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19)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19)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故以小柴胡和少陽之邪,加大黃、枳、芍以泄陽明之結熱。兼善:或問大柴胡,內煩裡實固宜用,其嘔而下利者,亦用之何也?夫治病節目,虛實二者而已。裡虛者雖便難而勿攻,裡實者雖吐利而可下。經云:汗多則便難,脈遲尚未可攻,以遲為不足,裡氣未實故也。此以大柴胡主之者,凡吐利心腹軟為裡虛,嘔吐下利而心下痞硬者,是裡實也。
下之為當,故與大柴胡者宜也。
柒胡加芒硝湯第四十一
於小柴胡湯方內,加芒硝(六兩),余依前法。服不解,更服。(士材:胸脅滿嘔,潮熱,邪在半表半裡,小柴胡為的當之劑。但下之失宜,則里邪未盡,非柴胡所能療也,故加芒硝以利之。)
桃核承氣湯第四十二
桃仁(五十個,去皮、尖),桂枝(二兩,去皮),大黃(四兩),芒硝,甘草(各二兩,炙),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半,去滓,內芒硝,更上火,微沸下火。先食,溫服五合,日三服,當微利。(甘以緩之,辛以散之。少腹急結,緩以桃仁之甘;下焦畜血,散以桂枝之辛;大熱之氣寒以收之,熱甚搏血,故加二物於調胃承氣湯中也。宇泰:按以上詳玩之,當是桂,非桂枝也。
蓋桂枝輕揚治上,桂厚重治下,成氏隨文順釋,未足據。崔皋:無頭痛發熱惡寒,為外證已解,小腹急,為邪在下焦,大便黑瘀血漬之也。小便利,血病氣不病也。下焦主陰,瘀血客之,下焦不行,上干清陽之分,天君不寧矣,故如狂也。桃仁潤腸而滑血,大黃推陳而致新,芒硝軟堅而潤燥,甘草和胃而緩中,血寒則止,血熱則行,佐以桂枝之辛熱,有不入血而使下行者乎。
亮宸:大黃、芒硝,雖為破結通堅之劑,必得桃仁入血分而行血,又必得桂枝引入膀胱之本而散血,然後黃硝之力,直達下焦而為功始捷。健按此方,宇泰謂應當用桂,士材亦以為桂枝輕揚治上,桂厚重降治下,疑有錯誤。然審證系太陽不解,熱結膀胱,故用桃仁承氣,取桂枝以達膀胱之腑為嚮導,非比寒凝血聚於少腹厥陰之地,而必厚桂辛熱以破之者,方中桂枝非誤也。
是知古方今論,前輩意見,猶難一轍,如五苓之應桂,而偏認桂枝為和解之劑,此則應桂枝引經,而偏曰是桂。一字之推敲有限,而表裡補瀉殊途,其關係非細也。)
柴胡龍骨壯蠣湯第四十三
半夏(二合,洗),大棗(六枚,擘),柴胡(四兩),生薑(一兩半),人參,龍骨,鉛丹,桂枝,茯苓(各一兩半),大黃(二兩),牡蠣(一兩半,煅),上十一味,以水八升,煮四升,內大黃,切如棋子,更煮一二沸,去滓,溫服一升。(健按此方,攻補劫利兼具,仲景何處此,細審病情,實難施用,況此際氣稟薄弱,誰能勝任?前輩無一言論及者,想亦疑似無憑,艱於措手耳。)
白話文:
《傷寒論》原方
所以用小柴胡湯來調和少陽的邪氣,再加入大黃、枳實、芍藥,來洩泄陽明經的結實熱邪。
