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7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7)
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
亮宸:此方與桂枝人參湯,皆為表裡並見之證,而溫補與清解之不同,桂枝、葛根解表之微異,是亦為後人治協熱利之準繩。)

麻黃湯第二十

麻黃(三兩,去節),桂枝(二兩,去皮),甘草(一兩,炙),杏仁(七十個,湯泡,去皮、尖),上四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取二升半,去滓。溫服八合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,余如桂枝法將息。(《內經》:寒淫於內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。

麻黃、甘草開肌發汗,桂枝、杏仁散寒下氣。《本草》云:輕可去實,麻黃之屬是也。實者謂邪在表,腠密無汗,而表實也。麻黃為輕,專主發汗是以為君。表實者,非桂枝所能獨散,所以為臣也。甘草甘平,杏仁甘苦,用以為佐者,經所謂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。肝者營之主也。

傷寒營勝衛固,血脈不利,故須緩之。且桂枝湯,治風傷衛,則衛實營弱,故佐以芍藥,和其營血也。麻黃湯,寒傷營則營實衛虛,故佐以杏仁,利其衛氣也。經所謂氣之所併為血虛,血之所併為衛虛。處方製劑之微,該通君子,其明察之。東垣:六淫有餘之邪,客於陽分皮毛之間,腠理閉拒,營衛氣血不行,故謂之實。

二藥輕清成象,故可去之。麻黃微苦,其形中空,入足太陽寒水之經。其經本寒,而又受外寒,故宜發汗,去皮毛氣分之寒邪,以泄表實。念莪:審系真太陽無汗,非麻黃莫可代者,前哲謂冬不用麻黃,夏不用桂枝,蓋以冬令主閉藏,不應疏泄,夏令本炎熱,不可辛溫。經所謂必先歲氣,毋伐天和之說也。

又曰:麻黃惟冬月寒邪傷表,腠密無汗者,必用,是何與前說相反邪?夫誡不用者,明時令之常,慮輕用也。勸必用者,發病機之理,慮遺用也。或舍時從證,舍證從時,臨病變通,存乎其人。倘一概疑懼,惟以輕淺之劑代之,誤事必矣。麻黃為發表第一藥,惟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,始為相宜。

雖發熱惡寒,苟不頭疼身痛拘急,脈不浮緊者,不可用也。雖可汗之證,亦當察病之輕重,人之虛實,不得多服。蓋汗乃心之液,若不可汗而誤汗,與雖可汗而過汗,則心血為之動搖,或亡陽津竭而為壞證矣。崔皋:發汗必用麻黃,亦有禁用者,何耶?傷寒發於天令寒冷之時,寒邪在表,閉其腠理,須用麻黃辛苦之藥,為能開發腠理,逐寒邪,汗出而解也。惟夏月炎暑之時為禁,須辛涼以發,乃葛根、蔥白、豆豉之類為妙。

若麻黃加涼劑在內亦可用,如通解散是也。亮宸:寒為陰邪入於營,故傷之深,則血澀而經絡不行,身疼骨痛。然邪必由衛以入,營澀而衛亦閉,故無汗而喘者,衛外閉而肺氣不通,則憤鬱而逆。麻黃一湯,專為大發寒邪,通行營衛而設。桂枝亦能行陽散邪,而不如麻黃之澈也。

白話文:

亮宸說:這個方子和桂枝人參湯,都是屬於表裡同時有問題的狀況,但它們的差別在於一個是用溫補的方式,一個是用清解的方式。另外,桂枝和葛根在解表上的細微差異,也是後人治療協熱利(指發熱伴隨腹瀉)的重要參考標準。

麻黃湯第二十

麻黃(三兩,去除莖節),桂枝(二兩,去除外皮),甘草(一兩,炙烤過),杏仁(七十個,用熱水泡過,去皮、去尖)。以上四味藥,用水九升,先煮麻黃,煮到剩下七升時,撈出水面上的泡沫,再放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下二升半,濾掉藥渣。溫熱服用八合,蓋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,不需要喝粥。之後的調養方式如同桂枝湯的服用方法。《內經》說:寒邪入侵體內,要用甘溫的藥來治療,再輔以苦辛的藥。

