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4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4)

1. 《傷寒論》原方

(胃為十二之主,脾治水穀,為卑臟,若婢。《內經》曰:脾主為胃行其津液,是湯所以謂之越婢者,以發脾氣,通行津液,《外臺》方一名越脾湯,即此義也。良仁:婢義當作脾,甘者土之本味,脾氣不和者,和以甘熱,胃氣不清者,清以甘寒,石膏、麻黃、甘草,行其津液,所以發越脾氣,以散皮膚間寒水,故曰越婢也。

不岩:桂枝麻黃越婢,或一或二,此即大小奇偶之義,以各半湯詳之,當是一之一,無所去其半也。曰:三者當是二之一,乃所謂各半之半也。及考分兩,本論與《活人書》,參差不一。然以小發其汗為各半湯,謂桂枝止,麻黃髮。今在止發之間,故裁為各半,則汗出必解者,自應麻黃多,桂枝少;不可更汗者,自應桂枝少,石膏多也。桂枝麻黃各半湯,即桂枝證藥也。

桂枝二麻黃一湯,即麻黃證藥也。桂枝二越婢一湯,即大青龍證藥也。總是一太陽病,時日有淺深,脈證有應否,邪氣亦有微甚,權衡劑量,不失銖黍,於此見古人立方之妙。卿子:條中無陽二字,宜審,脾氣不發越耳。又云:寒少桂枝少,熱多故石膏多也。)

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第十二

於桂枝湯方內,去桂枝加茯苓,白朮(各三兩),余依前法煎服。小便利則愈。(宇泰:或問頭項強痛,此邪氣仍在表也。雖經汗下而未解,何故去桂加茯芬、白朮,是無意於表矣。曰:此非桂枝證,乃屬飲家也。夫頭項強痛,既經汗下而不解,心下滿而微痛,小便不利,此為水飲內畜,邪不在表,故去桂枝,加茯苓、白朮。若得小便利,水飲行,腹滿減,而熱自除,則頭項強痛悉愈矣。

且如十棗湯證,頭亦痛,乃邪熱內畜,而有伏飲,故頭痛。其水飲頭痛,不須攻表,但宜逐飲,飲盡頭痛安矣。)

甘草乾薑湯第十三

甘草(四兩,炙),乾薑(二兩,炮),上㕮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滓,分溫再服。(《內經》曰:辛甘發散為陽,甘草、乾薑相合,以復陽氣。)

芍藥甘草湯第十四

白芍藥(四兩),甘草(四兩,炙),上二味,㕮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溫,再服之。(芍藥白補而赤瀉,白收而赤散。酸以收之,甘以緩之,酸甘相合,用補陰血。念莪:或論桂枝加附子湯、甘草乾薑湯、芍藥甘草湯三方,浮為風,合用桂枝;大為虛,虛而脛攣者,寒則筋急也,非附子不能溫經以舒筋,故加之。

厥陰咽乾煩躁,此陰躁也,雖內結譫語而陽氣未回,故以甘草、乾薑溫理中氣,為脾主四肢,又甘能緩急也。及陽氣以回,則除去溫劑,雖脛上拘急,不過以芍藥和營而已。直待脛伸寒證盡去,然後以承氣止其譫語。蓋內結者,非承氣不能除也。一證也,始而大溫之,既而微溫之,又既而微寒之,終而大寒之,非有見垣之智者,未易語此。後人遇此證,豈復能出此手眼耶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論》原方

越婢湯的意義:

胃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,脾則負責運化水穀,在中醫裡被認為是比較低下的臟器,像婢女一樣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脾主導胃輸佈津液」,所以這個湯劑被稱為越婢湯,意思是它能夠發動脾氣,使津液順暢運行。《外臺秘要》裡,此方又名越脾湯,也是這個意思。好的理解是,此處的「婢」字應當作「脾」。甘味是土的本味,脾氣不調和的人,用甘溫的藥物來調和;胃氣不清的人,用甘寒的藥物來清解。石膏、麻黃、甘草這些藥物,可以運行津液,發越脾氣,驅散皮膚間的寒水,因此叫做越婢。

