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1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八 (1)

1. 《傷寒直指》卷八

2. 《傷寒論》原方

健曰:仲景推《內經》七方十劑之旨,廣伊尹湯液之制,設傷寒方劑一百一十有三而失其一,為立法制方之祖。叔和編次傷寒論,列於各證條下,歷來舊本如是。茲念傷寒證變百出,頭緒繁多,病情舛錯之處,讀者已難領悟。而以方劑雜處其間,更覺紛心眩目,阻遏文思。因將方劑另匯一卷,次之經後,以使學者便於覽記,與證相參,仍不失仲景大法。

其藥味炮製,分兩升合,煮服之法,一遵舊本。然今古不同,土方各異。當今之世,氣稟漸薄,甫人只可十分之一,北人只可十分之二,約量重輕,隨證斟酌,因人而施,不失君臣佐使之法,即為能事矣。考銖兩升合,當從漢制。古之一銖,今之二分半也。古之一兩,今之六錢也。

古之一斤,今之九兩六錢也。古之一升,今之二合半也。古之一斗,今之二升五合也。前賢辨之甚詳,學者準則可耳。

桂伎湯第一

桂枝(三兩,去皮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,炙),生薑(一兩),大棗(十二枚,擘),上五味,㕮咀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,適寒溫服一升。服已須臾,吸熱稀粥一升余,以助藥力。溫覆令一時許,通身漐漐微似有汗,益佳。不可令如水流漓,病必不除。

若一服汗出病差,停後服,當小促其間。半日許,令三服盡。若病重者,一日一夜服,周時觀之。服一劑盡,病證猶在者,更作服,若汗不出者,乃服至二三劑。禁生冷、黏滑、肉面、五辛、酒酪、臭惡等物。(《內經》曰:辛甘發散為陽。桂枝湯辛甘之劑,所以發散風邪。

《內經》曰:風淫所勝,平以辛,佐以苦甘,以甘緩之,以酸收之,是以桂枝為主,芍藥、甘草為佐也。《內經》曰:風淫於內,以甘緩之,以辛散之,是以生薑、大棗為使也。成氏:桂枝湯用薑、棗,不特專於發散,以脾主為胃行其津液,薑、棗之用,專行脾胃之津液而和其營衛者也。麻黃湯不用薑、棗者,專於發汗,不行化而津液流通矣。

東垣:桂枝湯是陰經營藥也,閉衛氣,使陰氣不泄,此藥為衛虛設也。曰:仲景治表虛,制此湯。桂枝味辛熱發散助陽,體輕,本乎天者親上,故桂枝為君,芍藥、甘草為佐。如陽脈澀陰脈弦,法當腹中急痛,乃制小建中湯,以芍藥為君,桂枝、甘草為佐。一則治表虛,一則治裡虛,各有主也。

後學觸類而長之。三陽云:太陽病汗出,服桂枝,只使之似有汗,邪已去矣。似字當細玩,不可認作發汗,與麻黃湯混看。海藏:或問仲景治傷寒當汗者,皆用桂枝湯。又云:無汗不得用桂枝,汗多者,桂枝甘草湯,一藥二其義,何也?曰:仲景云太陽中風陰弱者,汗自出,衛實營虛,發熱汗出。又云太陽病發熱汗出者,此為營弱衛強,陰虛陽必湊之,故皆用桂枝發汗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論》原方

有人說:張仲景根據《內經》中「七方十劑」的理論,擴展伊尹湯液的配方,創立了113個治療傷寒的方劑,但其中一個已經失傳,成為後世制方的典範。王叔和編纂《傷寒論》時,將這些方劑列在各病症條目之下,歷代版本都是如此。然而,傷寒病症變化多端,情況複雜,讀者往往難以理解。加上方劑夾雜在條文中,更容易讓人眼花繚亂,妨礙思路。因此,我將方劑單獨整理成卷,放在條文之後,以便學習者查閱對照,同時仍能遵循仲景的治療原則。

藥物的炮製、劑量、煮服方法,一律依照原始版本。但古今情況不同,各地習慣也有差異。現代人的體質較弱,南方人只用原方劑量的十分之一,北方人可用十分之二,需根據病情調整,因人制宜,但仍需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。關於古方的重量與容量單位,應以漢制為準:

  • 古一銖 = 今二分半
  • 古一兩 = 今六錢
  • 古一斤 = 今九兩六錢
  • 古一升 = 今二合半
  • 古一斗 = 今二升五合
    前代學者已有詳細考證,學習者可依此標準參考。

桂枝湯第一

桂枝(三兩,去皮)、芍藥(三兩)、甘草(二兩,炙)、生薑(一兩)、大棗(十二枚,剖開),以上五味藥切碎,用七升水以小火煮至三升,去渣,待溫度適中後服一升。服藥後稍等片刻,再喝一碗熱稀粥以助藥力。蓋被約兩小時,讓全身微微出汗最佳,但不可大汗淋灕,否則病邪難除。

若服一劑後出汗病癒,則停後續劑量;若未癒,半日內可連服三次。重症者需日夜服藥,隨時觀察。若一劑服完病症仍在,可繼續服用;若仍未出汗,甚至可服至二、三劑。忌食生冷、黏膩、肉類、麵食、辛辣、酒、乳酪及氣味濃烈之物。(《內經》提到:辛甘味藥物能發散屬陽。桂枝湯正是辛甘之劑,故能驅散風邪。)

《內經》也說:風邪過盛時,用辛味藥平抑,佐以苦甘藥,甘味緩和,酸味收斂,因此桂枝為主藥,芍藥、甘草為輔助。《內經》又說:風邪內侵時,以甘緩和,以辛發散,故用生薑、大棗為引導藥物。成無己認為:桂枝湯用薑棗不僅是發散,更是調和脾胃津液以協調營衛。麻黃湯不用薑棗,是因專注發汗,不需顧及津液運行。

李東垣指出:桂枝湯是調和營血的藥方,能固護衛氣防止陰液外洩,適用於衛氣虛弱者。仲景以此方治療表虛證,桂枝辛熱助陽發散,質輕上行,故為君藥;若陽脈澀而陰脈弦、腹中急痛,則以小建中湯為主,芍藥為君藥,桂枝、甘草為輔,一治表虛,一治裏虛,各有側重。後學者應以此類推。

王好古曾問:仲景治傷寒需發汗時多用桂枝湯,卻又說「無汗不得用桂枝」,而汗多時反用桂枝甘草湯,同一藥物卻有兩種用法,為何?他解釋:仲景認為太陽中風時陰弱汗出,是衛實營虛所致;太陽病發熱汗出則為營弱衛強,陰虛陽盛,故均用桂枝湯發汗調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