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9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9)
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
一服汗者停後服,汗多亡陽遂虛,惡風煩躁不得眠也。(辛甘均為發散,然風宜辛散,寒宜甘發,辛甘相合,乃能發散營衛之風寒。麻黃、甘草、石膏、杏仁,以發散營中之寒,桂枝、薑、棗,以解除衛中之風。青龍者,東方木神也。應春而主肝,專發生之令。萬物出甲,則有兩岐,肝有兩葉,以應之。

謂之青龍者,發散營衛兩傷之邪也。桂枝主風,麻黃主寒,此則中風見寒脈,傷寒見風脈,所以處大青龍,兩解風寒也。風寒兩傷,非輕劑可以獨散,必合輕重之劑同散之,是以用石膏之甘辛質重,而又達肌表者也。此湯為發汗重劑,用稍過即有亡陽之害,故戒多服也。仁齋:大青龍,仲景治傷寒發熱惡寒煩躁者用之。

夫傷寒邪氣在表,不得汗出,其人須躁不安,身心無如之奈何,脈浮緊,或浮數,急用此湯發汗則愈,乃仲景之妙法也。譬若亢熱已極,一雨而涼,其理可見也。若不曉此,見其躁熱,投以寒涼,其害可勝言哉!若脈不浮緊但數者,恐數中挾虛,無惡風惡寒身疼者,亦不可用此也。如誤用之,其害亦不淺,所以脈證不明者,多不敢用也。

文祿:大青龍治風寒外壅而閉熱於經者,故加石膏於發汗藥中,尤為峻劑。叔微:仲景治傷寒,一則桂枝,二則麻黃,三則大青龍。三方如鼎立,人皆能言之,而不曉前人處方用藥之意,故鄉不用,無足怪也。余嘗深究之,若證候與脈相對,無不應手而愈。何以言之?風傷衛,衛,氣也。

寒傷營,營,血也。營行脈中,衛行脈外。風傷衛,則風邪干陽,陽氣不固,泄而為汗,是以自汗為表虛,故仲景用桂枝以發其邪。芍藥以和其血。蓋中風則病在脈之外,其病稍輕,雖同曰發汗,特解肌之藥耳,故仲景於桂枝湯云:令遍身漐漐微似有汗,不可如水淋漓,病必不除。是知中風不可大發汗,汗過則反動營也。

邪氣乘虛襲之,故病不除也。寒傷營,則寒邪入陰血,而營行脈中者也。寒邪居脈中,非特營受病,邪自內作,則並於衛,犯之久則浸淫及骨,是以汗不出而熱,齒乾煩冤。仲景以麻黃髮其汗,又以桂枝、甘草,助其發散,滌除內外之邪,使營衛之邪去耳。大抵二藥皆發汗,以桂枝則發其衛之邪,麻黃則並營與衛治之,亦自有淺深也。

何以驗之?第十九證云:病嘗自汗出者,營氣和,以衛氣不共營氣和諧故爾。又四十七證云:發熱汗出,為營弱衛強,是知中風,乃營和而衛不和也。若第一卷云:寸口脈浮而緊,浮則為風,緊則為寒。風寒兩傷,營衛俱病,骨節煩疼,當發其汗。傷寒脈浮者,營衛俱病也。

麻黃湯中並用桂枝,此仲景之微也。至大青龍一證,尤難用藥,須形證諦當,然後可行。王實夫用桂枝麻黃各半湯,蓋慎之也。觀子:風者陽邪,其傷衛也,必作自汗。今二證具以寒邪外閉腠理,不得汗出,無由發泄,而惟內壅成熱,誠非微邪營衛間,如各半等湯,可和之比矣。第一證煩躁,第二證但身重,蓋皆熱盛亢極之勢。

白話文:

如果服用一劑藥後就出汗,就應該停止服用,如果汗出太多,會導致陽氣耗散而虛弱,出現怕風、煩躁、難以入睡的症狀。(辛味和甘味都有發散的作用,但風邪適合用辛味發散,寒邪適合用甘味發散,辛味和甘味結合,才能夠發散營衛中的風寒之邪。麻黃、甘草、石膏、杏仁,用來發散營分中的寒邪,桂枝、生薑、大棗,用來解除衛分中的風邪。青龍,是東方木神,對應春天並主管肝臟,專司生發的命令。萬物破殼而出時,會有兩歧,肝臟也有兩葉,以應對這種現象。

