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8)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8)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通天遍越毛胰,故以麻黃為君,桂枝為臣,蓋麻黃中空,而輕揚性熱,善發汗,通營衛,無如其捷也。杏仁內利肺氣,外走皮毛以定喘,甘草最輕,不用其補益,但取其甘緩,於大發散中,能調和表裡之意也。海藏:麻黃治衛實之藥,桂枝治衛虛之藥,二者均是太陽表劑,其於營衛虛實不同。
心主營為血,肺主衛為氣,故麻黃為手太陰肺之劑,桂枝為手少陰心之劑。傷寒傷風,而用麻黃、桂枝,為湯之源也。瀕湖:仲景治傷寒無汗,用麻黃;有汗,用桂枝。歷代明醫,皆隨文傳會,未有究其精者。夫津液為汗,汗即血也。在營則為血,在衛則為汗。寒傷營,營血內澀,不能外通於衛,衛氣閉固,津液不行,故無汗發熱而惡寒。
風傷衛,衛氣外泄不能內護於營,營氣虛弱津液不固,故有汗發熱而惡風。然風寒之邪,皆由皮毛而入,皮毛者,肺之合也。肺主衛氣,包羅一身,天之象也。是證雖屬太陽,而肺實受邪,其證多兼面赤怫鬱,咳嗽痰喘胸滿諸證,非肺病乎?蓋皮毛外閉,則邪熱內攻,而肺氣怫鬱,則麻黃、甘草同桂枝引邪出營,達之肌表,佐以杏仁,泄肺而利氣。汗後無大熱而喘,加以石膏,《活人書》夏至後加石膏、知母,皆是泄肺火之藥也。
然則麻黃雖太陽發汗重劑,實發散肺經火鬱之藥。腠理不密則津液泄,而肺氣自虛,虛補其母,故用桂枝同甘草,外散寒邪以救表,內伐肝木以防脾,佐以芍藥,瀉木而固脾,泄東所以補西也。使以薑、棗,行津液而和營衛也。下後微喘者,加厚朴、杏仁以利肺氣也。汗後脈沉遲,加人參以益肺氣也。
朱肱又加黃芩為陽旦湯,以泄肺熱也,皆是脾肺之藥。是則桂枝雖太陽解肌輕劑,實理脾救肺之藥也。此千古未發之秘,予因表而出之。觀子:吾人身中之氣,總統於一呼一吸者,即一陰一陽也,一開一闔也,一營一衛也。然雖對待之中已具流行互根,禪代不窮之妙。衛主開,衛病汗出不止,是有開無闔;營主闔,營病毛孔閉塞,是有闔無開,張弛之機窒矣。陰病治陽,從陽引陰;陽病治陰,從陰引陽。
桂枝湯入芍藥以理血,麻黃湯入杏仁以理氣,其即此旨乎。健按:麻黃湯,治傷寒發熱頭痛項強,太陽無汗之專劑,非可施諸別證。若溫病、熱病、時氣、感冒、疫毒、雜病等,未便亂與也。即傷寒兼證,有可用之處,亦當核仲景加減之法,群賢詳考之要,方妥。)
大青龍湯第二十一
麻黃(六兩,去節),桂枝(二兩,去皮),甘草(二兩,炙),杏仁(四十個,去皮、尖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,擘),石膏(如雞子大,碎),上七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。溫服一升,取微似汗,汗出多者,溫粉撲之。
白話文:
《傷寒論》原方
麻黃能夠通達全身的毛孔和皮膚紋理,所以用麻黃作為主藥,桂枝作為輔助藥。麻黃的內部是空心的,而且性質輕揚溫熱,善於發汗,暢通營衛之氣,沒有什麼藥比它更快速有效。杏仁在內可以疏通肺氣,在外可以到達皮膚毛孔以平定喘息。甘草的藥性最平和,不取它補益的作用,只用它的甘甜和緩,在大力發散的藥方中,能夠調和表裡之氣。
