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七 (8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七 (8)

1. 辨不可吐第十八

合四證,已具太陽篇中。(互考:太陽病自汗出,不惡寒發熱不可吐。少陽中風,胃中滿而煩,不可吐。少陰膈上有寒飲,乾嘔,手足寒,脈弦遲,不可吐。宇泰:四肢厥逆、虛家、脈微、新產,皆不可吐。)

白話文:

辨別不可使用吐法的情況第十八

共有四種證型,已在太陽篇中詳細說明。(參考:太陽病自汗出、不惡寒發熱時不可用吐法。少陽中風、胃部脹滿而煩悶時不可用吐法。少陰病膈上有寒飲、乾嘔、手足冰冷、脈象弦遲時不可用吐法。王宇泰補充:四肢冰冷逆冷、體質虛弱、脈象微弱、新產婦等情況皆不可用吐法。)

2. 辨可吐第十九

大法,春宜吐。(春時陽氣在上,邪氣亦在上,故宜吐。《千金》:三日以上,氣浮上部,填塞胸心故頭痛,胸中滿,當吐之則愈。)凡用吐藥,中病即止,不必盡劑也。(要在適當,不欲過也。)病胸上諸實,胸中鬱郁而痛,不能食,欲使人按之,而反有涎唾,下利日十餘行,其脈反遲,寸口脈微滑,此可吐之。吐之,利則止。

(胸上諸實,或痰實,或熱鬱,或寒結胸中,鬱而痛,不能食,欲使人按之,反有涎唾者,邪在下,按之氣下而無涎唾,此按之反有涎唾者,知邪在胸中。經曰:下利脈遲而滑者,內實也。今下利日十餘行,其脈反遲,寸口脈微滑,是上實也。故可吐之。《玉函》曰:上盛不已,吐而奪之。

)宿食在上脘者,當吐之。(宿食在中下脘者,則宜下;宿食在上脘者,當吐。《內經》曰:其高者因而越之,下者引而竭之。《要略》:此下有宜瓜蒂散四字。)病人手足厥冷,脈乍結,以客氣在胸中;心下滿而煩,欲食不能食者,病在胸中,當吐之。(此與厥陰篇瓜蒂散證同。

彼云脈乍緊,此云脈乍結,惟此有異。緊為內實,乍緊則實未深。結為結實,乍結則結未深,是皆邪在胸中。所以證治俱同也。吳氏:凡病在膈上者,脈大,胸滿多痰,食在胸中,脈滑者,俱宜吐之。華元化謂傷寒三四日,邪在胸中,宜吐之,用瓜蒂散、淡鹽湯或溫茶與之。

如人弱者,以參蘆湯吐之亦可。若痰多者,以二陳湯一毆,乘熱與之,以探吐之。凡老人怯弱、與病勢內傷、虛人、並婦人胎前產後血虛脈弱小者,皆不可吐。凡藥發吐者,如防風、桔梗、山梔,只用一味,煎湯溫服之則吐。蓋誤吐,則損上焦元氣,為患非輕,可不慎歟。

觀子:傷寒不離三法,汗之者以邪在營衛也,下之者以邪入腑凝結也,吐之者以邪止在胃上脘也。蓋痰涎與寒邪,但結於冒之上,而未入胃,故胸以上閉塞而不通。其病既不在表,不入里,又不在半表裡,非湧而越之,曷去哉?雖可吐之證甚少,然法在必吐者,今世亦罕能用之矣。互考:病如桂枝證,頭不痛,項不強,寸微浮,胸中痞硬,氣上衝喉,不得息,宜吐之。

少陰,飲食入口則吐,復不能吐,宜吐之。)

白話文:

辨可吐第十九

一般原則,春天適宜使用吐法。(春季陽氣上升,病邪也停留在上部,因此適合用吐法。《千金方》提到:三天以上,病氣浮於上焦,堵塞心胸,導致頭痛、胸中脹滿,此時使用吐法即可痊癒。)凡是使用催吐藥,達到效果後就應停止,不需服完整劑量。(關鍵在於適度,不可過度。)

若病位在胸中,胸中有痰實、熱鬱或寒結,導致鬱悶疼痛、無法進食,按壓後反有涎液口水增多,同時每日腹瀉十幾次,脈象反而遲緩,但寸口脈微滑,這種情況可使用吐法。吐後腹瀉就會停止。(胸中有實邪,可能是痰涎、熱鬱或寒氣凝結,按壓後有涎液,表明邪氣集中於胸部。下利且脈遲滑,是內有實邪的表現。此時上部實邪明顯,故可吐之。《玉函經》說:上部實邪不除,可用吐法驅逐。)

