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6)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6)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四肢諸陽之本,陽氣不足,陰寒加之,陽氣不相順接,故四肢不溫而成逆冷。此湯申發陽氣,卻散陰寒,溫經暖肌,是湯以四逆名之,然此奇制之大劑也。四逆屬少陰,少陰,腎也。肝腎位遠,非大劑不能達。《內經》曰:遠而奇偶,制大其服,此之謂也。士材:是方專主四逆之證,故名。
脾主四肢,而甘為土味,乃以甘草為君;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,乃以乾薑為臣;溫經回陽,非純陽而健脾者,無此大作用,是以附子為使;太陽與少陰俱受陽和之煦,而真氣充周於肢節矣。若發熱頭痛,脈反沉,不差,身體痛,當救其里,皆陰證也,故並主之。崔皋:四逆必冷服者,經曰:治寒以熱,涼而行之是也。
否則戴陽者,反增上燥,耳目鼻皆血者有矣。藥之難用也,如此。)
葛根湯第十七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,去節),桂枝(二兩,去皮),芍藥(二兩),甘草(二兩,炙),生薑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,擘),上七味,㕮咀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、葛根,減二升,去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。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,余如桂枝法,將息及禁忌。
(《本草》云:輕可去實,麻黃、葛根之屬是也。此以中風表實,加二物於桂枝湯中也。卿子:按前桂枝葛根湯,此葛根湯上,似失麻黃二字。蓋二葛根,即桂枝麻黃變例也。故二證項背強𠘧𠘧惡風,一也。士材:太陽病,有汗用桂枝,無汗用麻黃,確乎不可易矣。此復以太陽無汗用葛根湯,太陽有汗桂枝葛根湯者,何也?葛根本陽明經藥,恐太陽病久,將入陽明,故用葛根,以迎而奪之,預發其邪。勿令傳入也。
前用桂枝、麻黃者,病方起也。今用此二方者,病己久也。又按太陽病,脈靜為不傳,煩躁為欲傳,故用此二方。元素:治太陽陽明合病,桂枝湯內加葛根、麻黃,又有黃芩黃連湯解肌,是用之以斷太陽入陽明之路也。頭顱痛如破,乃陽明中風,可用葛根蔥白湯,為陽明仙藥。
若太陽初病,未入陽明,而頭痛者,不可更服升麻、葛根發之,是反引邪入陽明,為開門挹盜也。)
葛根加半夏湯第十八
葛根(四兩),半夏(半斤),麻黃(去節,湯泡去黃汁,焙乾,秤),生薑(各三兩),甘草(炙,二兩),芍藥(二兩),桂枝(二兩,去皮),大棗(十二枚,擘),上八味,以水一斗,先煮葛根、麻黃減二升,去白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。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。
(士材:太陽表證,與陽明裡證合同而見,其邪甚於里者也。自利與葛根湯,以澈二陽之邪。具不下利而嘔者,里邪稍輕,故加半夏以理逆氣。)
葛根黃芩黃連湯第十九
葛根(半斤),甘草(二兩,炙),黃芩(二兩),黃連(三兩),上四味,以水八升,煮葛根減二升,入諸藥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溫再服。(《內經》:辛甘發散為陽,表未解者,散以葛根、甘草之甘。苦以堅里,裡氣弱者,堅以黃芩、黃連之苦。崔皋:表有頭疼發熱惡寒,故曰表證尚在;里有熱邪,故喘而汗出,葛根、甘草之辛甘以解表,黃芩、黃連之苦寒以清裡。
白話文:
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根本,當陽氣不足時,陰寒之氣就會侵入,陽氣無法順暢地接續,所以四肢會不溫暖而變得冰冷。這個方子是用來宣發陽氣,驅散陰寒,溫暖經絡和肌肉。之所以叫做「四逆湯」,是因為它針對四肢厥冷的症狀,而且是藥力強大的配方。四逆症狀屬於少陰病,而少陰病與腎臟有關。肝臟和腎臟的距離較遠,不用大劑量的藥物無法到達。《內經》說:「對於位置較遠的病症,要用奇數或偶數的藥物搭配,並增加服用劑量。」這就是這個意思。有醫家認為,這個方子專門治療四肢厥冷的症狀,所以得名。
