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七 (16)
《傷寒直指》卷七 (16)
1. 辨可下病脈證治第二十一
發汗,譫語不止,刺期門。婦人中風,熱入血室,刺期門。少陰脈不至,屍厥,刺期門、巨闕。少陰便膿血,可刺。少陰一二日,口中和,背惡寒,當灸之。少陰吐利,脈不至,灸少陰七壯。少陰下利,嘔而吐出,更衣反少,當溫其上灸之。傷寒脈促,手足厥逆,可灸。痏,音委。
)
附百臺狐惑陰陽毒篇(載《金匱要略》,今補入。)
百合病者,百脈一宗,悉致其病也。意欲食復不能食,常默默,欲臥不能臥,欲行不能行,飲食或有美時,或有不用,聞食臭時,如寒無寒,如熱無熱,口苦,小便赤,諸藥不能治,得藥則劇,吐利如有神靈者。身形如和,其脈微數,每溺時頭痛者,六十日乃愈。若溺時頭不痛,淅然者,四十日愈;若溺快然但頭眩者,二十日愈;其證或未病而預見,或病四五日而出,或病二十日,或一月微見者,各隨證治之。(《千金》:百合病者,謂無經絡,百脈一宗悉致病也。
皆因傷寒虛乏,大病後未平復,變成斯證。其狀惡寒而嘔者,病在上焦也,二十三日當愈。腹滿微喘,大便堅,三四日一大便,時復小溏者,病在中焦也,六十三日當愈。小便淋瀝難者,病在下焦也,三十三日當愈。各隨其證以治之。
百合為病,令人慾食,復不能食,或有美時,或不用,聞飲食臭,或如有寒,其實無寒,如有熱,其實無熱,常默默,欲臥,復不得眠,至朝口苦,小便赤澀,欲行復不能行,諸藥不能治,治之即劇吐利,如有神靈所為也。百合病,身形如和,其脈微數,其候每溺時,即頭覺痛者,六十日愈。
溺時頭不痛,淅然寒者,四十日愈。溺時覺快然,但頭眩者,二十日愈。其人或未病而預見,或已病四五日而出,或一月二十日後見其候者,治之勿誤也。依證治之。)百合病見於陰者,以陽法救之;見於陽者,以陰法救之。見陽攻陰,復發其汗,此為逆;見陰攻陽,乃復下之,此亦為逆,其病難治。
(《千金》:百合病,見在於陰而攻其陽,則陰不得解也,復發其汗為逆;見在於陽而攻其陰,則陽不能解也,復下之其病不愈。《醫案》:一人得傷寒病,經汗下後不愈,延至月餘,耳聾,食藥入口即吐,此誤劑已多,脾胃受傷,故食藥俱不納也。證百合病,乃以陳皮、白朮、百合、乾薑煎飲,一服即能食不吐。
漸增減服之而安。健按:此因傷寒後失調,脾胃虛而氣血不復,證似蜂起,故名百合。欲行懶行,似寒似熱,總合一虛字耳。虛則內火空發,故小便赤,口苦頭眩,服藥稍差,反增其劇。玩醫案,以健脾開胃,誠為大法。然恐未盡其妙,此當用歸脾湯加黃芩治之可愈。何論其日數之多少哉?)百合病,發汗後者,百合知母湯主之。
白話文:
發汗後,如果譫語(胡言亂語)不停,要針刺期門穴。婦人中風,熱邪侵入血室,也要針刺期門穴。少陰脈微弱,出現屍厥(突然昏倒),要針刺期門穴和巨闕穴。少陰病出現大便膿血,可以針刺。少陰病一兩天,口中和,背部怕冷,應當用艾灸。少陰病出現嘔吐和腹瀉,脈搏微弱,要用艾灸灸少陰穴七壯。少陰病腹瀉,但嘔吐出來的食物反而減少,小便也減少,應當溫熱上半身並用艾灸。傷寒病脈搏急促,手腳冰冷,可以用艾灸。痏,音委(此字解釋為瘡瘍或疤痕)。
(附錄《金匱要略》中的百合狐惑陰陽毒篇,今補入)