若是宿食停滯在上脘(胃的上部),應當催吐。(宿食在中脘或下脘則適合瀉下,在上脘則應吐。《內經》指出:邪在高處可用吐法排出,在下則可通過瀉下清除。《要略》補充:此種情況適用瓜蒂散。)

病人手腳冰冷,脈象時而結滯,是邪氣停滯胸中;心窩脹滿煩悶,想吃卻無法進食,病位在胸中,應當催吐。(此與《厥陰篇》中瓜蒂散的證候相似。那裡提到脈象時而緊繃,這裡則寫脈象時而結滯,差別僅在此。緊脈表示內有實邪,但尚未深結;結脈同樣代表實邪,但結滯不深,均為胸中有邪,因此治法相同。)

(吳氏補充:凡病在膈膜以上,脈象大、胸悶多痰,或食物停滯胸中而脈滑,都適合吐法。華佗提出:傷寒三至四天,邪在胸中時宜吐,可用瓜蒂散、淡鹽湯或溫茶催吐。若體質虛弱,改用人參蘆湯催吐亦可。若痰多,可用二陳湯趁熱服用以助吐。但老年人體弱、內傷病重、虛弱病人,以及婦女孕期、產後血虛脈弱者,皆不可用吐法。)

(其他催吐藥物如防風、桔梗、山梔,單獨煎服亦可引發嘔吐。但誤用吐法會損傷上焦元氣,危害不小,需謹慎。)

(觀子觀點:傷寒治療不離三法——汗法用於邪在表,下法用於邪入腑內結,吐法則用於邪停於胃之上脘。痰涎寒邪僅凝結於胃的上部而未深入,導致胸膈以上閉塞不通。此時邪不在表、不在裡,也不在半表半裡,必須透過湧吐才能祛除。雖適用吐法的證型不多,但必要時當用,可惜現今已少見此法。)

(補充考證:若出現類似桂枝湯證,但頭不痛、項不僵,寸脈微浮,胸中痞硬,氣逆衝喉而呼吸受阻,宜用吐法。少陰病症見飲食入口即吐,卻又吐不出,也應考慮吐法。)

3. 辨不可下病脈證治第二十

脈濡而弱,弱反在關,濡反在巔;微反在上,澀反在下。微則陽氣不足,澀則無血。陽氣反微,中風,汗出而反躁煩;澀則無血,厥而且寒。陽微不可下,下之則心下痞硬。(陽微下之,陽氣以虛,陰氣內甚,故心下痞硬。)動氣在右,不可下。下之則津液內竭,咽燥、鼻乾、頭眩、心悸也。

(動氣在右,肺之動也。下之傷胃動肺,津液內竭。咽燥鼻乾者,邪屬金,主燥也。頭腦心悸者,肺主氣而虛也。)動氣在左,不可下。下之則腹內拘急,食不下,動氣更劇。雖有身熱,臥則欲蜷。(動氣在左,肝之動也。下之損脾而肝氣益騰,復行於脾,故脾內拘急,食不下,動氣更劇。

雖有身熱,以裡氣不足,臥則欲蜷。)動氣在上,不可下。下之則掌握熱煩,身上浮冷,熱汗自泄,欲得水自灌。(動氣在上,心之動也。下之傷胃,內動心氣。心為火主熱,《針經》曰:心所生病,掌中熱。肝為臟中之陰,病則雖有身熱,臥則欲蜷。心為臟中之陽,病則身上浮冷,熱汗自泄,欲得水自救,皆作表裡寒熱。

二臟陰陽寒熱可見矣。)動氣在下,不可下。下之則腹脹滿,卒起頭眩,食則下清穀,心下痞也。(動氣在下,腎之動也。下之傷脾,腎氣則動。腎寒乘脾,故有腹滿頭眩,下清穀,心下痞之證也。)咽中閉塞,不可下。下之則上輕下重,水漿不下,臥則欲蜷,身急痛,下利日數十行。

(咽中閉塞,胃已不利也。下之則閉塞之邪雖上輕,復傷胃氣為下重,至水漿不下,蜷臥身痛,下利日數十行,知虛寒也。)諸外實者,不可下。下之則發微熱,若亡脈厥者,當臍渥熱。(外實者,表熱也,汗之則愈,下之為逆。下后里虛,表熱內陷,故發微熱。厥深者,熱亦深,亡脈厥者,陽氣深陷,客於下焦,故當臍握熱。

)諸虛者,不可下。下之則大渴,求水者欲愈,惡水者劇。(《玉函》曰:虛者十補,勿一瀉之。虛家下之為重虛,內竭津液,令大渴。求水者,陽氣未竭,猶可愈;惡水者,陽氣已竭,則難制。)