脾主導四肢的運作,甘味屬於土性,因此用甘草作為主要的藥材;寒邪過盛,就用辛熱的藥物來平衡,所以用乾薑作為輔助藥材;要溫暖經絡、恢復陽氣,需要純陽而且能健脾的藥物,才能發揮強大的作用,所以用附子作為佐藥;這樣一來,太陽經和少陰經都能受到陽氣的溫煦,使真氣在四肢關節中運行暢通。如果出現發熱、頭痛、脈象反而沉伏,病症沒有好轉,身體疼痛,這都是陰證,應該從內在來治療,所以這個方子也能夠治療這些病症。有醫家認為,四逆湯必須冷服,因為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治療寒症要用熱藥,但要冷服,才能使藥力順利運行。」
如果熱服,反而會加重體內的燥熱,甚至出現眼睛、耳朵、鼻子出血的症狀。可見藥物的使用是非常需要謹慎的。
葛根湯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,去除節),桂枝(二兩,去除外皮),芍藥(二兩),炙甘草(二兩),生薑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,掰開)。以上七味藥材,切碎後,用水一斗(大約2000毫升)煎煮。先煮麻黃、葛根,將水煮到剩下八升(大約1600毫升),去除浮沫,再加入剩餘的藥材,煮到剩下三升(大約600毫升),去除藥渣。溫熱服用一升(大約200毫升),服用後蓋被子取汗,微微出汗即可,不必喝粥。其他注意事項和禁忌都和桂枝湯一樣。
《本草》說:輕質的藥材可以去除體表的實邪,麻黃、葛根就屬於這類藥材。這個方子是用於治療外感風邪、體表實證的,所以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增加了這兩種藥材。有醫家認為,對比之前的桂枝葛根湯,這個葛根湯似乎少了「麻黃」兩個字。其實,這裡的兩個「葛根」就是桂枝麻黃湯的變例。所以這兩個方子治療的都是項背僵硬、怕風的症狀。有醫家認為,太陽病有汗就用桂枝湯,無汗就用麻黃湯,這是不可改變的原則。這裡又說太陽病無汗用葛根湯,有汗用桂枝葛根湯,這是為什麼呢?葛根是屬於陽明經的藥材,可能是太陽病時間長了,病邪要傳入陽明經,所以用葛根來迎接並阻止病邪傳入,預先發散病邪,避免病邪進一步深入。
之前用桂枝、麻黃,是因為病邪剛開始的時候。現在用這兩個方子,是因為病程已經比較久了。另外,太陽病,脈象平和就不會傳變,如果出現煩躁不安,表示病邪想要傳變,所以使用這兩個方子。有醫家認為,治療太陽和陽明合病,在桂枝湯中加入葛根、麻黃,或者用黃芩黃連湯來解除肌肉的病邪,目的都是為了阻止太陽病的邪氣傳入陽明經。如果頭痛像要裂開一樣,這是陽明經中風,可以用葛根蔥白湯來治療,這是治療陽明經病症的良藥。
如果太陽病剛開始,還沒有傳入陽明經,而出現頭痛,就不能用升麻、葛根來發汗,這樣反而會引邪氣進入陽明經,如同開門讓盜賊進來一樣。
葛根加半夏湯
葛根(四兩),半夏(半斤),麻黃(去除節,用湯水泡過去除黃汁,烘乾,稱重),生薑(各三兩),炙甘草(二兩),芍藥(二兩),桂枝(二兩,去除外皮),大棗(十二枚,掰開)。以上八味藥材,用水一斗(大約2000毫升)煎煮。先煮葛根、麻黃,將水煮到剩下八升(大約1600毫升),去除白色泡沫,再加入剩餘的藥材,煮到剩下三升(大約600毫升),去除藥渣。溫熱服用一升(大約200毫升),服用後蓋被子取汗,微微出汗即可。
有醫家認為,太陽表的病症,和陽明裡的病症同時出現,而且邪氣侵犯裡部更嚴重。如果出現腹瀉,就用葛根湯來清除太陽和陽明的邪氣。如果沒有腹瀉,而是出現嘔吐,說明裡部的邪氣比較輕微,所以加入半夏來調理逆氣。
葛根黃芩黃連湯
葛根(半斤),炙甘草(二兩),黃芩(二兩),黃連(三兩)。以上四味藥材,用水八升(大約1600毫升)煎煮。先煮葛根,將水煮到剩下六升(大約1200毫升),再加入剩餘的藥材,煮到剩下二升(大約400毫升),去除藥渣。分兩次溫熱服用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辛甘味的藥材能發散,屬於陽性,如果體表病邪還沒解除,就用葛根、甘草的辛甘來發散。苦味的藥材能堅實腸胃,如果腸胃氣虛弱,就用黃芩、黃連的苦味來堅實。有醫家認為,有頭痛、發熱、怕冷的症狀,說明表證還在;有熱邪,所以會喘氣和出汗。用葛根、甘草的辛甘來解表,用黃芩、黃連的苦寒來清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