桂枝麻黃越婢湯的變化:

桂枝、麻黃、越婢湯這三種藥方,可以單用,也可以兩兩合用,這裡面體現了比例的變化。就像把一個藥方分成一半一半來理解,實際上是指藥量,比如單用越婢湯時,就沒有所謂「一半」的問題。如果三種藥合用時,應該是每種藥取三分之一的量,也就是「各半的再一半」。但考究《傷寒論》和《活人書》的記載,藥量有出入。一般來說,如果想稍微發汗,就用「各半湯」,桂枝藥性偏於收斂,麻黃藥性偏於發散。現在要取兩者的中間,所以藥量減半。如果需要發汗,麻黃就要多一些,桂枝要少一些;如果不能再發汗,桂枝就要少一些,石膏就要多一些。「桂枝麻黃各半湯」,其實就是桂枝證的用藥;「桂枝二、麻黃一」的湯方,就是麻黃證的用藥;「桂枝二、越婢一」的湯方,就是大青龍湯證的用藥。這些都屬於太陽病,只是病程有長短,脈象和症狀有相應的表現,邪氣也有輕微或嚴重的區別,要權衡藥量,精準到極小劑量,這體現了古人組方的巧妙。需要注意的是,條文中並沒有提到「陽」字,要仔細審視,這裡是指脾氣沒有發越而已。另外,「寒」少時桂枝就少,「熱」多時石膏就多。

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(第十二方):

在桂枝湯的基礎上,去掉桂枝,加入茯苓、白朮(各三兩),其他步驟不變。服用後,如果小便順暢,病就會好。(有人問:頭和脖子疼痛僵硬,說明邪氣還在體表。即使發汗或攻下都沒能解決,為什麼要去掉桂枝,加入茯苓、白朮,好像沒有考慮到體表的問題?回答說:這不是桂枝證,而是水飲引起的疾病。頭和脖子疼痛僵硬,發汗或攻下後沒有好轉,而且感到胸口脹滿輕微疼痛,小便不順暢,這是水飲停留在體內,邪氣不在體表,所以去掉桂枝,加入茯苓、白朮。如果小便順暢,水飲排出,腹脹減輕,熱就會消除,頭和脖子的疼痛僵硬也就會痊癒。就像十棗湯證,也會頭痛,那是邪熱積聚在體內,有潛伏的水飲,所以會頭痛。這種因為水飲引起的頭痛,不需要發汗,只要排除水飲,頭痛自然就會好。)

甘草乾薑湯(第十三方):

炙甘草(四兩)、炮乾薑(二兩),把藥切碎,用水三升煮成一升半,去除藥渣,溫熱分兩次服用。(《黃帝內經》說:辛甘的藥發散,屬陽。甘草、乾薑合用,可以恢復陽氣。)

芍藥甘草湯(第十四方):

白芍藥(四兩)、炙甘草(四兩),把藥切碎,用水三升煮成一升半,去除藥渣,溫熱分兩次服用。(芍藥白色有補的作用,赤色有瀉的作用,白色主收斂,赤色主發散。酸味可以收斂,甘味可以緩和,酸甘結合,可以用來補益陰血。有人討論桂枝加附子湯、甘草乾薑湯、芍藥甘草湯這三個藥方,認為浮脈代表有風,可以用桂枝;大脈代表虛弱,虛弱而且腿部抽筋的,是寒邪導致筋脈拘急,需要用附子來溫經舒筋。厥陰病出現咽喉乾燥煩躁,這是陰躁,即使有內熱說胡話,陽氣也沒有恢復,所以要用甘草、乾薑來溫理中焦脾胃,因為脾主四肢,甘味也能夠緩解急迫。等陽氣恢復後,就要去掉溫熱藥,即使腿部仍有拘急,用芍藥來調和營血就可以了。等到腿能伸直,寒證完全消失後,再用承氣湯來止住胡言亂語。因為內熱積結,需要承氣湯才能清除。同一個疾病,開始要大溫,然後微溫,再微寒,最後大寒。沒有高明的見解,是很難理解這個道理的。後人遇到這種情況,又怎麼能運用這種方法呢?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