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11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11)
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
夫小青龍,以過飲成疾,當亦是壞證類爾。健曰:此湯雖為水寒射肺,而辛辣酸收,雜處,猛而難用,較大青龍,則相去遠矣。)

加減法:若微利者,去麻黃加芫花。(如雞子大,熬令赤色。下利者,不可攻其表,汗出必脹滿,麻黃髮其陽,水漬入胃,必作利。芫花下十二經水,水去則利止。)若渴者,去半夏加栝蔞根。(三兩。辛燥而苦潤,半夏辛而燥津液,非渴者所宜,故去之。栝蔞根味苦而生津,故加之。

)若噎者,去麻黃加附子。(一枚,炮。經曰:水得寒氣,冷必相搏,其人即噎,加附子以溫散水寒。病人既有寒,復發汗,冒中冷,必吐蛔,去麻黃,惡發耳。)若小便不利,少腹滿,去麻黃加茯苓。(四兩。水畜下焦不行,為小便不利,少腹滿,麻黃髮津液於外,非所宜也。

茯苓泄水畜於下,加所當也。)若喘者,去麻黃加杏仁。(半升,去皮、尖。《要略》曰:其人形腫,故不內麻黃,內杏子仁,以麻黃髮其陽故也。喘呼形腫,水氣標本之疾。觀子:按《千金》已有此條,非始成氏明矣。)

乾薑附子湯第二十三

千姜(一兩,切),附子(一枚,生,去皮,破八片),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頓服。(《內經》: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,虛寒太甚者,是以辛熱劑勝之也。海藏:服姜附湯有二法:當熱服,手少陰心也。水包火熱服以接心火,身衣寒盛,外火少也。寒從外至,熱從內消,譬如凍死,寒在外也。

一法當寒服,是少陰腎也。寒邪入水,冷服以類腎水,身表微熱,內水多,熱從外生,寒從內消,譬如飲冷,寒在內也。士材:身無大熱,但微熱也。此無根虛火遊行於外,非薑、附大辛大熱之劑,何能退陰以復陽。)

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第二十四

麻黃(四兩,去節),杏仁(五十個,去皮、尖),甘草(二兩,炙),石膏(半斤,碎,綿裹),上四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黃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《內經》:肝若急,急食甘以緩之。風氣通於肝,風邪外甚,故以純甘之劑發之。兼善:觀仲景常言發汗後,乃表邪未解,止餘一證而已,故言不可行桂枝湯。

今汗出而喘,無大熱,乃上焦餘邪未解,當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以散之。夫桂枝加厚朴杏仁湯,乃桂枝證悉具而加喘者用之。注言汗出而喘,以為邪氣壅甚,非桂枝所能發散,此誤也。況身無大熱更無他證,何故復言表邪必甚。其後章,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條下,注曰汗下雖殊,即當損正氣則一,其言有至。

理焉!可見汗後所注之誤矣。原其理,當時因事發機,前後失於照應,故有此等之弊。文祿:成注不可更行桂枝,以表解故恐貽之熱耳,復庵云:審知邪熱未解,雖經汗下,宜石膏竹葉湯。又云:太陽汗解後,不宜復行暖劑。念莪:汗後表邪悉解,身無大熱,但汗而喘,上焦餘邪未盡,不當以桂枝止汗,但以麻黃散表,杏仁、石膏清裡。俟表裡之邪盡澈,則不治喘汗,而喘自止矣。

白話文:

小青龍湯的變化:

小青龍湯如果因為過度飲水而導致疾病,這應該也算是病情惡化的情況。有人說:這個湯藥雖然是用來治療水寒侵襲肺部,但它同時包含辛辣、酸澀的藥材,藥性很強且難以運用,比起大青龍湯,藥性差異很大。

加減變化:

  • 如果出現輕微腹瀉,就去掉麻黃,加入芫花。(大約雞蛋大小,熬煮至紅色。腹瀉的人不適合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如果發汗,一定會引起腹脹。麻黃會使陽氣發散,水濕進入胃部,一定會導致腹瀉。芫花可以排除十二經的水濕,水濕去除,腹瀉自然停止。)
  • 如果出現口渴,就去掉半夏,加入栝蔞根。(三兩。半夏的藥性是辛辣燥熱的,會耗損津液,所以不適合口渴的人服用。栝蔞根味苦,可以生津液,因此加入。)
  • 如果出現噎住的感覺,就去掉麻黃,加入附子。(一枚,炮製過。醫書上說:水濕遇到寒氣,寒氣就會互相搏鬥,人就會噎住。加入附子可以溫散水寒。病人本身有寒氣,又發汗,冒犯了寒邪,必定會吐蛔蟲,所以去掉麻黃,是因為麻黃會誘發這些情況。)
  • 如果小便不順暢、小腹脹滿,就去掉麻黃,加入茯苓。(四兩。水液積聚在下焦,導致小便不順暢、小腹脹滿。麻黃會使津液向外發散,不適合這種情況。茯苓可以排泄下焦積水,適合加入。)
  • 如果出現喘息,就去掉麻黃,加入杏仁。(半升,去除皮和尖。《要略》說:病人身體浮腫,所以不使用麻黃,而使用杏仁,因為麻黃會使陽氣發散。喘息和浮腫,是水氣標本兼治的疾病。這條記載在《千金方》中,不是成氏才提出的。)

乾薑附子湯第二十三

乾薑(一兩,切片),附子(一枚,生的,去皮,切成八片),將以上兩味藥材,用水三升煎煮,取一升,去除藥渣,一次性服用。(《內經》說:寒邪過盛,可以用辛熱的藥物來平復。虛寒太嚴重的,用辛熱的藥劑來克服它。醫書中記載,服用薑附湯有兩種方法:應該熱服,這對應的是手少陰心經。用水包住火熱之氣,熱服是為了接續心火,身體穿著寒衣,外在的火氣會很少。寒邪從外而入,熱從內部消失,就像人被凍死一樣,寒氣在體外。另一種方法是應該寒服,對應的是少陰腎經。寒邪侵入腎水,冷服是為了類似腎水,身體表面微微發熱,內部水濕多,熱從外部產生,寒從內部消失,就像喝冷水一樣,寒氣在體內。有人認為:身體沒有明顯發熱,只是微微發熱,這是不穩定的虛火遊走在外,不用薑和附子這類大辛大熱的藥劑,就無法驅除陰邪,恢復陽氣。)

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第二十四

麻黃(四兩,去除節),杏仁(五十個,去除皮和尖),甘草(二兩,炙烤過),石膏(半斤,打碎,用棉布包起來),將以上四味藥材,用水七升煎煮,先煮麻黃,減少二升,去除上面漂浮的泡沫,然後加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二升,去除藥渣,溫服一升。《內經》說:肝臟如果急迫,要趕快吃甘味的食物來緩解它。風氣通往肝臟,風邪在外很嚴重,所以用純甘味的藥劑來發散它。有人認為:張仲景常常說,發汗之後,如果表邪還沒完全解除,只剩下一種症狀,就不能使用桂枝湯。現在雖然出汗,但是喘息,沒有明顯發熱,這是上焦的殘餘邪氣還沒解除,應該使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來疏散它。桂枝加厚朴杏仁湯,是桂枝證狀全部出現而且又加上喘息的人使用的。註解說出汗而喘,是因為邪氣壅塞嚴重,桂枝不能發散,這是錯誤的。況且身體沒有明顯發熱,也沒有其他症狀,為什麼又說表邪一定很嚴重呢?後面的章節說,在瀉下之後,不能再用桂枝湯,註解說發汗和瀉下雖然方法不同,但都是會損耗正氣的,這話很有道理!可見對發汗後的註解是錯誤的。探究它的道理,當時是因為事情的發生而啟發了機智,前後考慮不周全,所以產生了這些錯誤。有人認為:註解說不能再用桂枝,是因為表邪已經解除,怕會引起發熱。還有人說:如果知道邪熱還沒解除,即使經過發汗或瀉下,也應該使用石膏竹葉湯。還有人說:太陽病發汗解除後,不適合再使用溫熱的藥劑。有人認為:發汗後,表邪完全解除,身體沒有明顯發熱,只是出汗而喘息,是上焦的殘餘邪氣沒有完全解除,不應該用桂枝來止汗,而應該用麻黃來疏散表邪,用杏仁和石膏來清除內熱。等到表裡之邪都完全清除,喘息和出汗自然就會停止,而不需要特別去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