有人問,大柴胡湯,對於內心煩躁、裡實的症狀當然適合用,但如果病人有嘔吐和下利的情況,也用大柴胡湯嗎? 治療疾病的關鍵就在於虛實兩個方面。如果裡虛,即使大便困難也不要攻下;如果裡實,即使有嘔吐和下利,也可以攻下。 經典說:「汗出過多會導致大便困難,脈象遲緩就不可攻下」,因為遲緩代表體內氣血不足,裡氣還沒充實。這裡用大柴胡湯,是因為如果嘔吐下利而且心腹部是軟的,代表裡虛;但如果是嘔吐下利而且心下痞硬,就代表裡實。
攻下是適合的,所以用大柴胡湯是適宜的。
柒胡加芒硝湯第四十一
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,加入芒硝(六兩),其他做法和之前一樣。如果吃藥後症狀沒有解除,就繼續服用。(士材說:胸脅脹滿、嘔吐、潮熱,這是邪氣在半表半裡,用小柴胡湯最適合。但如果用攻下法不當,裡邪沒有完全清除,就不是小柴胡湯可以治療的了,所以要加入芒硝來幫助排除。)
桃核承氣湯第四十二
桃仁(五十個,去皮去尖)、桂枝(二兩,去皮)、大黃(四兩)、芒硝、甘草(各二兩,炙),以上五味藥,用水七升煮到剩二升半,去藥渣,再加入芒硝,重新加熱,微微沸騰就關火。先吃飯,然後溫服五合,一天三次,應該會有輕微的腹瀉效果。(甘草用來緩解藥性,桂枝用來疏散;少腹部急迫結聚,用桃仁的甘味來緩解;下焦有瘀血,用桂枝的辛味來疏散;大熱之氣用寒涼藥來收斂,熱邪很盛而且與血搏結,所以要在調胃承氣湯中加入這兩味藥。宇泰說:仔細推敲,這裡應該用桂,而不是桂枝。桂枝輕揚,主要治療上焦的疾病,而桂則厚重,主要治療下焦的疾病。成氏只是按照字面意思解釋,不足為憑。崔皋說:沒有頭痛、發熱、怕冷的症狀,代表外證已經解除,小腹急迫,代表邪氣在下焦,大便中有黑色瘀血。小便正常,代表只是血病而氣沒有病。下焦主陰,瘀血停留在這裡,導致下焦不通,影響到上部的清陽之氣,心神不安,所以會出現精神恍惚的症狀。桃仁可以潤腸滑血,大黃可以推陳出新,芒硝可以軟堅潤燥,甘草可以和胃緩中。血寒則血會停止運行,血熱則血會加速運行。再加入桂枝的辛熱之性,沒有不使血下行的道理。
亮宸說:大黃、芒硝雖然是破結通便的藥,但必須有桃仁來進入血分發揮作用,而且要有桂枝來引導到膀胱才能散血,這樣大黃、芒硝的力量才能直達下焦,效果才顯著。健認為這個方子,宇泰說應該用桂,士材也認為桂枝輕揚治療上焦,桂厚重治療下焦,可能有所錯誤。但仔細分析證狀是太陽病沒有解除,熱結在膀胱,所以用桃仁承氣湯,取桂枝來引導到膀胱,而不是像寒邪凝結在少腹厥陰的部位,必須用厚重的桂來辛熱破除。所以這個方子中的桂枝沒有用錯。
由此可知,古代的方子和現在的討論,前輩的意見仍然難以一致,例如五苓散應該用桂,但卻有人認為桂枝是調和藥。這裡應該用桂枝來引經,卻有人說是桂。一個字的推敲很有限,但表裡、補瀉的途徑卻完全不同,關係非常重大。)
柴胡龍骨牡蠣湯第四十三
半夏(二合,洗淨)、大棗(六枚,擘開)、柴胡(四兩)、生薑(一兩半)、人參、龍骨、鉛丹、桂枝、茯苓(各一兩半)、大黃(二兩)、牡蠣(一兩半,煅燒),以上十一味藥,用水八升煮到剩四升,加入大黃,切成像棋子一樣,再煮一兩次沸騰,去藥渣,溫服一升。(健認為這個方子,攻補兼施,並有劫奪的作用,仲景在什麼情況下會用這個方子,仔細分析病情,實在很難使用。何況現在人的體質虛弱,誰能承受?前輩都沒有討論過這個方子,可能是因為沒有把握,難以下手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