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15)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15)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宗奭:梔子雖寒而無毒,治胃中熱氣,既亡血,津液臟腑無以潤養,內生虛熱,非此不可去也。海藏:易老云梔子輕浮而象肺,色赤而象火,故能瀉肺中之火。《本草》不言吐藥,仲景用此為吐藥者,為邪氣在上,拒而不下,故令上吐,邪得以出也。煩者,氣也,燥者,血也。
氣主肺,血主腎。故用梔子以治肺煩,香豉以治腎躁。亮宸:汗吐下,則大邪稍解,其餘熱未去,乘虛客於們中,郁遏而不得散,煩擾不寧,故不得眠。甚則熱蒸於心,心中擾亂,反復顛倒,無可奈何。梔子入心而清熱,香豉味苦而氣升,一吐之後,上焦郁邪遂升散而寧矣。
)
梔子甘草豉湯第三十四
於梔子豉湯方內,加入甘草(二兩),余依前法。得吐止服。
梔子生薑豉湯第三十五
於梔子豉方內,加生薑(五兩),余依前法。得吐止後服。
梔子厚朴湯第三十六
梔子(十四枚,擘),厚朴(四兩,姜炙),枳實(四枚,水浸去穰,炒),以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去滓。分二服,溫進一服,得吐者止後服。(酸苦湧泄,梔子之苦,以湧虛煩,厚朴、枳實之苦,以泄腹滿。)
梔子乾薑湯第三十七
梔子(十四枚,擘),乾薑(二兩),上二味,以水三升半,煮取一升半,去滓。分二服,溫進一服,得吐者止後服。(苦以湧吐,梔子之苦以吐煩;辛以潤之,乾薑之辛以益氣。念莪:病在上,因而越之,其為吐一也,而所以吐則異也。虛煩兼少氣,加甘草以和中;虛煩而兼嘔惡,加生薑以散逆;腹滿虛煩,則中州之實也,入枳、樸以寬中;大下而微煩,中州之虛也,入乾薑以理中。經曰:氣有高下,病有遠近,證有中外,治有重輕,適其所以為法,依而行之,所謂良矣。
胸中懊憹,若無燥屎,大便軟者,吐證也。若有燥屎,不大便者,下證也。毫釐疑似之間,關人生死,奈何不悚懼者耶!)
小柴胡湯第三十八
柴胡(半斤),黃芩(三兩),人參(三兩),甘草(三兩),半夏(半升,泡),生薑(三兩,切),大棗(十三枚,擘),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。再煎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《內經》曰:熱淫於內,以苦發之,柴胡、黃芩之苦,以發傳邪之熱。
里不足者,以甘緩之,人參、甘草之甘,以緩中和之氣。邪半人里,則裡氣逆,辛以散之,半夏以除煩嘔。邪半在表,則營衛爭之,辛甘解之,薑、棗以和營衛。傷寒邪氣在表者,必漬形以為汗;邪氣在裡者,義盪滌以取利;其於不內不外,半表半裡者,不可汗,不可下,但當以小柴胡,和解而已。
三陽曰:證在半表半裡,或中風,或傷寒三四日得之者,或有傳經而得,或有直中此經而始終不傳者,但見一證,而以脈合之,便當照此方治。不可汗下,亦不可求諸證悉具也。瀕湖:少陽之證,寒熱胸脅痞滿、默默不欲飲食、心煩、嘔渴等證,雖曰在半表半裡,而胸脅痞滿,實兼心肺上焦之邪,心煩喜嘔,默默不欲飲食,又兼脾胃中焦之證,故用黃芩以治手足少陽相火,黃芩亦少陽本經藥也。
白話文:
《傷寒論》原方