百合病是百脈失調,各種病症一起出現的疾病。患者想吃東西卻吃不下,常常默默不語,想睡卻睡不著,想走又走不動,有時覺得食物美味,有時又不想吃,聞到食物的味道,感覺像寒冷又不像寒冷,像發熱又不像發熱,口苦,小便發紅,用各種藥物都無法治好,吃了藥反而加重,出現嘔吐腹瀉,好像有神靈作祟一樣。身體看起來正常,但脈象微弱且快,每次小便時會頭痛,這種情況大約六十天才能痊癒。如果小便時頭不痛,只是感到發冷,大約四十天會好;如果小便時感覺輕鬆,但頭暈,大約二十天會好。這種病有時在生病前就預兆,有時在生病四五天後才出現,有時在生病二十天或一個月後才微微顯現,應根據病情來治療。(《千金方》說,百合病是指沒有固定的經絡病位,而是百脈失調引起的疾病。)
這種病多因傷寒導致身體虛弱,大病後身體沒有完全恢復而引起。如果出現怕冷和嘔吐,病在上焦,大約二十三天可以痊癒。如果腹部脹滿、輕微喘息、大便乾燥,三四天才排一次大便,偶爾會腹瀉,病在中焦,大約六十三天可以痊癒。如果小便淋漓不盡,排尿困難,病在下焦,大約三十三天可以痊癒。應當根據不同的病情來治療。
百合病,讓人想吃東西卻吃不下,有時覺得食物美味,有時又不想吃,聞到食物的味道,感覺像寒冷,其實沒有寒冷;感覺像發熱,其實沒有發熱,常常默默不語,想睡又睡不著,到早上口苦,小便紅澀,想走又走不動,各種藥物都無法治好,治療反而加重嘔吐腹瀉,好像有神靈作祟一樣。百合病,身體看起來正常,但脈象微弱且快,每次小便時感到頭痛,大約六十天可以痊癒。
小便時頭不痛,只是感到發冷,大約四十天會好。小便時感覺輕鬆,但頭暈,大約二十天會好。這種病有時在生病前就預兆,有時在生病四五天後才出現,有時在一個月或二十天後才顯現,治療時不要耽誤。應當根據病情來治療。百合病如果表現為陰虛,要用補陽的方法來治療;如果表現為陽虛,要用滋陰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看到陽證卻用補陰的方法,反而發汗,這就錯了;看到陰證卻用瀉下的方法,這也是錯的,這種病就很難治。(《千金方》說,百合病如果屬於陰虛證,卻用攻陽的方法來治療,則陰虛的問題無法解決,反而會發汗,這是錯誤的;如果屬於陽虛證,卻用攻陰的方法來治療,則陽虛的問題無法解決,反而會瀉下,這樣病就不能好。《醫案》記載,有一個人得了傷寒,經過發汗和瀉下後沒有好轉,拖了一個多月,出現耳聾,吃藥就吐,這是用錯藥太多,脾胃受損,所以無法接受藥物了。診斷為百合病,於是用了陳皮、白朮、百合、乾薑煎湯飲用,一服下去就能吃東西而且不吐了。然後逐漸調整藥量就痊癒了。醫者認為,這是因為傷寒後身體失調,脾胃虛弱,氣血沒有恢復,導致各種病症一起出現,所以稱為百合病。想走又懶得走,感覺又像冷又像熱,總歸一個“虛”字。虛則內火空虛發散,所以小便發紅,口苦頭暈,吃藥稍微好一點,反而加重病情。根據醫案,用健脾開胃的方法才是治療的重點。但可能還不夠完善,這種情況應當用歸脾湯加黃芩治療,就可能痊癒,不必拘泥於病程天數長短。)百合病,如果發汗後出現,可以用百合知母湯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