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七 (10)
《傷寒直指》卷七 (10)
1. 辨不可下病脈證治第二十
先里不足,發汗又虛其表,表裡俱虛,卒起頭眩。客熱在表,悵怏不眠。醫不救里,但責表熱,汲水灌洗以卻熱,客熱易罷,裡寒益增,慄而振寒。復以重被覆之,表虛遂汗,愈使陽虛也。巔,頂也。顛冒而體振寒,小便難者,亡陽也。寒因水發,下為清穀,上為嘔吐,外有厥逆,內為煩躁,顛倒不安,雖欲拯救不可得也。
《本草》曰:病熱已過,命將難全。觀子:平脈一節,如頌如銘,讀此則又一篇五言古詩矣。因知古人不獨意義深遠,文章亦卓邁也。漢魏之風,於此可見。衛濡營緊,明屬外雖有熱,內已寒冷。醫反誤為大熱,發汗以亡其陽,是以表裡俱虛,客熱雖在皮膚,緊寒深於關元也。
及復汲水灌之,去客熱,有不寒證四起,而可救療乎?卿子:除脈濡而緊四字為題,自是一首漢人古詩,為清涼解利之箴。孫思邈所謂傷寒於大毒諸寒藥誤者,比比。)
脈浮而大,浮為氣實,大為血虛。血虛為無陰,孤陽獨下陰部者,小便當赤而難,胞中當虛,今反小便不利而大汗出,法應衛家當微,今反更實,津液四射,營竭血盡,干煩而不得眠,血薄肉消而成暴液。醫復以毒藥攻其胃,此為重虛,客陽去有期,必下如汙泥而死。(衛為陽,營為陰。
衛氣強實,營血虛弱,陽乘陰虛,下至陰部。陰部,下焦也。陽為熱則消津液,當小便赤而難;今反小便不利,而大汗出者,陰氣內弱也。經曰:陰弱者,汗自出。是以衛家不微而反更實,營竭血盡,干煩而不眠,血薄則肉消,而成暴液者,津液四射也。醫復下之,反虛其里,是為重虛,孤陽因下而脫,氣血皆竭,胃氣內盡,必下如汙泥而死也。)
脈數者,久數不止,止則邪結,正氣不能復,正氣卻結於臟,故邪氣浮之,與皮毛相得。脈數者不可下,下之則必煩利不止。(數為熱,止則邪氣結於經絡之間,正氣不能復行於表,則邪結於臟,邪氣獨浮於皮毛。下之虛其里,邪氣乘虛而入,裡虛協熱,必煩利不止。)脈浮大,應發汗,醫反下之,此為大逆。
(浮大屬表,故不可下。)病欲吐者不可下,嘔多雖有陽明證,不可攻之。(為邪在胸中也。觀子:欲吐則邪猶在膈以上,乃吐證,非下證也。)太陽病,外證未解,不可下,下之為逆。(表未解者,雖有里證亦不可下,當先解外為順;若反下之,則為逆也。經曰:本發汗而反下之,此為逆也。
若先發汗,治不為逆。)夫病陽多者熱,下之則硬。(陽熱證多,則津液少,下之雖除熱,復損津液,必便難也。或謂陽多者,表熱也,下之則心下硬。元禮:陽明下證已具,其人喘嗽,或微惡寒,為太陽陽明;或往來寒熱,為少陽陽明。於陽明證中,而有太陽少陽證未罷,此非正陽明也。
白話文:
標題:辨別不可使用瀉下藥的疾病脈象與證候的治療方法 第二十
一開始是身體內部虛弱,如果又用發汗的方法來使體表更加虛弱,就會導致表裡都虛弱,突然之間出現頭暈目眩。如果只是體表有熱,導致心神不寧而失眠,醫生不先處理內部虛弱的問題,反而只責怪體表發熱,用冷水灌洗來退熱,這樣體表熱容易消退,但內部的寒氣會更加嚴重,會冷得發抖。這時再用厚被子蓋住,會因為體表虛弱而流汗,更加加重陽氣虛弱。頭頂,就是身體的最高處。頭暈目眩,身體又冷得發抖,小便困難,這是陽氣衰竭的表現。寒冷是因水而起,往下走會形成腹瀉,往上走會形成嘔吐,身體外有手腳冰冷的症狀,體內有煩躁不安的感覺,顛倒錯亂,即使想救也救不活了。
