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16)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16)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成注但云柴胡、黃芩之苦以發傳邪之熱,芍藥、黃芩之苦以堅斂腸胃之氣,殊昧其治火之妙。楊士瀛云:柴胡退熱不及黃芩,蓋亦不知柴胡之退熱,乃苦以發之,散火之標也;黃芩之退熱,乃寒能勝熱,折火之本也。亮宸:少陽為三陽之裡,去陽入陰之界。邪在表則寒,邪在裡則鬱而熱。
今在表裡之間,已成熱而熱未全熱,故或陰勝而寒,或陽勝而熱,往來不定也。又少陽為陽之微,陽氣初彰,陰氣尚盛,亦寒熱往來也。少陽之脈,循胸過季脅,邪客之,則經氣不通而苦滿。邪漸入里,裡氣不和,故默默不欲飲食。心頒者,熱也;嘔者,寒也。寒熱並見,故煩而苦嘔,熱多則煩而不嘔也。
渴者里有熱,消津液。腹中痛者,里有寒,散於經絡。脅下痞硬者,邪結於脅而堅。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停水。不渴,身有微熱者,里無熱而表未罷。咳者,水寒射肺。經在表裡之間,證兼寒熱之際,或表多,或里多,或寒甚,或熱甚,雜見不一。經曰:有一證便是,蓋視其人之陰陽寒熱,而見證不必全具也。
方以柴胡為君者,邪入少陽,寒已成熱,非麻桂之辛熱所宜,柴胡苦平而升散,以發熱邪,使之外出。黃芩苦寒而下降,以折熱邪使之內清也。然邪在少陽,雖熱而未全熱,此如初春之令,微寒未去,故以半夏、生薑之辛溫,散寒邪而止嘔去滿;合柴胡使春陽甲膽之令行而寒熱散;合黃芩使陰陽平而寒熱止。
然少陽少氣少血,必中氣實,則邪易外散而不為內傷,故以人參、甘草、大棗之甘溫,益元氣而生津液,一以斷入三陰之路,一以斷入陽明胃之腑也,故經云少陽為樞。此正陰陽出入之界,寒熱未定之時,藥兼溫涼,真如化工賦物,非仲景醫聖,其孰能之。)
加減法,若胸中煩而不嘔,去半夏、人參,加栝蔞實一枚。(煩而不嘔,熱聚而氣不通也。甘令人中滿,方聚熱無用人參之補;辛散逆氣,既不嘔,無用半夏之辛;去熱宜寒,療聚熱宜苦,栝蔞實苦而寒以瀉胸中之蘊熱。)若渴者,去半夏,加人參,合前成四兩半,栝蔞根四兩。
(半夏燥津液,非渴者所宜,人參甘而潤,栝蔞根苦而涼,澈熱生津,二物為當。)若腹中痛者,去黃芩,加芍藥三兩。(去黃芩,惡寒中,加芍藥以通壅。)若脅下痞硬,去大棗,加牡蠣四兩。(甘令人中滿,痞者去大棗之甘。咸以軟之,硬者加牡蠣之咸。)若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去黃芩,加茯苓四兩。
(飲不化,水畜不行為悸。小便不利,苦以堅腎,則水益堅,故去黃芩。淡味滲泄,茯苓甘淡,以泄伏水。)若不渴,外有微熱者,去人參,加桂三兩,溫覆取微汗愈。(不渴者,里和也,故去人參。有微熱,表未解也,加桂以發汗。健曰:此加桂,雖脫去枝字,然察其里已和,外微熱表未解,是為桂枝無疑。
白話文:
註解說柴胡和黃芩的苦味是用來發散傳入體內的熱邪,芍藥和黃芩的苦味是用來收斂腸胃之氣,但這樣解釋沒有點出它們治療火熱的精妙之處。楊士瀛說柴胡的退熱效果不如黃芩,這也是因為他不知道柴胡的退熱,是靠苦味來發散,散的是火熱的表面現象;而黃芩的退熱,是靠寒性來壓制熱,除的是火熱的根本原因。亮宸說:少陽是三陽的裡層,是從陽轉入陰的交界處。邪氣在表,人會覺得寒冷;邪氣在裡,則會鬱積而發熱。
