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18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18)
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
或謂桂枝湯解表,而芍藥數少,建中湯溫里,而芍藥數多,何也?二者遠近之制,皮膚為近,則制小其服;心腹為遠,則制大其服,此所以不同也。脾居四臟之中,生育營衛,通行津液,一有不調,則營衛失育,津液失守。此湯甘溫,善為中州培養,有建立之義,故曰建中。

東垣:仲景治表虛,制桂枝湯,桂枝味辛熱,發散助陽,體輕本乎天者親上,故桂枝為君,芍藥、甘草佐之。陽脈澀,陰脈弦,腹中急痛,制小建中湯。芍藥酸寒主收,補中,本乎地者親下,故芍藥為君,桂枝、甘草佐之。一則治表虛,一則治裡虛,各因其主用也。亮宸:小建中者,治中虛之劑也。

虛者脾弱也,脾為心子,中氣弱不能自振,故心悸而煩,澀、弦皆為陰脈。腹中痛者,裡寒也。急者脾虛而不能緩也。桂枝去姜溫里以散寒,芍藥收耗散之氣以止痛,飴、棗、甘草補中而緩急。蓋壯中官以行營衛,則脾強而心氣足,悸定而煩止也。士材:二三日邪方盛,又未經汗下,見證不過悸而煩,不審何故,便行建中,疑必有脫文也。若陽脈澀而陰脈弦,腹中掣急而痛,灼然虛寒,建中溫之當矣。

損庵:脈弦,木旺,土之仇也,故以桂枝與芍藥制之。

大柴胡湯第四十

柴胡(半斤),黃芩(三兩),芍藥(三兩),半夏(半斤、洗),生薑(五兩),枳實(四枚,炙),大棗(十二枚,擘),大黃(二兩),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(叔和)一方,用大黃(二兩)。若不加大黃,恐不為大柴胡也。

(柴胡、黃芩之苦,入心而折熱。枳實、芍藥之酸苦,湧泄而扶陰。辛者散也,半夏之辛以散逆氣。辛甘和也,薑、棗之辛甘以和營衛。方有緩急輕重,醫當臨時斟酌,如大滿大實有燥屎者,非駃劑不能泄,是以有大小承氣之峻也。如不至大滿大實,惟邪甚而攻下者,又非承氣之可投必也。

輕緩之劑,如大柴胡為下劑之緩者也。傷寒室於可下,則熱有餘,折熱必以苦為主,除邪必以寒為助。故用柴胡之苦平解肌為君,黃芩之寒除熱為臣;芍藥佐黃芩,扶營中熱,枳實佐柴胡扶衛中熱,是以為佐;半夏、薑、棗理冒之逆,大黃滌盪奪土中之壅是以為使。海藏:大柴胡治有表復有里之證,有表者,或頭痛,或惡寒,或惡風,或脈浮,四證中有一二尚在,及十三日過經不解是也。有里者,譫言妄語,揚手擲足,皆里之急者也。

欲下之,則表仍在,故以大柴胡調和三陽,是不犯諸禁。以芍藥下安太陰,使邪氣不納,以大黃去地道不通,以枳實去心下痞悶,於小柴胡減人參、甘草,加芍藥、枳實、大黃是也。欲緩下之,全用小柴胡加枳實、大黃亦可。亮宸:痞而且硬,熱結已在陽明之腑,然以少陽證多,若純用下劑,恐作結胸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桂枝湯用來解表,但芍藥的用量較少;建中湯用來溫裡,芍藥的用量卻較多,這是為什麼呢?這兩種藥方使用上的差異,在於病位遠近的不同。皮膚屬於較近的部位,所以藥量會減少;心腹屬於較遠的部位,所以藥量會增加,這就是它們不同的原因。脾臟位居四臟之中,負責生成並輸送營養和衛氣,通行體內的津液。一旦脾臟功能失調,就會導致營養和衛氣失養,津液也會失去控制。建中湯的藥性甘溫,善於培養中焦脾胃的功能,有建立中氣的作用,所以稱作建中湯。

