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12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12)
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
桂枝甘草湯第二十五

桂枝(四兩,去皮),甘草(二兩,炙),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頓服。(桂枝之辛,走肺而益氣;甘草之甘,入脾而暖中。亮宸:今人此證,則用黃耆,可見黃耆與桂枝性用不甚相遠也。
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第二十六

茯苓(半斤),甘草(三兩,炙),大棗(十五枚,擘),桂枝(四兩,去皮),上四味,以甘瀾水一斗,煮茯苓減二升,內儲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作甘瀾水法,取水二斗,置大盆內,以杓揚之水,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,取用之。茯苓以伐腎邪,桂枝能泄奔豚,甘草、大棗之甘,滋助脾土,以平腎氣。

煎用甘瀾水者,揚之無力。取不助腎氣也。士材:奔豚為水寒凌火之候,用甘瀾者,動而不已,理停滯之水也。)

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第二十七

厚朴(半斤,去皮、炙),生薑(半斤,切),半夏(半斤,洗),人參(一兩),甘草(二兩,炙),上五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(《內經》: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用苦泄之。厚朴之苦,以泄腹滿;人參、甘草之甘,以益脾胃;半夏、生薑之辛,以散滯氣。

三陽曰:吐下後脹滿為實者,表邪未除,而誤下故也。此發汗後,邪氣已散,故知非裡實也。)

茯苓桂枝白木甘草湯第二十八

茯苓(四兩),桂技(三兩,去皮),白朮(二兩),甘草(二兩,炙),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(陽不足者,補之以甘,茯苓、白朮生津液而益陽也。裡氣逆者,散之以辛,桂枝、甘草行陽散氣。亮宸:滿用朮、甘,非石山、立齋,誰與言此?茯苓松根氣所結,敵降逆氣,虛者猶宜也。)

芍藥甘草附子湯第二十九

芍藥(三兩),甘草(三兩,炙),附子(一枚,炮,去皮,擘),以上三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滓,分溫服。(叔和):疑非仲景意。(芍藥之酸收,斂津液而益營:附子之辛溫,固陽氣而補衛;甘草之甘,調和辛酸而安胃氣。)

茯苓四逆湯第三十

茯苓(四兩),人參(一兩),甘草(二兩,炙),乾薑(一兩半),附子(一枚,生用,去皮,破),上五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(四逆湯以補陽,加茯苓、人參以益陰。士材:既曰陰陽俱虛,獨用氣藥者,蓋氣藥有生血之功也。亮宸:正虛有邪,正欲勝邪而不能,故煩躁,此虛極而陽將脫之象也。

當急溫正氣,邪自除矣。大青龍煩躁者,實也;茯冬四逆頒躁者,虛也。)

五苓散第三十一

豬苓(十八銖,去皮),澤瀉(一兩六銖半),白朮(十八銖),茯苓(十八銖),桂(半兩,去皮),上五味為末,以白飲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,多飲暖水,汗出愈。(淡者,一也,口入一而為甘,甘甚而化淡,甘緩而淡滲。豬苓、白朮、茯苓三味之甘,潤虛燥而利津液。

白話文:

桂枝甘草湯

用桂枝四兩(去皮)和炙甘草二兩,加三升水煮成一升,去掉藥渣後一次喝完。桂枝的辛味可以使肺氣運行更好,而甘草的甘味可以溫暖脾胃。現在的人如果遇到這種情況,會用黃耆來代替,可見黃耆和桂枝的藥性作用相差不遠。
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

用茯苓半斤,炙甘草三兩,掰開的大棗十五枚,桂枝四兩(去皮),加入兩斗甘瀾水煮。先煮茯苓至水量減少兩升,再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煮至剩三升,去掉藥渣後溫服一升,一天三次。製作甘瀾水的方法是,取兩斗水放在大盆裡,用勺子揚起水,當水面出現五六千顆像珍珠一樣的小水珠時就可以使用了。茯苓可以去除腎臟的邪氣,桂枝可以治療奔豚病(腹部氣向上衝),甘草和大棗的甘味可以滋養脾土,平穩腎氣。用甘瀾水煎藥,是因為揚水時沒有力氣,這樣就不會助長腎氣。奔豚是因為體內水寒之氣太盛,導致火氣受壓,使用甘瀾水可以使水氣流動起來,治療停滯不前的水液。

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

用厚朴半斤(去皮、炙),生薑半斤(切片),半夏半斤(洗過),人參一兩,炙甘草二兩,加水一斗煮成三升,去掉藥渣後溫服一升,一天三次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脾喜歡舒緩,所以可以用甘味來使其舒緩,用苦味來宣洩。厚朴的苦味可以消除腹部脹滿,人參和甘草的甘味可以滋養脾胃,半夏和生薑的辛味可以疏散停滯的氣。三陽病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如果出現吐瀉後腹脹滿的情況,那是實證,是因為表邪沒有解除就誤用攻下的方法。這個方子是針對發汗後,邪氣已經散去,所以不是里實證。

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

用茯苓四兩,桂枝三兩(去皮),白朮二兩,炙甘草二兩,加水六升煮成三升,去掉藥渣後分成三次溫服。陽氣不足的人,可以用甘味來補充,茯苓和白朮可以生成津液,增強陽氣。體內氣逆亂的人,可以用辛味來疏散,桂枝和甘草可以運行陽氣,疏散氣機。 針對腹部脹滿的情況,要用白朮和甘草,如果不是張石山和李東垣這樣的名醫,誰能明白這個道理?茯苓是松樹根部結成的,可以降逆氣,對於體虛的人更適合。

芍藥甘草附子湯

用芍藥三兩,炙甘草三兩,炮製過的附子一枚(去皮、掰開),加入五升水煮成一升半,去掉藥渣後分次溫服。有人認為這個方子不是張仲景的原意。芍藥的酸味可以收斂津液,滋養血脈;附子的辛溫可以固陽氣,補衛氣;甘草的甘味可以調和辛酸,安穩胃氣。

茯苓四逆湯

用茯苓四兩,人參一兩,炙甘草二兩,乾薑一兩半,生附子一枚(去皮、掰開),加入五升水煮成三升,去掉藥渣後溫服七合,一天三次。四逆湯是補陽氣的,加入茯苓和人參是為了滋養陰液。 有人認為,既然說陰陽兩虛,單獨用補氣藥,是因為氣藥有生血的功效。 正氣虛弱且有邪氣,正氣想要戰勝邪氣卻沒有能力,所以會出現煩躁,這是虛弱到極點,陽氣即將脫落的表現。 此時應當趕快溫補正氣,邪氣自然就會消除。大青龍湯引起的煩躁是實證,茯苓四逆湯引起的煩躁是虛證。

五苓散

用豬苓十八銖(去皮),澤瀉一兩六銖半,白朮十八銖,茯苓十八銖,桂枝半兩(去皮),把以上五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白開水調和服用一方寸匕的藥粉,一天三次,多喝溫水,出汗後病就會好。 淡味,有兩種含義,一是,入口時無味;二是,入口後轉為甘味,甘味過度又會變為淡味。甘味有緩解作用,淡味有滲利作用。豬苓、白朮、茯苓這三味藥的甘味,可以潤澤乾燥,疏通津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