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七 (14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七 (14)

1. 辨可下病脈證治第二十一

況六氣之邪,乘於經虛。自背得之,則入太陽,或入少陰;自面得之,則入陽明之類,不必皆始太陽也。大抵傷寒為日雖多,脈大浮數,按之不足者,當責太陽也,可汗而愈。按之實者,汗之必死,須下之而愈。若脈沉細數,外證腹滿咽乾,或口燥舌乾渴者,為正屬裡,可下之愈也。

若無此證,但發熱脈沉者,誤下必死。須麻黃附子甘草湯,小發汗。此皆仲景之確論也。河間:《難經》謂未滿三日,可汗而已。滿三日,可泄而已。仲景曰:脈浮緊,無汗,身疼痛,八九日不解,表證仍在者,當發其汗,麻黃湯主之。少陰病二三日,口燥咽乾者,大承氣湯急下之。

孰敢執於三四日分汗泄之定法哉?是以辨傷寒者,須得其大旨也。復庵:傷寒要緊處,在分表裡。而為汗下,有病人自汗自下者,有用藥汗之下之者,中間節目頗多。汗藥宜早,下藥宜遲。此其大綱耳。且如失血家不可發汗,淋家不可發汗,如此等類,豈宜遽用表劑,當徐徐解散之。

苟或不當汗而強汗,則津液耗竭,變生百病,因茲夭傷。豈可概以汗藥宜早為說乎?陽明汗出多,宜急下;少陰下利而渴,宜急下;厥陰舌卷囊縮,宜急下。如此等證,俱當速用利藥下之。苟或當下不下,則熱毒轉深,遂致失下而不可救療。豈可一以下藥宜遲為說乎?)

下利,三部脈皆平,按之心下硬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(下利者,脈當微厥,今反和者,此為內實也。下利三部脈平者,已為實,而又按之心下硬者,則邪甚也,故宜大承氣下之。)下利,脈遲而滑者,內實也。利未欲止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(經曰:脈遲者,食乾物得之。

《要略》曰:滑則穀氣實,下利脈遲而滑,胃有宿食也。脾冒傷,不消水穀,下利者為內實,若溫中厚腸之藥,利必不止,可與大承氣湯下去宿食,利自止矣。宇泰:脈沉而有力,方可用此法;若無力,而外證無所據者,恐虛寒,不宜妄投大承氣。)問曰:人病有宿食,何以別之?師曰:寸口脈滑而大,按之反澀,尺中亦微而澀,故知有宿食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(寸以候外,尺以候內;浮以候表,沉以候里。

寸口脈浮大者,氣實血虛也。按之反澀,尺中亦微而澀者,胃有宿食,裡氣不和也,與大承氣湯以下宿食。三陽曰:尺澀,亦有血虛者,須審外證食氣否,及胸膈飽悶否,方是。)下利不欲食者,以有宿食故也,當下之,與大承氣湯。(傷食則惡食,故不欲食,如傷風惡風,傷寒惡寒之類是也。

三陽曰:亦有熱在胃口,不能食者,不宜下。健按:此二條當察舌有灰焦否,胸胃拒按否。如果食實在胸胃,亦只應小陷胸化之使下,非驟與承氣者也。)下利差後,至其年月日復發者,以病不盡故也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(乘春,則肝先受之;乘夏,則心先受之;乘至陰,則脾先受之;乘秋,則肺先受之。

白話文:

一般來說,六種外感邪氣侵入人體,會趁著經絡虛弱時進入。從背部感受到的邪氣,可能進入太陽經,也可能進入少陰經;從面部感受到的邪氣,則可能進入陽明經等等,不一定都是從太陽經開始。大致上,傷寒發病的時間可能很久,如果脈象呈現洪大、浮數,但按下去卻感覺無力,這應該是太陽經的問題,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按下去感覺脈象堅實有力,發汗反而會導致死亡,必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才能痊癒。如果脈象沉細而數,同時出現腹脹、咽喉乾燥,或者口乾舌燥、口渴等症狀,這表示病邪已經進入體內,可以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。

