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七 (15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七 (15)

1. 辨可下病脈證治第二十一

假令春時受病,氣必傷肝,治之雖愈。邪有不盡者,至春時原受月日,內外相感,邪必復動而病也。下利為腸胃病,宿積不盡,故當下去之。)下利,脈反滑,當有所去,下之乃愈,宜大承氣湯。(《脈經》曰:脈滑者,為宿食也。下利脈滑,則內有宿食,故云當有所去,與大承氣湯以下宿食。

)病腹中滿痛者,此為實也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(《要略》:病者腹滿,按之不痛者為虛,痛者為實,可下之。腹中滿痛,裡氣壅實也,故可下之。觀子:滿而且痛,此大實之極而不通者,故宜曰當下之。)傷寒後脈沉,沉者,內實也,下解之,宜大柴胡湯。(傷寒後,為表已解,脈沉為里未和,與大柴胡湯以下內實。

經曰:傷寒差以後,更發熱,脈沉實者,以下解之。)脈雙弦而遲者,必心下硬;脈大而緊者,陽中有陰也,可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(《要略》曰:脈雙弦者,寒也。經曰:遲為在臟。脈雙弦而遲者,陰中伏陽也,必心下硬。大則為陽,緊則為寒。脈大而緊者,陽中伏陰也,與大承氣湯以分陰陽。

觀子:以上並《金匱要略》中之雜病言也,後人誤入《傷寒論》耳,未敢隨文附會而別明之。健曰:脈雙弦而遲,大而緊,心下硬,皆寒實在裡之象,豈可以大承氣苦寒下之?《脈訣》云:單絃飲癖,雙弦寒痼,而況遲乎?大為胃實,緊為寒束,蓋傷寒停食之勢明矣。法當辛溫消散,始合脈證。

莫謂《傷寒論》之不全,即《金匱》之語亦復爾爾。不知悟此,據以治人,不能無誤也。

刺灸

凡治溫病,可刺五十九穴。(五十九穴者,以瀉諸經之溫熱也。《針經》曰:熱病取之諸陽,五十九穴,刺以瀉其熱,而出其汗,實其陰而補其不足。所謂五十九刺,兩手內外側各三,凡十二痏;五指間各一,凡八痏;足亦如是,頭入髮際一寸,旁三分,各三,凡六痏;更入發三寸邊各五,凡十痏;耳前後口下各一,項中一,凡六痏;巔上一,囟會一,髮際一,廉泉一,風池二,天柱二。又《內經》曰:熱俞五十九,頭上五行。

行五者,以瀉諸陽之熱也。大杼、膺俞、缺盆、背俞,此八者以瀉胞中之熱也。氣衝、三里、巨虛、上下廉,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。雲門、髃骨、委中、髓空,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。五臟俞旁各五,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。凡此五十九穴者,皆取之左右也。)人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,其三十九穴灸之有害,七十九穴刺之有災,並中髓也。

(穴有三百六十五,以應一歲。其灸刺之禁,皆肉薄骨解之處,血脈虛少之分,針灸並中髓也。仁齋:針法近時少得其真,不可輕用,恐反貽誤。惟灸法,極虛寒者,可行之。)

(互考:太陽初服桂枝湯,反煩不解,刺風池、風府,卻與桂枝湯愈。傷寒腹滿譫語,脈浮緊,肝乘脾,曰縱,刺期門。發熱惡寒,大渴,腹滿自汗,小便利,肝乘肺,曰橫,刺期門。陽明熱入血室,但頭汗出,刺期門。太陽少陽並病,頭項強痛,眩冒,心下痞硬,刺大椎第一間、肺俞、肝俞。

白話文:

假設春天生病,病邪一定會傷害肝臟,即使治療後痊癒,但如果病邪沒有完全清除,到了下一個春天,當初受病的月份和日子,內外相互感應,病邪就會再次發作。

腹瀉是腸胃的疾病,是之前累積的病積沒有完全清除,所以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腹瀉,但脈象反而滑動,這表示體內有東西需要排除,用瀉下的方法才能治好,適合使用大承氣湯。

(《脈經》說:脈象滑動,是因為體內有積食。腹瀉時脈象滑動,表示體內有積食,所以說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,用大承氣湯來排除積食。)

如果腹部脹滿疼痛,這是屬於實證,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,適合使用大承氣湯。

(《要略》說:如果病人腹部脹滿,按壓不痛是虛證,按壓會痛是實證,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腹部脹滿疼痛,是體內氣機阻塞,屬於實證,所以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從這裡來看,如果腹脹且疼痛,這是非常嚴重的實證,體內不通暢,所以適合用瀉下的方法。)