《本草》說:病熱已經過去,生命將難以保全。看啊,平脈那一節,就像頌歌一樣,讀這一篇,又像一首五言古詩。因此可知古人不僅思想深遠,文章也卓然不凡。漢魏時代的風采,在這裡可見一斑。身體的防衛之氣濡弱,而脈象又緊,說明體表雖然有熱,但內部已經寒冷。醫生反而誤以為是大熱,用發汗的方法來耗損陽氣,所以導致表裡都虛弱,體表有熱,但寒冷卻深藏在丹田部位。
如果再用水來灌洗,雖然可以去除體表的熱,但難道不會引起其他寒證,然後還能救治嗎?看啊,如果把脈象濡而緊這四個字當作標題,本身就是一首漢朝人的古詩,是用來清涼解熱的箴言。孫思邈說的因為傷寒而誤用了大量寒涼藥物的例子,比比皆是。
脈象浮而大,浮表示氣盛,大表示血虛。血虛就是陰液不足,陽氣孤單地向下跑到陰部,小便應該會赤黃且困難,膀胱中應該是空虛的。現在反而小便不暢,而且大汗淋漓,按理說衛氣應該是虛弱的,現在反而更強盛,津液四處流失,營血耗竭,導致心煩失眠,血液變得稀薄,肌肉消瘦,形成浮腫。如果醫生再用毒藥來攻瀉腸胃,這就是虛上加虛,客居的陽氣很快就會消失,一定會像排出污泥一樣死去。(衛氣屬於陽,營血屬於陰。)
衛氣強盛,營血虛弱,陽氣因為陰虛而乘虛而入,向下到達陰部。陰部,就是下焦。陽氣屬熱,會消耗津液,應該小便赤黃且困難。現在反而小便不暢,而且大汗淋漓,這就是陰氣內虛。經書說:陰氣虛弱,就會自己出汗。所以衛氣不應該虛弱反而更強盛,營血耗竭,導致心煩失眠,血液稀薄,肌肉消瘦,形成浮腫,是津液四處流失的緣故。如果醫生再用瀉下的藥物,反而會使內部更加虛弱,這就是虛上加虛,孤陽會因此而脫離,氣血都耗竭,腸胃之氣耗盡,一定會像排出污泥一樣死去。
脈象快速,如果長期快速不止,一旦停止,就是邪氣結聚,正氣無法恢復,正氣反而結聚在臟腑中,所以邪氣浮於體表,與皮膚相合。脈象快速的人不可使用瀉下藥,如果使用,一定會導致煩躁和腹瀉不止。(快速表示有熱,停止則表示邪氣結聚在經絡之間,正氣不能回到體表,所以邪氣結聚在臟腑中,邪氣單獨浮於皮膚。使用瀉下藥會使內部虛弱,邪氣乘虛而入,內部虛弱而協同熱邪,一定會煩躁和腹瀉不止。)脈象浮大,應該使用發汗的方法,醫生反而使用瀉下藥,這就是大逆之舉。
(浮大屬於體表,所以不能使用瀉下藥。)病人想吐的時候不可使用瀉下藥,即使嘔吐很多,有陽明病的症狀,也不可攻伐。(是因為邪氣在胸中。看啊,想吐是因為邪氣還在膈膜以上,這是嘔吐的症狀,不是應該使用瀉下藥的症狀。)太陽病,體表的症狀還沒解除,不可使用瀉下藥,如果使用,就會導致病情逆轉。(體表症狀還沒解除,即使有裡證也不能使用瀉下藥,應該先解除體表症狀為順。如果反而使用瀉下藥,就是逆反了。經書說:本來應該使用發汗的方法,反而使用瀉下藥,這就是逆反了。
如果先使用發汗的方法,治療就不會是逆反的。)如果病人陽氣過盛而發熱,使用瀉下藥就會導致大便堅硬。(陽熱證狀過多,津液就會減少,使用瀉下藥雖然能去除熱,卻會損傷津液,一定會導致大便困難。或者說陽多的人,是體表有熱,使用瀉下藥就會導致心下痞硬。元禮認為:陽明下證已經具備,病人有喘嗽,或者微微怕冷,這是太陽陽明病;或者有時冷有時熱,這是少陽陽明病。在陽明病的症狀中,如果還有太陽或少陽病的症狀沒有消除,這就不是真正的陽明病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