現在邪氣處於表裡之間,已經產生熱,但還沒完全轉成熱,所以有時陰氣勝過陽氣而感到寒冷,有時陽氣勝過陰氣而感到發熱,寒熱交替不定。另外,少陽是陽氣初發的階段,陽氣剛開始顯現,陰氣還很旺盛,所以也會出現寒熱往來的現象。少陽經脈循行於胸部和脅肋,如果邪氣侵犯這裡,就會導致經脈氣機不通暢而感到脅肋脹滿。如果邪氣逐漸深入體內,導致內氣不調和,人就會默默不想吃東西。心煩躁是熱的表現,想嘔吐是寒的表現。寒熱同時出現,所以會心煩想吐;如果熱邪較多,則只會心煩而不會想吐。
感到口渴,是因為體內有熱,消耗了津液。腹部疼痛,是因為體內有寒,寒氣散佈於經絡。脅肋下有痞塊,表示邪氣結聚於脅肋而堅硬。心悸、小便不暢,表示體內有停滯的水液。不口渴,但身體微微發熱,表示體內沒有熱邪,只是表邪還沒完全消除。咳嗽,是因為水寒之邪侵犯肺部。經絡位於表裡之間,症狀兼有寒熱的特性,有時表證多,有時裡證多,有時寒邪盛,有時熱邪盛,各種情況夾雜,不盡相同。經典說:「只要出現一個症狀,就可以判斷。」這句話的意思是,要根據個人的陰陽寒熱情況來診斷,並不是一定要所有症狀都出現。
方劑中以柴胡為君藥,是因為邪氣進入少陽,寒邪已經轉化為熱邪,不適合用麻黃、桂枝這種辛熱的藥物。柴胡味苦性平,能升能散,可以發散熱邪,使其向外散出。黃芩味苦性寒,能下降,可以制約熱邪,使其向內清除。然而,邪氣在少陽,雖然有熱,但還沒有完全轉為熱,就像初春時節,微弱的寒意還沒完全消退,所以要用半夏、生薑的辛溫之性,來驅散寒邪、止嘔、消除脹滿;與柴胡合用,可以使春陽之氣生發,寒熱散退;與黃芩合用,可以調和陰陽,寒熱停止。
然而,少陽的氣血不足,必須中氣充足,邪氣才容易向外散出而不至於傷及內臟。因此,要用人參、甘草、大棗的甘溫之性,來補益元氣、生發津液,一方面可以阻止邪氣深入三陰經,另一方面可以阻止邪氣進入陽明胃腑,所以經典說少陽是樞紐。少陽是陰陽出入的交界處,也是寒熱未定的時候,藥物要兼顧溫涼,才能像大自然創造萬物一樣,不是醫聖張仲景,誰能做到這樣呢?
加減法:如果胸中煩躁但不嘔吐,就去掉半夏、人參,加入一枚瓜蔞實。(煩躁而不嘔吐,表示熱邪聚集,氣機不通暢。甘味會使人感到腹脹滿,方中熱邪聚集,補益的人參就沒有用了;辛味能散逆氣,既然不嘔吐,就不用半夏的辛味;清除熱邪宜用寒性藥物,治療熱邪聚集宜用苦味藥物,瓜蔞實味苦性寒,可以瀉胸中的鬱熱。)如果感到口渴,就去掉半夏,加入人參,與原方合起來共四兩半,再加入瓜蔞根四兩。
(半夏會使津液乾燥,不適合口渴的人,人參味甘而潤,瓜蔞根味苦而涼,能清除熱邪、生發津液,這兩種藥物配合使用是合適的。)如果腹痛,就去掉黃芩,加入芍藥三兩。(去掉黃芩,是因為它會加重寒性,加入芍藥可以疏通阻滯。)如果脅肋下有痞塊,就去掉大棗,加入牡蠣四兩。(甘味會使人感到腹脹滿,有痞塊就要去掉大棗的甘味。鹹味可以軟化堅硬的東西,有痞塊堅硬就要加入牡蠣的鹹味。)如果心悸、小便不暢,就去掉黃芩,加入茯苓四兩。
(水飲不化,水液停滯不暢,就會引起心悸。小便不暢,苦味藥物會使腎氣更加堅固,水液停滯更嚴重,所以要去掉黃芩。淡味藥物能滲濕利尿,茯苓味甘淡,可以用來滲泄停滯的水液。)如果不口渴,身體只是微微發熱,就去掉人參,加入桂枝三兩,溫覆取微汗,病就會好。(不口渴,表示體內已經調和,所以要去掉人參。有微熱,表示表邪還沒解除,要加入桂枝來發汗。健曰:這裡加入桂枝,雖然沒有說「桂枝」二字,但仔細觀察,體內已經調和,只是表邪未解,可以確定這裡指的是桂枝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