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七 (13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七 (13)

1. 辨可下病脈證治第二十一

大法,秋宜下。(秋時陽氣下行,則邪亦在下,故宜下。)凡服下藥,用湯勝丸,中病即止,不必盡劑也。(湯之為言蕩也,滌薄腸胃,灌溉臟腑,推陳逐結,卻熱下寒,破散邪疫,潤澤枯槁,悅人皮膚,益人氣血。水能淨萬物,故勝丸散。中病即止者,如承氣湯證,一服利,止後服。

若一服譫語止,更莫復服也。互考:十餘日,熱結在裡,復往來寒熱;發熱汗出,不解,心下痞硬,嘔吐,下利;無表裡證,發熱七八日,脈雖浮數,可下之;傷寒後脈沉,以上俱大柴胡湯。太陽未解,但尺脈實;發汗後,不惡寒,但惡熱;發汗不解,蒸蒸發熱;陽明不吐不下,心煩;差後腹脹滿,以上俱調胃承氣湯。陽明汗多,津液外出,大便硬,譫語;下利,譫語,有燥屎,以上俱小承氣。

二陽並病,太陽證罷,但潮熱,不能食;小便不利,大便乍難乍易,微熱,喘冒不能除;不大便五六日,繞臍痛,煩躁,大下後,六七日不大便,煩不解,腹滿痛,以上俱大承氣。六七日,目睛不了了,便難,身疼熱;陽明發熱,汗出多;發汗不解,腹滿痛;少陰二三日,口燥咽乾;少陰利清水,色純青,心下痛,口乾燥;少陰六七日,腹脹,不大便,以上俱大承氣急下之。

成氏:傷寒始發熱惡寒,今汗後不惡寒,但倍熱而燥,始脈浮,今洪實,或沉數細,始惺靜,今狂語,此為胃實陽盛,再汗則死,下之即愈。亦有始得病,便變陽盛之證,須下之,不可拘以日數。更有心胸連臍腹,大段注悶,腹中疼,坐臥不安,喘悶急極者,不必他證,便下之。

若失下,則氣血不通,四肢便厥。醫不知此,疑是厥陰,反進熱藥,禍如反掌。不可不察也。三陰大約可溫,然有積證者,必下之,如太陰腹滿,時痛,少陰口燥咽乾,下利純清水,腹滿不大便,皆積證也。下後慎不可服補藥,熱氣得補,覆成積,更復下之,是重困也,宜消息安養之。

南陽:里證須看熱氣淺深,故仲景有直下之者,如大小承氣、十棗、大柴胡類是也。有微和其冒氣者,如調胃承氣。脾約,少與小承氣微和之類是也。仁齋:大抵下藥,須切脈沉實,或沉滑、沉數、疾、有力者,可下。再以手按之,臍腹硬或叫痛,不可按者,則下之無疑也。

下後不解,再按臍腹有無硬處,如有手不可近,必未盡也,須再下之。若下後腹中虛軟,脈無力,此為虛也,以參胡三白和之。若發潮熱,寒熱往來不解者,宜小柴胡增損和之。若煩熱不得眠者,宜竹葉石膏湯,或十味溫膽湯。健曰:仁齋據脈按病之辨,方是實地功夫。然須更驗舌胎,如干黃焦黑,或醬色油綠,俱為可下之證。

按舌法金鏡玩之,虛實寒熱,皆有徵驗。南陽:未滿三日,可汗而已;滿三日者,可泄而已。此大略言之耳。凡病人有虛有實,邪氣傳變,遲速不同,豈可拘以日數?仲景云:日數雖多,但有表證而脈浮者,猶宜發汗。日數雖少,若有里證而脈沉者,即下之。俱當隨脈治之。

白話文:

大原則:

秋天適合使用瀉下藥。(因為秋天陽氣往下走,邪氣也跟著往下,所以要用瀉下藥。)凡是吃瀉下藥,用湯劑比丸劑好,病好了就停止用藥,不必吃完所有的劑量。(湯劑的作用就像沖洗,可以清潔腸胃、滋潤臟腑、去除舊的、清除結塊、退熱、驅寒、擊散邪氣,使乾燥的東西濕潤,讓皮膚好看,增強氣血。水可以清潔萬物,所以比丸散好。病好了就停止用藥,就像承氣湯證,吃一劑就好,之後就不用再吃。如果吃一劑後胡言亂語的狀況就停止,就不要再吃了。)

各種情況的瀉下法:

如果病十多天了,熱邪結在體內,又出現忽冷忽熱的狀況;發燒、出汗,但沒有好轉,而且心下脹硬、想吐、拉肚子;沒有表證也沒有裡證,發燒七八天,脈搏雖然浮且快,也可以用瀉下藥;傷寒後脈搏變沉,以上這些情況都要用大柴胡湯。太陽病沒有好,只是尺脈搏動有力;發汗後,不覺得怕冷,反而覺得怕熱;發汗後沒有好,持續發熱;陽明病想吐卻吐不出來、想瀉卻瀉不出來,心裡煩躁;病好後肚子脹滿,以上這些情況都要用調胃承氣湯。陽明病出汗多,體液流失,大便變硬,而且胡言亂語;拉肚子,胡言亂語,而且有乾硬的大便,以上這些情況都要用小承氣湯。

兩條陽經同時生病,太陽病的症狀消失,只剩下發潮熱,吃不下東西;小便不順暢,大便時而難時而容易,稍微發熱,呼吸急促且頭暈無法解除;五六天沒有大便,肚子周圍疼痛、煩躁,大瀉後,六七天還是沒有大便,煩躁不安沒有解除,肚子脹痛,以上這些情況都要用大承氣湯。六七天,眼睛看不清楚,大便困難,身體發熱疼痛;陽明病發熱、出汗多;發汗後沒有好,肚子脹痛;少陰病兩三天,口乾咽燥;少陰病拉稀水,顏色純青,心下疼痛,口乾;少陰病六七天,肚子脹,沒有大便,以上這些情況都要用大承氣湯立即瀉下。

成氏的觀點:

傷寒剛開始發燒怕冷,現在發汗後卻不怕冷,反而更怕熱而且乾燥,一開始脈搏是浮的,現在卻變成洪大有力,或者是沉、快、細,一開始意識清楚,現在卻胡言亂語,這是胃熱陽氣太盛,再發汗就會死,應該用瀉下藥就會好。也有剛得病就變成陽盛的症狀,也應該用瀉下藥,不能被生病天數限制住。還有胸部到肚臍、腹部,感覺悶脹,肚子痛,坐立不安,呼吸急促,不必看其他症狀,就直接瀉下。

如果錯過瀉下的時機,氣血不通,四肢就會冰冷。醫生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,懷疑是厥陰病,反而用熱藥,結果會更糟糕。這是不能不注意的。三陰病大多適合用溫補藥,但是有積聚的症狀,就必須用瀉下藥,像是太陰病肚子脹滿,時而疼痛,少陰病口乾咽燥、拉稀水,肚子脹滿沒有大便,這些都是積聚的症狀。瀉下後,千萬不可以吃補藥,熱氣得到補養,反而會變成積聚,需要再瀉下,這樣會讓身體更虛弱,應該好好休養。

南陽的觀點:

裡證要看熱氣的深淺,所以張仲景有直接瀉下的方法,像是大小承氣湯、十棗湯、大柴胡湯等等。也有稍微調和氣機的方法,像是調胃承氣湯。脾約證,可以用少量的小承氣湯稍微調和一下。

仁齋的觀點:

基本上,用瀉下藥,一定要脈搏沉實,或者是沉滑、沉數、快、有力,才可以瀉下。再用手按壓腹部,肚臍周圍腹部如果硬或者叫痛,而且不能按壓,那就一定要用瀉下藥。瀉下後如果沒有好,再按壓肚臍周圍腹部看有沒有硬的地方,如果有,而且手不能靠近,表示還沒有瀉乾淨,需要再瀉下。如果瀉下後腹部變得鬆軟,脈搏沒有力氣,表示身體虛弱,可以用參胡三白來調養。如果發潮熱、忽冷忽熱沒有好轉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來調和。如果煩躁發熱睡不著,可以用竹葉石膏湯或者十味溫膽湯。

健的觀點:

仁齋根據脈搏和按壓腹部來判斷病情的辨證方法,是很實際的功夫。但是還要看舌苔,像是舌苔乾燥、發黃焦黑,或是醬色油綠,都是可以瀉下的症狀。觀察舌頭的方法可以參考金鏡,虛實寒熱都可以在舌頭上找到徵兆。

南陽的觀點:

生病還沒滿三天,可以用發汗的方法;生病滿三天,可以用瀉下的方法。這只是大概的說法。凡是病人有虛有實,邪氣傳變有快有慢,怎麼可以被生病天數限制住?張仲景說:生病天數雖然多,但是有表證而且脈搏浮的,還是可以用發汗的方法。生病天數雖然少,但是有裡證而且脈搏沉的,就要用瀉下藥。都應該根據脈搏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