宗奭說:梔子雖然性寒但沒有毒性,可以治療胃中的熱氣。當人失血後,身體的津液和臟腑無法得到滋潤和養護,體內會產生虛熱,這種情況非用梔子不可去除。海藏說:易老認為梔子質地輕浮,像肺,顏色是紅色,像火,所以能瀉肺中的火。《本草綱目》沒有提到梔子是催吐藥,但張仲景用它來催吐,是因為邪氣停留在上方,拒絕下行,所以用來催吐,使邪氣排出。所謂的「煩」,指的是氣的鬱結;「燥」,指的是血的不足。氣主要歸於肺,血主要歸於腎。所以用梔子來治療肺的鬱熱煩悶,用香豉來治療腎的煩躁不安。亮宸說:通過發汗、催吐、瀉下這些方法,大體的邪氣可以稍稍解除,但殘餘的熱邪沒有完全清除,就會趁著身體虛弱侵入體內,鬱積而無法散開,導致煩躁不安,無法入睡。嚴重的話,熱邪會蒸騰到心臟,引起心中煩亂,反覆顛倒,令人難以忍受。梔子能入心經而清熱,香豉味苦而有上升的氣,通過催吐,就能使上焦鬱積的邪氣升散而平靜。
梔子甘草豉湯第三十四
在梔子豉湯的基礎上,加入甘草(二兩),其他步驟和之前一樣。服用後如果催吐成功就停止服用。
梔子生薑豉湯第三十五
在梔子豉湯的基礎上,加入生薑(五兩),其他步驟和之前一樣。服用後如果催吐成功就停止服用。
梔子厚朴湯第三十六
梔子(十四枚,掰開),厚朴(四兩,用薑汁炙過),枳實(四枚,用水浸泡後去除裡面的瓤,炒過)。將以上三味藥材加入三升水煎煮,取出一升半藥汁,去除藥渣。分成兩次服用,溫熱服用一次,如果服用後能催吐成功就停止服用。(這個方子的藥性酸苦,可以促使體內向上湧泄。梔子的苦味可以去除虛煩,厚朴、枳實的苦味可以消除腹部脹滿)
梔子乾薑湯第三十七
梔子(十四枚,掰開),乾薑(二兩)。將以上兩味藥材加入三升半水煎煮,取出一升半藥汁,去除藥渣。分成兩次服用,溫熱服用一次,如果服用後能催吐成功就停止服用。(這個方子的苦味可以催吐,梔子的苦味可以去除煩悶;辛味可以潤燥,乾薑的辛味可以增強氣的運行。念莪認為:病邪在上部,通過催吐將其排出,這都是催吐的一種方法,但催吐的原理不同。虛煩並且伴有氣虛,可以加入甘草來調和中氣;虛煩並且伴有噁心嘔吐,可以加入生薑來散逆氣;腹脹虛煩,是中焦實邪引起的,加入枳實、厚朴來寬中理氣;大便泄瀉後出現輕微虛煩,是中焦虛弱引起的,加入乾薑來調理中焦。醫經上說:氣的運行有高低之分,病的位置有遠近之別,病情有輕重緩急,治療方法有輕有重,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靈活運用,這才是好的治療方法。)
胸中煩悶不安,如果沒有腸燥便秘,大便稀軟,就屬於可以催吐的證候。如果有腸燥便秘,沒有大便,就屬於可以瀉下的證候。這其中的細微差異,關係到人的生死,怎麼能不讓人警惕呢!
小柴胡湯第三十八
柴胡(半斤),黃芩(三兩),人參(三兩),甘草(三兩),半夏(半升,用清水浸泡過),生薑(三兩,切片),大棗(十三枚,掰開)。將以上七味藥材加入一斗二升水煎煮,取六升藥汁,去除藥渣。然後再煎煮,取三升藥汁,溫熱服用一升,每天三次。《內經》說:熱邪在體內積聚,可以用苦味藥來發散它,柴胡、黃芩的苦味,可以用來發散傳入體內的熱邪。體內正氣不足,可以用甘味藥來緩解,人參、甘草的甘味,可以用來調和中氣。邪氣侵入半表半裡,體內氣機就會逆亂,可以用辛味藥來疏散,半夏可以消除煩悶和嘔吐。邪氣在半表,營衛之氣會與之抗爭,可以用辛甘味藥來解除,生薑、大棗可以調和營衛。傷寒病邪在表,一定要通過發汗來治療;病邪在裡,一定要通過瀉下通利來治療;如果病邪既不在表,也不在裡,而是半表半裡,就不能發汗,也不能瀉下,只能用小柴胡湯來調和治療。
三陽病說:病證在半表半裡,或者是由於中風、傷寒三四天引起的,或者是通過經絡傳來的,或者是一開始就直接侵犯到半表半裡的經絡,而沒有傳變到其他經絡。只要發現一個證候,並通過脈象來印證,就可以按照這個方子來治療。不能要求所有的證候都出現才能用藥。瀕湖說:少陽病的證候,表現為時而發冷時而發熱、胸脅脹滿、默默不想吃東西、心煩、嘔吐、口渴等,雖然說病在半表半裡,但是胸脅脹滿,實際上是兼有心肺上焦的邪氣;心煩、嘔吐、默默不想吃東西,又是兼有脾胃中焦的證候。所以用黃芩來治療手足少陽經的相火,黃芩也是少陽經本身的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