如果沒有這些症狀,只是發燒且脈象沉,誤用瀉下藥會導致死亡。這種情況應該用麻黃附子甘草湯,稍微發汗。這些都是張仲景明確的論述。河間則認為,《難經》說發病未滿三日,可以用發汗的方法;滿三日,可以用瀉下的方法。但張仲景說:脈象浮緊,沒有汗,身體疼痛,發病八九天還沒好,表證依然存在,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,使用麻黃湯來治療。少陰病發病二三天,出現口乾咽燥的症狀,要趕緊用大承氣湯瀉下。

誰敢拘泥於三四天區分發汗和瀉下的固定法則呢?所以辨別傷寒,必須掌握它的重點。復庵說:傷寒最重要的是區分表證和裡證。而治療方法,有的病人會自己出汗或者自己腹瀉,有的則需要用藥物來幫助發汗或瀉下,中間的變化很多。發汗藥應該早用,瀉下藥應該晚用,這是總綱。例如失血的人不能用發汗藥,有淋症的人也不能用發汗藥,這類情況難道可以馬上就用發散的藥物嗎?應該慢慢地解散才對。

如果本來不該發汗而強行發汗,會導致津液耗竭,引起各種疾病,甚至因此夭折。怎麼能簡單地說發汗藥應該早用呢?陽明病如果汗出很多,應該趕快瀉下;少陰病腹瀉又口渴,應該趕快瀉下;厥陰病舌頭捲縮、陰囊收縮,應該趕快瀉下。這些情況都應該迅速使用瀉下藥物。如果該瀉下而不瀉下,熱毒就會加深,導致錯過瀉下的時機而無法救治。怎麼能簡單地說瀉下藥應該晚用呢?

如果腹瀉,三部脈象平和,按壓心下部位感覺硬,要趕快用大承氣湯瀉下。(腹瀉時,脈象應該是微弱的,但現在反而平和,這是體內有實邪的表現。腹瀉三部脈象平和已經是實邪的表現,再加上按壓心下部位感覺硬,表示邪氣很重,所以應該用大承氣湯瀉下。)如果腹瀉,脈象遲緩而滑,這表示體內有實邪。腹瀉沒有要停止的趨勢,應該用大承氣湯瀉下。(《經》說:脈象遲緩,是因為吃了乾硬的食物造成的。《要略》說:脈滑表示腸胃積聚了許多食物,腹瀉脈象遲緩而滑,表示胃裡有宿食。脾胃功能受損,無法消化水穀,導致腹瀉,屬於體內有實邪,如果用溫中厚腸的藥物,腹瀉不會停止,可以用大承氣湯清除宿食,腹瀉自然就會停止。宇泰認為:脈象沉而有力,才能用這種瀉下的方法;如果脈象無力,又沒有其他外證可以佐證,可能是虛寒證,不應該隨便用大承氣湯。)有人問:如何區別病人是否有宿食?醫師回答說:寸口脈象滑大,按下去反而澀滯,尺脈也稍微澀滯,就知道是有宿食,應該用大承氣湯瀉下。(寸脈觀察體表,尺脈觀察體內;浮脈觀察表證,沉脈觀察裡證。寸口脈浮大,表示氣盛血虛。按下去反而澀滯,尺脈也稍微澀滯,表示胃裡有宿食,體內氣機不和,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清除宿食。三陽經認為:尺脈澀滯,也有可能是血虛引起的,必須仔細觀察外證是否有食物停滯,以及胸膈是否感到飽悶,才能確定是宿食。)腹瀉且不想吃東西,是因為有宿食的緣故,應該用大承氣湯瀉下。(因為食物停滯,就會厭食,就像感受風邪會厭惡風,感受寒邪會厭惡寒一樣。三陽經認為:也有可能是因為胃裡有熱,導致不能進食,這種情況不適合瀉下。健補充說:這兩種情況應該觀察舌苔是否乾焦,以及胸胃是否拒絕按壓。如果食物真的停滯在胸胃,也應該用小陷胸湯來化解,讓它排出,而不是馬上就用承氣湯。)腹瀉好轉後,過了幾年或幾個月又復發,是因為病沒有完全好的緣故,應該用大承氣湯瀉下。(春天容易肝受邪氣,夏天容易心受邪氣,長夏容易脾受邪氣,秋天容易肺受邪氣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