之所以叫做青龍湯,是因為它可以發散營衛兩方面受損的邪氣。桂枝主要治療風邪,麻黃主要治療寒邪,這裡指的是中風症狀卻出現寒脈,傷寒症狀卻出現風脈,所以才用大青龍湯,同時解除風寒之邪。風寒同時侵襲,不能只用輕劑就能單獨發散,必須將輕重藥劑結合起來一起發散,因此採用石膏,它味甘辛,質地重,而且又能到達肌膚表面。這個方劑是發汗的重劑,用藥稍有過量就會有耗散陽氣的危害,所以告誡不能多服。仁齋說:大青龍湯,是張仲景用來治療傷寒發熱、怕冷、煩躁的方劑。

傷寒的邪氣在表,無法通過出汗排出,病人就會煩躁不安,身心都難以忍受,脈象浮而緊,或者浮而數,急用此方發汗就能痊癒,這是張仲景的絕妙方法。就像亢盛的熱氣,一場雨就變涼,道理很明顯。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,看到病人煩躁發熱,就用寒涼藥,造成的危害難以言說!如果脈象不是浮緊,只是數脈,恐怕是數脈中夾雜虛證,沒有怕風、怕冷、身體疼痛的症狀,也不可以用這個方子。如果誤用,造成的傷害也很嚴重,所以脈象和症狀不明顯的,大多不敢用這個方子。

文祿說:大青龍湯治療風寒阻塞在外,導致熱邪鬱積在經絡中的情況,所以發汗藥中加入了石膏,藥力更強。叔微說:張仲景治療傷寒,一則用桂枝湯,二則用麻黃湯,三則用大青龍湯。這三個方子就像鼎足而立,人人都能說出它們的名字,但是不了解前人處方用藥的用意,所以鄉村不用,也不足為奇。我曾經深入研究過,如果症狀和脈象相對應,用這個方子沒有不應手取效的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風邪傷到衛氣,衛氣是陽氣,寒邪傷到營氣,營氣是陰血。營氣在脈管中運行,衛氣在脈管外運行。風邪傷到衛氣,風邪就會干擾陽氣,陽氣不固,就會外泄而為汗,所以自汗是表虛的表現,因此張仲景用桂枝來發散風邪,用芍藥來調和陰血。因為中風的病在脈外,病情稍輕,雖然同為發汗,但只是解肌的藥,所以張仲景在桂枝湯中說:要讓身體微微出汗,像有汗滲出一樣,不能像水淋漓,否則病就不會好。由此可知,中風不能大量發汗,汗出過多反而會動搖營氣。

邪氣會趁虛而入,所以病就不會好。寒邪傷到營氣,寒邪就會進入陰血,而營氣是運行在脈管中的。寒邪停留在脈中,不只是營氣會生病,邪氣從內發作,也會連累到衛氣,病久了就會蔓延到骨骼,所以不出汗反而會發熱,口乾煩躁。張仲景用麻黃來發汗,又用桂枝、甘草來幫助發散,清除內外的邪氣,使營衛之邪得以去除。大體上說,這兩個藥都是發汗藥,桂枝是發散衛分之邪,麻黃是同時治療營分和衛分的邪,它們的藥力深淺也自有區別。

要如何驗證呢?第十九條說:病人常常自己出汗,是因為營氣和諧,而衛氣不能與營氣和諧的緣故。第四十七條說:發熱出汗,是因為營氣虛弱而衛氣強盛,由此可知,中風是營氣和諧而衛氣不和。如果第一卷中說:寸口脈浮而緊,浮是風邪的表現,緊是寒邪的表現。風寒同時侵襲,營衛都病了,會出現骨節煩疼,應當發汗。傷寒脈浮,表示營衛都生病了。

麻黃湯中同時使用桂枝,這是張仲景的精微之處。至於大青龍湯這一證,尤其難以用藥,必須要症狀和脈象都準確,才能使用。王實夫用桂枝麻黃各半湯,是很謹慎的做法。觀子認為:風邪是陽邪,它傷到衛氣,一定會出現自汗。現在這兩個症狀都是因為寒邪在外部閉塞了腠理,無法出汗,無從發泄,只能在內部鬱積成熱,實在不是輕微的營衛之邪,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之類的方子,是不能調和的。第一個症狀出現煩躁,第二個症狀只是身體沉重,這都是熱邪過於亢盛的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