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5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5)
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
調胃承氣湯第十五

大黃(四兩,去皮,清酒浸),甘草(二兩,炙),芒硝(半斤),上三味,㕮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內芒硝,更上微火煮令沸,少少溫服。(《內經》曰:熱淫於內,治以鹹寒,佐以苦甘。芒硝鹹寒以除熱,大黃苦寒以蕩實,甘草甘平助二物推陳而緩中。海藏:大黃宜酒浸者,蓋邪氣居高,非酒不到,譬如物在高巔,人跡所不及者,則射而取之,故用酒浸,引而上之。若用苦泄峻下,則遺高分之邪熱,所以愈後,或目赤,或目閉,或頭腫,膈上反生熱證矣。

用甘草者,甘以緩之;用芒硝者,辛以潤之,咸以軟之也。芒硝鹹寒除熱以為君,大黃苦寒蕩實以為臣,加甘草之甘平以緩以和,監其峻烈,雖有承順其氣之勢,復有調和其胃之功,曰調胃承氣。亮宸:夫惡寒則為表,惡熱則為里,至於蒸蒸熱,自里達表,而愈按愈熱也。

其太陽經譫語腹滿,與鬱郁微煩,真有熱氣閉結,不能自堪之狀,故雖溏利,亦不可已於下也。但太陽傳來之邪,其結固高,而證不至潮熱,喘冒,臍痛,手足汗出之甚,故加甘草於黃硝中,而不用枳、樸。蓋一以緩之,使盡中焦之邪;一以和之,使黃、硝不致過傷正氣,故曰調胃也。

至若心煩腹滿,雖屬下證,然猶岐於可下未可下之間,俱宜細別之。宇泰按:陽明一證,分為太陽陽明,少陽陽明等,而以調胃、大、小承氣主之者。按:《本草》曰大黃酒浸入太陽,酒洗入陽明,浸久於洗,得酒為為多,故能引於至高之分。仲景調胃承氣入太陽篇,而大黃酒浸,一則曰少少溫服,二則曰當和胃氣,及詳其本湯之證,則曰不吐不下心煩者,發汗不解。

蒸蒸發熱者,吐後脹滿者,是太陽陽明去表未遠,其病在上,不當攻下,故宜緩劑以調和之也。至正陽陽明,皆曰急下之,與大承氣湯。而大承氣大黃酒洗,是洗輕於浸,微升其走下之性,以治其中也。至少陽陽明,則去正陽,而逼太陰,其為下,故小承氣湯,大黃不用酒製。

少陽不宜下,故曰小與之,曰微溏之,勿令大泄下,此仲景制方之妙也。東垣不審胃之云者,仲景置調胃承氣於太陽篇,乃以太陽不宜下,故稱調胃以別之。卻踵成氏之謬,以小承氣治太陽脾約之證,以調胃承氣治正陽陽明大承氣之證。予故不能無辨。)

四逆湯第十六

甘草(三兩,炙),乾薑(一兩半),附子(一枚,生用,去皮,破八片),上三味,㕮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溫再服。強人可大附子一枚,乾薑三兩。(《內經》曰:寒淫於內,治以甘熱。又曰: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。甘草、薑、附相合,為辛甘大熱之劑,乃發散陰陽之氣。

白話文:

調胃承氣湯

這個方子裡有三味藥:大黃(四兩,去皮後用清酒浸泡),甘草(二兩,炙烤過),芒硝(半斤)。做法是:把這三味藥切碎,用水三升煮,煮到剩下一升時,去掉藥渣,加入芒硝,再用小火煮到沸騰,然後稍微溫熱後,少量多次地服用。《內經》說:「體內有熱邪,要用鹹寒的藥物來治療,並佐以苦甘的藥物。芒硝是鹹寒的,可以清除熱邪;大黃是苦寒的,可以排除腸道內的積滯;甘草是甘平的,可以輔助前兩味藥,促進新陳代謝,緩和藥性的峻猛。」

