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13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13)
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
鹹味下泄為陰,澤瀉之咸,以泄伏水。辛甘發散為陽,桂枝之辛甘,以和肌表。苓者令也,通行津液,克伐腎邪,專為號令者,苓之功也。五苓之中,茯苓為主,故曰五苓散。《內經》曰:淡味滲泄為陽,水飲內畜,須滲泄之,必以甘淡為主,故茯苓甘平為君,豬苓甘平為臣,雖甘也,終歸甘淡。脾惡濕,水飲內畜,則脾不治;脾土強旺,則水飲不敢停留,故以白朮為佐。

泄飲導溺,必以成為助,故澤瀉為使。水畜不行,則腎氣燥。經曰:腎惡燥,急食辛以潤之。散濕潤燥,必桂味辛熱為嚮導之使,多飲暖水,令汗出而愈者,以辛散而水氣外泄,故解。兼善:煩渴用白虎,宜也。其用五苓,滲津液,何哉?曰:白虎乃表證已解,邪傳裡而煩渴者,今脈尚浮,身有微熱而渴,乃表邪未解,故用桂枝之辛和肌表,白朮、茯冬之甘淡以潤虛燥也。宇泰:此說亦未瑩。

太陽經也,膀胱腑也。膀胱者,溺之室也。五苓散者,利溺之藥也。膀胱者,津液之府。東垣以謁為膀胱本病,然則治渴者,當瀉膀胱之熱,瀉膀胱之熱者,利小便而已矣。崔皋:水道為熱所閉,故小便不利。不利則不能運化津液,故渴。水無當於五味,故用淡以治水。桂性辛熱,熱則氣化,經曰:膀胱者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

此用桂之義也。雖有因汗下後,亡津液,而致小便不利者,不可強以五苓利之,利之則重亡津液,益虧其陰矣。亮宸:大汗出後,裡虛脾弱,不能運行,致水停中焦,不能上潤而渴,小便不利。雖汗表仍未解,故見脈浮微熱之證也。桂枝既能解表,又能溫中益陽,白朮健脾行水,三苓分布上下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而不渴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而小便利,水令行,陽氣布而汗出解矣。景岳:膀胱位居最下,三焦水液所歸,都會之地,故曰州都之宮,津液藏焉。

膀胱有下口而無上口,津液之入者為水,水之化者由氣,有化入而後有出,是謂氣化則能出。然氣化之源,居丹田之間,是名下氣海,天乙元氣化生於此。元氣足,則運有常,水道自利,所以氣為水母。知氣化能出之旨,則治水之道,思過半矣。觀子:水飲停畜不行,何必主五苓治之。

蓋水飲之在人身,原非注諸胃,即泄諸膀胱,其間陰陽臟象之微,有化機焉。《內經》曰:膀胱者,津液藏焉,是液也,始於脾源於肺,特輸泄於膀胱耳。何也?脾胃者,水穀之市,豈獨食谷有形之物?待醞釀以分清濁,在飲水亦猶是也。凡入胃之後,必藉真火以為之既濟,至於熟腐變化之餘,各有清濁之殊。

清者,精微上奉而為五液之本,使肌骸筋髓,得以灌溉,無是,則槁矣。濁者,耗剩之渣滓,傳出闌門,滲漉膀胱而為溺焉。然必先資於脾者,脾職行津液,而後得營運之常,為資始資生之本。《內經》曰:飲入於冒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是也。必繼達於肺者,地氣上騰為云,云升於天,然後得為雨澤之施。

白話文:

鹹味有向下排泄的作用,屬於陰,澤瀉的鹹味,是用來排除體內潛伏的水濕。辛辣甘甜有發散的作用,屬於陽,桂枝的辛辣甘甜,是用來調和肌膚表面的。茯苓的「苓」字有命令的意思,它能通行體內津液,剋制腎的邪氣,專門負責號令的,這是茯苓的功效。五苓散中,茯苓是主要成分,所以叫做五苓散。《內經》說:淡味有滲透排泄的作用,屬於陽,體內積蓄水液,必須用滲透排泄的方法來排除,所以要以甘淡的味道為主,因此茯苓甘平作為君藥,豬苓甘平作為臣藥,雖然它們都是甘味,但終究屬於甘淡。脾臟討厭潮濕,體內積蓄水液,脾臟就不能正常運作;脾土強盛,水液就不敢停留,所以用白朮作為輔助藥。

