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七 (12)
《傷寒直指》卷七 (12)
1. 辨不可下病脈證治第二十
經曰:脈數不解,令熱則消穀善飢。至六七日不大便者,此有瘀血,故脈數實,不大便,熱畜血於內也。七日之後邪氣漸解,迫血下行,必便血也。便血發汗,陰陽俱虛,故小便利。)
下利,脈大者,虛也,以其強下之故也。設脈浮革,因爾腸鳴者,屬當歸四逆湯主之。(脈大為虛,未應下而下之,利因不休也。浮者,按之不足也;革者,實大而長微弦也。浮為虛,革為寒,虛寒相搏,則腸鳴,與當歸四逆湯補虛散寒。《活人》云:虛者,十補,勿一瀉之;強實者,瀉之;虛實等者,雖瀉,勿大泄之,此《金匱》語也。
吳氏:凡有惡風寒者,腹滿時減,時滿者,凡腹脹滿,可揉可按,虛軟者,凡陰虛勞倦,凡手足逆冷,尺脈弱者,凡脈在表,俱不可下。凡脈沉不實不疾,按之無力者,凡亡血家,及婦人經水適來適斷,或熱入血室,與夫胎前產後,崩漏等證,及小便頻數,小便清,而大便秘者,俱不可下。)
白話文:
脈象辨別與不可使用瀉法的疾病證候治療第二十
經典上說:脈象呈現快速跳動(數脈),如果發熱卻沒有解除,就會導致容易餓且吃得多。如果到了六七天都沒有大便,這是有瘀血的現象,因此脈象呈現快速有力,沒有大便,這是因為熱邪蓄積在體內導致血瘀。如果過了七天,邪氣逐漸消退,會逼迫瘀血向下流動,一定會排出血便。如果排出血便又發汗,會導致身體陰陽兩虛,所以小便會比較頻繁。
腹瀉,脈象呈現粗大,是身體虛弱的表現,因為用強烈的瀉法導致的。如果脈象呈現浮而空(浮脈)又帶有像鼓皮一樣的搏動感(革脈),並且伴隨腸鳴,這種情況屬於應該使用當歸四逆湯來治療的。(脈象粗大是身體虛弱的表現,不應該使用瀉法卻使用了,腹瀉就會沒完沒了。浮脈是指按下去感覺無力;革脈是指摸起來感覺強大、長而略帶弦硬。浮脈是身體虛弱的表現,革脈是身體受寒的表現,虛弱與寒氣互相搏鬥,就會產生腸鳴,應該使用當歸四逆湯來補虛散寒。《活人書》說:身體虛弱的人,要多用補法,不要輕易使用瀉法;身體強壯實熱的人,才可以使用瀉法;身體虛弱和實熱狀況相當的人,即使使用瀉法,也不要瀉得太過,這是《金匱要略》裡說的。
吳氏說:凡是怕風怕冷、腹脹時好時壞(時滿時減)、腹脹滿但可以揉按、摸起來軟弱無力的、陰虛勞累、手腳冰冷、寸關脈正常但尺脈微弱、脈象浮於表面等情況,都不可以使用瀉法。凡是脈象沉在底下但不實不快,按下去沒有力氣、有出血情況的人、婦女月經剛來或剛結束、熱邪侵入血室,以及懷孕前或產後、崩漏等症狀,還有小便次數頻繁、小便清澈但大便秘結的人,都不可以使用瀉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