麻黃和甘草能打開皮膚毛孔發汗,桂枝和杏仁能驅散寒氣、使氣向下運行。《本草》記載:輕的藥可以去除實邪,麻黃就是屬於這類藥。所謂的實邪,指的是邪氣在體表,皮膚毛孔緊閉無法出汗,也就是表實。麻黃性輕,專門用於發汗,所以是方子中的主要藥物。表實的狀況,不是桂枝可以單獨解決的,所以要用桂枝來輔助麻黃。甘草性味甘平,杏仁性味甘苦,用它們來輔助麻黃和桂枝的原因是,經書說:「肝臟如果出現急迫的狀況,要趕快食用甘味的食物來緩和它。」肝臟是營血的主管。

傷寒病造成營血旺盛而衛氣固守,導致血脈運行不順暢,所以需要用藥來緩和。桂枝湯治療風邪侵犯衛氣,使得衛氣強盛而營血衰弱,所以要用芍藥來調和營血。麻黃湯治療寒邪侵犯營血,使得營血強盛而衛氣虛弱,所以要用杏仁來疏通衛氣。經書說:「氣聚集的地方,就會導致血虛;血聚集的地方,就會導致衛氣虛弱。」藥方配製的精妙之處,聰明的人一看就懂了。東垣說:六淫邪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多餘,停留在陽氣所主的外表皮膚毛孔之間,導致毛孔閉塞,營衛氣血無法運行,所以稱為實證。

麻黃和桂枝這兩種藥,性質輕清,可以把邪氣帶走。麻黃味道微苦,中間是空的,進入足太陽寒水經。這個經絡本身就屬寒性,又受到外來的寒邪侵襲,所以應該用發汗的方法,去除皮膚毛孔間的寒邪,來疏通表實。念莪認為:如果確定是真正的太陽經受寒而無汗,非麻黃不可。以前的醫家說冬天不要用麻黃,夏天不要用桂枝,是因為冬天主收藏,不宜疏泄,夏天本來就炎熱,不適合用辛溫的藥。這就是經書所說的:「一定要先考慮時令的氣候,不要違背自然的法則。」

又說:麻黃只有在冬天寒邪傷到體表,毛孔緊閉不出汗的情況下才必須使用,這不是和前面的說法相反嗎?之所以告誡不要隨便使用,是說明要考慮時令,以免輕易使用。之所以勸說必須使用,是闡述發病的機理,以免遺漏使用。或許可以根據病情來選擇用藥,或者根據時令來調整用藥,總之要臨機應變,這就看醫生的判斷了。如果一概的疑慮畏懼,只用一些輕淺的藥來代替,必定會誤事。麻黃是發汗的第一要藥,只有在冬天體表真的有寒邪的情況下才適合使用。

即使有發熱、怕冷的症狀,如果沒有頭痛、身體疼痛、拘緊的感覺,脈象也不是浮緊的,就不能使用麻黃。即使是可以發汗的病證,也要觀察病情的輕重,以及病人的虛實,不能多服。因為汗是心血的一部份,如果不能發汗而誤用發汗的方法,或是雖然可以發汗但發汗過多,都會導致心血動搖,甚至導致亡陽、津液枯竭而形成壞證。崔皋說:發汗一定要用麻黃,但也有不能使用麻黃的情況,這是為什麼呢?傷寒病發生在寒冷的天氣時,寒邪停留在體表,閉塞了皮膚毛孔,必須用麻黃這種辛苦的藥,才能打開毛孔,驅逐寒邪,讓汗發出來而病癒。只有在夏天炎熱的時候才禁用麻黃,而要用辛涼的藥來發汗,像是葛根、蔥白、豆豉之類的藥才適合。

如果麻黃方中加入一些寒涼的藥,也可以使用,像是通解散就是這樣。亮宸說:寒邪是陰邪,侵入到營血之中,所以傷害比較深,會導致血液運行不暢,經絡不通,出現身體疼痛、骨頭痛。然而邪氣一定是由衛氣入侵,營血不通暢,衛氣也會閉塞,所以沒有汗而喘,這是因為衛氣外閉,肺氣不通,所以會感到悶悶不樂、氣逆。麻黃湯這一方,專門用來大發寒邪,使營衛氣血暢通。桂枝也能運行陽氣、驅散邪氣,但效果不如麻黃徹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