排泄水飲、引導小便,一定要靠澤瀉來輔助完成,所以澤瀉作為使藥。水液積蓄不流通,就會使腎氣變得乾燥。《經》說:腎臟討厭乾燥,要趕緊用辛味的藥物來滋潤它。散濕潤燥,一定要用桂枝辛溫的藥性作為引導,多喝溫水,讓身體發汗就能痊癒,這是因為辛散可以使水氣向外排泄,所以病就好了。兼論:如果是煩渴用白虎湯也適合。那麼,為什麼要用五苓散來滲透津液呢?回答:白虎湯是用在表證已經解除,邪氣傳入身體內部而導致煩渴的情況,現在脈象仍然是浮的,身體有微微發熱而且口渴,說明表證還沒解除,所以要用桂枝的辛味來調和肌膚表面,用白朮、茯苓的甘淡來滋潤虛弱的乾燥。宇泰認為:這個說法還不夠明確。

太陽經脈,也是膀胱的所在。膀胱是儲存尿液的地方。五苓散是利尿的藥物。膀胱是津液聚集的場所。東垣認為口渴是膀胱本身的疾病,那麼治療口渴,應當排泄膀胱的熱邪,而排泄膀胱的熱邪,就是要利小便。崔皋認為:水道被熱邪堵塞,所以小便不通暢。小便不通暢就不能運化津液,所以才會口渴。水本身沒有味道,所以要用淡味來治療水濕。桂枝的藥性辛熱,熱就可以使氣化,經文說:膀胱是主導津液的官,津液儲存在這裡,氣化就能夠將津液排出。

這就是用桂枝的意義。即使有因為發汗或瀉下後,喪失津液,而導致小便不通暢的,也不可強行用五苓散來利尿,利尿反而會加重津液的喪失,更加虧損陰液。亮宸認為:大汗之後,身體內部虛弱,脾臟功能減弱,不能運化水液,導致水液停留在中焦,不能上行滋潤而導致口渴,小便不通暢。雖然汗已經出來,但表證仍然沒有完全解除,所以會有脈浮、微微發熱的症狀。桂枝既能解除表證,又能溫補中焦陽氣,白朮能夠健脾利水,三苓分布上下,使脾氣將精微物質散布到全身,上歸於肺就不會口渴,疏通水道,下輸到膀胱,小便就會通暢,水液能夠正常運行,陽氣散布,發汗病就好了。景岳認為:膀胱的位置在最下面,是三焦水液所歸之處,是水液匯集的地方,所以說是津液儲存的場所。

膀胱只有下出口而沒有上入口,進入膀胱的津液稱為水,水的變化是由氣化來完成的,有化入然後才有排出,這就是所謂的氣化就能夠將津液排出。然而氣化的根源,在丹田之間,這裡叫做下氣海,天乙元氣在這裡產生。元氣充足,運化就會正常,水道自然暢通,所以氣是水的母親。了解氣化能夠排出的道理,那麼治療水濕的方法就明白一半了。觀子認為:水飲停留在體內不能運行,為什麼一定要用五苓散來治療呢?

因為水飲在人體內,原本不是全部注入胃裡,就是排泄到膀胱,其中陰陽臟器的細微變化,都有它的運行機制。《內經》說:膀胱是儲藏津液的地方,這個津液,開始於脾臟,來源於肺臟,只是排泄到膀胱而已。為什麼呢?脾胃是水穀的集散地,難道只是吃進去的有形食物嗎?要經過醞釀來分清濁,飲水也是一樣的。凡是進入胃裡之後,一定要借助真火才能將其消化,經過腐熟變化的剩餘物質,各有清濁的不同。

清的部分,是精微物質,向上奉養而成為五液的根本,使肌肉、骨骼、筋脈,都能得到灌溉,沒有這些,就會枯槁。濁的部分,是剩餘的渣滓,從闌門排出,滲漉到膀胱成為尿液。但是一定要先依賴於脾臟,因為脾臟負責運行津液,這樣才能正常運作,成為資生資始的根本。《內經》說:飲水進入腸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就是這個道理。一定要接著到達肺臟,因為地氣向上升騰成為雲,雲升到天空,然後才能化為雨露來滋養萬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