張海藏認為,麻黃是治療衛氣實證的藥物,桂枝是治療衛氣虛證的藥物,兩者都是太陽經的表證藥,但它們對於營衛之氣的虛實治療不同。心主管營血,肺主管衛氣,所以麻黃是手太陰肺經的藥物,桂枝是手少陰心經的藥物。傷寒或傷風時,使用麻黃、桂枝,是湯藥的源頭。
李時珍認為,張仲景治療傷寒無汗時使用麻黃,有汗時使用桂枝。歷代名醫都只是按照字面意思理解,沒有深入研究其中的精髓。津液就是汗液,汗液也就是血液。在營分時是血液,在衛分時是汗液。寒邪侵入營分,導致營血內澀,不能外通到衛分,衛氣閉塞,津液不能正常運行,所以會出現無汗、發熱、怕冷的症狀。風邪侵入衛分,導致衛氣外泄,不能內護營分,營氣虛弱,津液不固,所以會出現有汗、發熱、怕風的症狀。
風寒邪氣都是從皮膚毛孔侵入人體,皮膚毛孔是肺臟所主管的。肺主管衛氣,包圍全身,就像天的覆蓋一樣。這種病症雖然屬於太陽經,但肺臟實際上也受到邪氣侵襲,常常會兼有面色發紅、煩躁、咳嗽、痰多、氣喘、胸悶等症狀,這難道不是肺部的病症嗎?因為皮膚毛孔閉塞,導致邪熱內攻,而肺氣鬱滯。麻黃和甘草配合桂枝,能夠引導邪氣從營分到達肌表,再配合杏仁,可以宣洩肺氣,使氣機通暢。
如果發汗後沒有高熱,但出現喘息,可以加上石膏。《活人書》中提到在夏至之後加石膏、知母,都是宣洩肺火的藥物。所以說,麻黃雖然是太陽經發汗的重劑,但實際上是發散肺經火鬱的藥物。如果皮膚紋理不緊密,津液就會外泄,而肺氣自然會虛弱。虛則補其母,所以使用桂枝配合甘草,向外發散寒邪以解除表證,向內制約肝木以保護脾土,再配合芍藥,可以瀉肝木而固脾土,這是「泄東以補西」的治療方法。使用生薑、大棗,可以運行津液、調和營衛。下藥後出現輕微喘息,可以加入厚朴、杏仁以利肺氣。發汗後脈搏沉遲,可以加入人參以補益肺氣。
朱肱又加入黃芩,配成陽旦湯,用來宣洩肺熱,這些都是治療脾肺的藥物。這樣看來,桂枝雖然是太陽經解肌的輕劑,但實際上是調理脾胃、保護肺臟的藥物。這是千古以來沒有被揭示的秘密,我因為表面的現象而揭示出來。
觀子認為,人體中的氣,統一於一呼一吸之間,也就是一陰一陽,一開一闔,一營一衛。但在對待之中,已經具備了流行互根、循環不息的奧妙。衛氣主開,衛氣生病時汗出不止,是有開無合;營氣主合,營氣生病時毛孔閉塞,是有合無開,開合的機制因此阻塞。陰病要從陽來治療,從陽來引導陰;陽病要從陰來治療,從陰來引導陽。桂枝湯加入芍藥用來調理血分,麻黃湯加入杏仁用來調理氣分,就是這個道理。
張介賓認為,麻黃湯是治療傷寒發熱、頭痛、頸項僵硬,太陽經無汗的專用藥方,不能隨便用於其他病症。如果是溫病、熱病、時氣病、感冒、疫毒、雜病等,不可以亂用此方。即使是傷寒兼有其他症狀,有可以使用的地方,也應該仔細參考張仲景的加減方法,以及各位賢人的詳細研究,才能妥善應用。
大青龍湯第二十一
大青龍湯的組成:麻黃(六兩,去節),桂枝(二兩,去皮),甘草(二兩,炙),杏仁(四十個,去皮、尖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,擘),石膏(如雞蛋大小,打碎)。
以上七味藥,用水九升,先煮麻黃,煮到水量減少二升時,撈出上面的泡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到水量剩下三升時,去除藥渣。溫服一升,目的是微微發汗。如果汗出太多,可以用溫熱的粉末撲在身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