傷寒病後,脈象沉,脈沉表示體內有實邪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疏解,適合使用大柴胡湯。

(傷寒病後,表示表證已經解除,但脈象沉表示裡證還沒有調和,用大柴胡湯來排除體內的實邪。

《經》說:傷寒病癒後,又發燒,脈象沉實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疏解。)

如果脈象雙弦又遲緩,必定是心下部位有硬塊;如果脈象大而緊,這是陽中有陰的現象,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適合使用大承氣湯。

(《要略》說:脈象雙弦,是寒證的表現。《經》說:遲脈表示病在臟。脈象雙弦又遲緩,是陰中伏藏陽的現象,必定是心下部位有硬塊。脈大是陽證的表現,脈緊是寒證的表現。脈象大而緊,是陽中伏藏陰的現象,用大承氣湯來調和陰陽。

從這裡來看,以上所說的都是《金匱要略》中關於雜病的內容,後人錯誤地把它們放入了《傷寒論》中,我不敢隨意附會,另外闡明。我認為:脈象雙弦又遲緩,以及大而緊,心下有硬塊,這些都是寒邪實邪在體內的表現,怎麼可以用大承氣湯這種苦寒的藥來瀉下呢?《脈訣》說:單弦脈象是飲邪積聚,雙弦脈象是寒邪固結,更何況是遲緩呢?脈大表示胃氣實,脈緊表示寒邪束縛,這明顯是傷寒停食的表現。應該用辛溫的藥物來消散,才能符合脈象和症狀。

不要認為《傷寒論》不夠完整,即使是《金匱要略》的說法,也可能是這樣。如果不了解這些,就以此來治病,一定會產生錯誤。)

刺灸

凡是治療溫病,可以針刺五十九個穴位。(這五十九個穴位,是用來瀉除各經脈的溫熱。《針經》說:熱病應該取用陽經的穴位,五十九個穴位,用針刺來瀉熱、發汗,充實陰氣,補益不足。所謂五十九刺,兩手內外側各有三個穴位,共十二個穴位;五指間各有一個穴位,共八個穴位;腳上的穴位也是這樣,頭部髮際內一寸,旁邊三分,各有三個穴位,共六個穴位;再往內髮際三寸的地方,旁邊各有五個穴位,共十個穴位;耳朵前後,嘴角下各有一個穴位,後頸有一個穴位,共六個穴位;頭頂有一個穴位,囟門有一個穴位,髮際有一個穴位,廉泉有一個穴位,風池有兩個穴位,天柱有兩個穴位。《內經》又說:熱病的腧穴有五十九個,頭部有五行穴位。

這五行穴位,是用來瀉除諸陽經的熱邪。大杼、膺俞、缺盆、背俞,這八個穴位是用來瀉除胞中的熱邪。氣衝、足三里、巨虛、上下廉,這八個穴位是用來瀉除胃中的熱邪。雲門、肩髃、委中、髓空,這八個穴位是用來瀉除四肢的熱邪。五臟的俞穴旁邊各有五個穴位,這十個穴位是用來瀉除五臟的熱邪。總共這五十九個穴位,都是取用左右兩邊的穴位。)

人體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,其中有三十九個穴位用艾灸會產生危害,七十九個穴位針刺會帶來災禍,這些穴位都靠近骨髓。

(人體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,是為了對應一年的天數。這些禁止灸刺的穴位,都是肌肉薄弱、骨骼鬆散的地方,是氣血虛少的部位,針刺或艾灸都可能傷到骨髓。仁齋說:現在的針法很少能夠掌握精髓,不可輕易使用,以免反而導致錯誤。只有艾灸,對於極度虛寒的人,可以採用。)

(參考: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後,反而煩躁不安,沒有解除,針刺風池穴、風府穴,再服用桂枝湯就能治好。傷寒病出現腹脹、胡言亂語,脈象浮緊,是肝氣侵犯脾胃,叫做縱,針刺期門穴。發熱、怕冷、口渴、腹脹、自汗、小便正常,是肝氣侵犯肺,叫做橫,針刺期門穴。陽明病熱邪進入血室,只有頭部出汗,針刺期門穴。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病,出現頭頸僵硬疼痛、頭暈、心下痞硬,針刺大椎穴和第一間的穴位、肺俞穴、肝俞穴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