有人說,大黃適合用酒浸泡,是因為邪氣的位置比較高,如果不用酒引導,藥力就達不到。就像高處的東西,人手拿不到,就要用射箭的方式取下來。所以用酒浸泡,可以引導藥力向上。如果用苦寒的藥物峻猛地向下瀉,就會遺留高處的邪熱,導致病好後出現眼睛發紅、眼睛閉合、頭部腫脹、胸膈上方反而發熱等症狀。

使用甘草,是用它的甘味來緩和藥性;使用芒硝,是用它的辛味來潤燥,用它的鹹味來軟化積滯。芒硝鹹寒,可以清除熱邪,作為君藥;大黃苦寒,可以排除腸道內的積滯,作為臣藥;加上甘草的甘平之性,可以緩和藥性,調和脾胃,使其不至於過於峻猛。這個方子既有順應氣機向下走的趨勢,又有調和脾胃的功能,所以叫做「調胃承氣」。

如果病人怕冷,說明病邪在表;如果怕熱,說明病邪在裡。如果病人體內悶熱,熱從內往外發散,而且越按壓越熱,說明體內確實有熱邪鬱結,已經難以忍受。所以,即使大便溏稀,也必須用藥將積滯向下排除。但因為這是從太陽經傳來的邪氣,積結的位置比較高,而且症狀沒有到潮熱、喘氣、肚臍痛、手腳出汗嚴重的情況,所以要在黃、硝的基礎上加入甘草,而不用枳實、厚朴這類藥。一方面是緩和藥性,使藥力充分到達中焦;另一方面是調和藥性,使大黃、芒硝不會過於傷到正氣,所以說是「調胃」。

至於病人出現心煩、腹脹,雖然是應該用瀉下藥的症狀,但仍然處在可以用和不可以用瀉下藥之間,要仔細區別。有人認為,陽明病的證型可以分為太陽陽明、少陽陽明等,而用調胃承氣湯、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來治療這些證型。根據《本草》記載,大黃用酒浸泡可以進入太陽經,用酒洗可以進入陽明經,浸泡比洗的時間長,藥效也更強,所以能將藥力引到較高的地方。

仲景在太陽病篇中用調胃承氣湯,而且大黃要用酒浸泡,一方面說要少量溫服,另一方面又說要調和胃氣。仔細考察這個方子所治療的病症,是病人不吐、不下,心煩,發汗後沒有緩解,身體發熱,吐後腹脹,這些都是太陽陽明病,病邪還在表,不應該用瀉下藥,所以用緩和的藥來調和。如果是正陽陽明病,就都要用瀉下藥來治療,比如用大承氣湯。大承氣湯的大黃用酒洗過,洗比浸泡的藥性弱,可以稍微增強藥物向下走的力量,用來治療病邪在中焦的情況。至於少陽陽明病,是病邪離開正陽,逼近太陰,需要瀉下,所以用小承氣湯,大黃不用酒製。

少陽病不宜用瀉下藥,所以說小劑量地使用,使大便稍微溏稀即可,不要使大便過於瀉下。這就是仲景用藥的精妙之處。有人不理解胃是什麼意思,仲景把調胃承氣湯放在太陽病篇,是因為太陽病不適合用瀉下藥,所以用「調胃」來區別。卻跟著成氏的錯誤說法,用小承氣湯治療太陽病脾約證,用調胃承氣湯治療正陽陽明病大承氣湯證。所以我不得不加以辨別。

四逆湯

這個方子有三味藥:炙甘草(三兩),乾薑(一兩半),生附子(一枚,去皮後切成八片)。做法是:把這三味藥切碎,用水三升煮,煮到剩下一升二合時,去掉藥渣,分兩次溫服。身體強壯的人可以加大附子的用量到一枚,乾薑的用量到三兩。《內經》說:「體內有寒邪,要用甘溫的藥物來治療。」又說:「寒邪過盛,要用辛熱的藥物來平復。」甘草、乾薑、附子三味藥合用,是辛甘大熱的藥劑,可以發散體內的陰寒之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