東垣認為,張仲景治療表虛,使用桂枝湯,桂枝味辛性熱,能發散並助長陽氣,且藥性輕揚,偏向於上,所以桂枝作為主藥,芍藥和甘草作為輔助藥。當脈象呈現陽脈澀、陰脈弦,腹部出現急痛時,則使用小建中湯。芍藥味酸性寒,主要作用是收斂、補中,且藥性偏下,所以芍藥作為主藥,桂枝和甘草作為輔助藥。一個藥方用來治療表虛,一個藥方用來治療裡虛,兩者因應主治的不同而有所差異。亮宸認為,小建中湯是用來治療中焦虛弱的藥方。

所謂的虛,指的是脾氣虛弱。脾臟為心臟的子臟,中氣虛弱無法自行振奮,所以會出現心悸和煩躁,脈象呈現澀和弦都屬於陰脈。腹部疼痛,是因為體內有寒氣。急痛,則是因為脾虛而無法舒緩。桂枝去除生薑後能溫裡散寒,芍藥能收斂耗散的氣機以止痛,麥芽糖、大棗和甘草能補養中焦並緩解急迫感。這樣做能強壯脾胃的功能,使營養和衛氣正常運行,脾氣強健,心氣充足,心悸和煩躁就能平息。士材認為,疾病發生兩三天,邪氣正盛,還沒有經過發汗或攻下治療,症狀僅僅是心悸和煩躁,不明原因就使用建中湯,可能是有文字遺漏了。如果脈象呈現陽脈澀、陰脈弦,腹部出現牽扯的急痛,明顯屬於虛寒,使用建中湯溫養是適當的。

損庵認為,脈象弦,代表肝木旺盛,是脾土的剋星,所以使用桂枝和芍藥來制約肝木。

大柴胡湯第四十

柴胡(半斤),黃芩(三兩),芍藥(三兩),半夏(半斤、洗),生薑(五兩),枳實(四枚,炙),大棗(十二枚,擘),大黃(二兩)。將以上七味藥材,加入十二升水煎煮,煮取六升,去除藥渣,再次煎煮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(叔和)另外一個方子,使用大黃(二兩)。如果沒有加入大黃,恐怕就不能稱為大柴胡湯了。

柴胡和黃芩的苦味,能入心而清熱。枳實和芍藥的酸苦味,能疏泄並扶助陰液。辛味能發散,半夏的辛味能散逆氣。辛甘味能調和,生薑和大棗的辛甘味能調和營衛。藥方有緩急輕重之分,醫生應當根據實際情況斟酌使用。如果病情嚴重,屬於大滿大實,而且有燥屎,就必須使用快速的瀉藥才能排泄,因此有大小承氣湯這樣峻烈的藥方。如果病情沒有達到大滿大實的程度,只是邪氣較重需要攻下,則不能使用承氣湯。

像大柴胡湯這種藥方,屬於瀉下藥中較為緩和的。如果傷寒病到了可以瀉下的階段,代表體內熱邪有餘,清熱就必須以苦味藥為主,驅除邪氣則必須以寒性藥物輔助。所以使用柴胡的苦味來平解肌表熱邪作為主藥,黃芩的寒性來清除熱邪作為輔助藥;芍藥輔助黃芩,調和營分中的熱邪,枳實輔助柴胡,調和衛分中的熱邪,這兩味藥作為佐藥;半夏、生薑和大棗能理順上逆的氣機,大黃能清除腸胃中的壅塞,這幾味藥作為使藥。海藏認為,大柴胡湯用來治療既有表證又有里證的病症。所謂表證,指的是有頭痛、怕冷、怕風、脈浮等症狀中的一兩種,以及病程超過十三天而仍未痊癒的情況。所謂里證,指的是出現胡言亂語、手腳亂動等急迫症狀。

如果想要攻下,表證仍然存在,所以使用大柴胡湯來調和三陽經,這樣就不會犯下禁忌。使用芍藥來平定太陰經,使邪氣無法侵入,使用大黃來疏通地道不通,使用枳實來消除心下的痞悶感。這個藥方是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減少人參和甘草,增加芍藥、枳實和大黃。如果想要緩慢攻下,可以直接使用小柴胡湯加上枳實和大黃。亮宸認為,如果出現痞悶且堅硬,代表熱邪已經結在陽明腑,但是少陽證狀仍然存在,如果單純使用攻下藥,恐怕會形成結胸的狀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