍藥是因為芍藥會滋養陰氣,不適合陽氣虛脫的情況。火邪很旺盛,加入辛平的蜀漆來去除,因為汗出太多而氣脫,加入龍骨和牡蠣這種收澀的藥物來固住,並且鎮定驚狂,收斂浮越的氣。等到表邪解除,火邪散去,驚狂停止,汗也止住,陽氣自然就會慢慢恢復了。 有人認為:火攻導致陽氣虛脫,心陰也會耗竭,所以出現驚狂不安。即使還有殘留的表邪,又何必用桂枝這種辛熱的藥物,反而去除可以斂陰益肝的芍藥?這不是以火濟火嗎?而且蜀漆專門用來化痰,小孩如果有痰熱引起驚厥,才適合用。而這個證狀是因為發汗過多,體內空虛,心膽虛怯,才會像驚慌或發狂一樣,應該用清補的方式來治療。如果用這個方子,恐怕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有害。這個方子的難以令人信服、難以使用的原因,在前面證狀的條文下已經詳細說過了。

桂枝加桂湯

在桂枝湯的基礎上,加入桂枝(二兩),總共是五兩,其他做法和桂枝湯一樣。這個方子有人認為,桂枝辛熱向下走,是治療奔豚(小腹氣向上衝)的主要藥物,配合桂枝湯使用,可以把針灸部位受到的寒邪完全驅散。但也有人認為,說桂枝辛熱下行,是指加入的是肉桂。但是,方子明明寫的是總共五兩,意思是增加桂枝的用量,所以才叫做桂枝加桂湯。

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

用桂枝(一兩)、炙甘草(二兩)、龍骨(二兩)、熬過的牡蠣(二兩),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,用水五升煮到剩二升半,過濾掉藥渣,溫熱服用八合,一天服用三次。 這個方子的意思是,用桂枝和甘草的辛甘來發散經脈中的火邪,用龍骨和牡蠣的收澀來收斂飄浮的陽氣。 有認為,火逆是因為火攻造成的。如果用瀉下的方法,會使身體內部更加虛弱;用燒針的方法,則會使表面的虛弱加重。表裡都虛弱,所以會煩躁不安,這是因為火熱比較緩慢,而陽氣虛脫比較緊急。所以用龍骨和牡蠣來扶正氣、止煩躁;用桂枝和甘草來散火邪、收斂汗液。 有人認為,既然說是表裡都虛弱,陽氣虛脫,火邪上逆,應該用收斂的藥物來調理才對。但如果說應該用收斂的藥物,就不應該再用桂枝這種辛散的藥物了。龍骨和牡蠣雖然能收澀,但是藥性偏陽而燥熱,再加上有桂枝引導,恐怕會助長火邪上逆,使陽氣更加虛脫。所以,以上這四個方子都難以令人信服。

抵當湯

用熬過的水蛭、熬過去掉翅膀的虻蟲(各三十個)、去皮尖的桃仁(二十個)、酒浸過的大黃(三兩),將這四種藥材磨成粉末,用水五升煮到剩三升,過濾掉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。如果沒有效果,可以再服用一次。 這個方子的意思是,虻蟲、水蛭的鹹味和苦味,可以用來消除體內的蓄血。桃仁和大黃的苦味,可以用來瀉下結熱。人體最重要的就是氣和血。氣屬於陽,如果停滯不通,容易散掉,這種陽病比較好治療;血屬於陰,如果蓄積不通,就很難疏通,因為陰病很難治療。如果血蓄積在下,不用猛烈快速的藥物,就不能夠抵擋,所以治療蓄血的方子叫做抵當湯。經典上說鹹味可以勝過血,所以要用鹹味的藥物來去除血,因此用水蛭這種鹹寒的藥物作為主藥。如果想要使血運行、破血,一定要用苦味的藥物,所以用虻蟲這種苦寒的藥物作為輔助。肝是血的源頭,如果血淤積,肝氣就會燥熱,所以用桃仁這種潤滑的藥物來輔助;血淤積會凝滯,所以用大黃這種能夠蕩滌的藥物作為使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