脈濡而弱,弱反在關,濡反在巔;弦反在上,微反在下。弦為陽運,微為陰寒。上實下虛,意欲得溫。微弦為虛,虛者不可下也。(虛家下之,是為重虛。《難經》曰:實實虛虛,損不足益有餘,此中工所害也。觀子:此條與上條俱已見不可汗內,乃復言不可下者,陽陰俱虛,非有實邪之當逐也。

)微則為咳,咳則吐涎,下之則咳止,而利因不休,利不休則胃中如蟲齧,粥入則出,小便不利,兩脅拘急,喘息為難,頸背相引,臂則不仁,極寒反汗出,身冷若冰,眼睛不慧,語言不休,而穀氣多入,此為除中。口雖欲言,舌不得前。(《內經》曰:感於寒,則受病。微則為咳,甚則為泄,為痛。

白話文:

辨不可下病脈證治第二十

脈象濡而弱,虛弱主要出現在關脈,濡脈則在寸脈;若微脈出現在寸部,澀脈出現在尺部。微脈表示陽氣不足,澀脈表示陰血虧虛。陽氣虛弱時,容易中風,即便出汗仍會躁動煩悶;陰血不足則四肢冰冷且怕寒。陽氣微弱時不可用瀉下法,否則會導致心窩痞硬(因陽氣已虛,陰氣內盛,故心下結硬)。

若動氣在右側,不可瀉下。誤用下法會耗損津液,導致咽喉乾燥、鼻乾、頭暈、心悸(動氣在右屬肺,下法傷胃並影響肺,津液枯竭。咽喉鼻乾是因燥邪屬金;頭暈心悸因肺主氣而虛弱)。

動氣在左側時,亦不可瀉下。誤下會使腹部緊繃拘急,食慾全無,動氣加劇。即使有發熱,躺臥時也會蜷縮身體(動氣在左屬肝,下法損傷脾氣,肝氣更盛而影響脾胃功能,故腹部拘緊、拒食、動氣加劇。雖有熱象,但因裏氣不足,臥時蜷縮)。

動氣在上部時,不可瀉下。誤下會導致掌心燥熱煩悶,身體表面發冷卻流熱汗,甚至想用水澆灌(動氣在上屬心,下法傷胃並擾動心氣。心主火而發熱,《針經》言心病掌中熱。肝屬陰臟,病時身熱卻蜷臥;心屬陽臟,病時體表冷但熱汗外洩,皆顯示表裏寒熱錯雜)。

動氣在下部時,不可瀉下。誤下會引發腹脹、突發頭暈、吃下食物即瀉出未消化物,並有心窩痞硬(動氣在下屬腎,下法傷脾而激發腎氣。腎寒侵犯脾胃,故腹脹頭暈、完穀不化、心下痞結)。

咽喉閉塞時不可瀉下。誤下會使上部症狀減輕,但下部加重,無法飲水,躺臥蜷曲,身體拘急疼痛,嚴重腹瀉(咽喉閉塞本因胃氣不暢,誤下雖暫緩閉塞,卻重傷胃氣,導致水漿難入、蜷臥身痛、頻繁下利,顯示虛寒之象)。

凡表實證候不可瀉下。誤下會輕微發熱,若脈搏消失、四肢冰冷,熱邪會深陷臍部(表實應發汗解表,瀉下反致邪熱內陷。厥逆嚴重者熱鬱亦深,若陽氣下陷至下焦,則臍周灼熱)。

凡虛弱體質不可瀉下。誤下會極度口渴,若想喝水尚有救,畏水則病危(《玉函經》強調虛證宜補禁瀉。誤下使津液耗竭,口渴劇烈。求水者陽氣未盡可愈;惡水者陽氣已絕,病勢難輓)。

脈象濡弱,關脈虛弱,寸脈濡軟;若寸脈弦緊、尺脈微弱。弦脈主陽氣浮越,微脈主陰寒內生。上實下虛者,需溫補。微弦脈屬虛證,絕不可瀉下(虛者下之更虛。《難經》警示:「虛虛實實」乃醫之過。此處重申陰陽兩虛,非實邪之症)。

微脈伴咳嗽、吐涎,若誤下雖咳嗽止,卻轉為腹瀉不止,胃中如蟲咬,進食即吐,小便不利,兩肋緊繃,呼吸困難,頸背牽引僵硬,手臂麻木,極寒卻汗出如冰,眼神呆滯,言語混亂而暴食,此為「除中」死症(雖想說話,舌已僵直。《內經》言寒證輕則咳,重則瀉利疼痛,誤治致陽氣脫絕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