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七 (6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七 (6)

1. 辨可發汗證漢第十六

大法,春夏宜發汗。(春夏陽氣在外,邪氣亦在外,故可發汗。南陽:春不可大發汗,以陽氣尚弱;冬不可汗者,以陽氣伏藏。當以輕藥解利之,或得少汗而解,或無汗而自解。又云:若病勢甚者,亦不拘此。)凡發汗,欲令手足俱周,時出以漐漐然,一時間許亦佳。不可令如水流漓。

若病不解,當重發汗。汗多必亡陽,陽虛,不得重發汗也。(汗緩緩出,則表裡之邪悉去;汗大出,則邪氣不除,但亡陽也。陽虛為無津液,故不可重發汗。觀子:時出,言緩出也。)凡服湯發汗,中病便止,不必盡劑。(汗多則亡陽。)凡云可發汗,無湯者,丸散亦可;要以汗出為解,然不如湯,隨證良驗。

(《聖濟》云:湯液主治,本乎腠理壅鬱。除邪氣者於湯為宜。《玉函》曰:水能淨萬物,故用湯也。)夫病脈浮大,問病者,言但便硬爾。設利者,為大逆。硬為實,汗出而解。何以故?脈浮當以汗解。(經曰:脈浮大應發汗,醫反下之,為大逆。便硬難,雖為裡實,亦當先解其外,若下利藥,為大逆。

結胸雖急,脈浮大,猶不可下,下之即死,況此便難乎。經曰:本發汗而復下之,此為逆;若先發汗治,不為逆。觀子:脈浮大,病本在表也。病者果累日未圊,便結自苦耳,設不如者,因而利之,病外責內,非大逆乎?硬為實以下,是設為問難,以悉其說也。便硬雖為內實,然亦有汗出而解者,奚故乎?政以脈之浮大,表邪甚盛,非汗不可也。

故下復足其意,曰脈浮當以汗解。)下利後身疼痛,清便自調者,急當救表,宜桂枝湯發汗。(《外臺》云:里和表病,汗之則愈。)

(互考:太陽外證未解,脈浮弱,可發汗。脈浮數者,可發汗。脈浮者病在表,可發汗。脈浮緊,發熱無汗,頭痛體痛,惡風寒,可發汗。不發汗,因致衄,不成流者,可發汗。熱結膀胱,如狂外未解,可發汗。不大便六七日,頭痛有熱,小便清,可發汗。太陽病,十日已去,脈但浮,可發汗。

陽明脈遲,汗多微惡寒,可發汗。陽明脈浮,無汗而喘,可發汗。陽明中風,脈但浮,無餘證,可發汗。太陽陽明合病,喘而胸滿,不可下,可發汗。太陽病,脈浮,可發汗。少陰始得之,反發熱,脈沉,二三日無里證,微發汗。《活人》:有咽乾鼻衄等證,不當發汗。已經發汗,不得重汗。

無忌證,雖經發汗,邪氣未盡,亦當重汗。當汗不汗生黃者,風寒所傷,陽氣下陷入內,與寒水行於經絡之間,不得外澈,與脾土寒熱相合,故生黃也。不當汗而汗畜血者,邪氣隨經內瘀,與血相搏結,有上中下之殊也。又曰:燥火當益津液,而反汗以亡之,其毒擾陽之極則侵陰,故燥血畜於胸中也。

白話文:

[辨可發汗證漢第十六]

依照常規,春夏季節適合發汗。(因春夏時人體陽氣趨向體表,病邪亦在體表,故可發汗。南陽醫派補充:春季不可過度發汗,因陽氣尚未強盛;冬季不應發汗,因陽氣潛藏體內。此時宜用性質輕緩的藥物疏通調解,可能微微出汗即痊癒,或不出汗而自然緩解。但若病情嚴重,則不必拘泥此原則。)凡進行發汗治療時,應讓患者四肢均勻微微出汗,持續約兩小時為佳。切忌汗出如水流般過量。

若病症未緩解,可再次發汗。但過度發汗會耗損陽氣,若患者本身陽氣虛弱,則不可重複發汗。(緩慢出汗能徹底清除表裡病邪;大汗淋灕反而無法驅除病邪,只會喪失陽氣。陽氣虛弱代表體內津液不足,故不可強行發汗。)服用發汗湯藥時,見效即應停藥,無須飲完整劑。(過汗會導致陽氣流失。)若無湯劑可用,丸劑散劑亦可發汗,關鍵在汗出即解,但效果不如湯劑靈活應證。

(《聖濟總錄》指出:湯藥主要透過疏通肌腠來祛邪。《玉函經》認為:水性潔淨萬物,故發汗首選湯劑。)若患者脈象浮大,自述僅有便硬症狀。此時若誤用瀉藥屬重大過失。便硬雖屬實證,但發汗亦可解除。原因在於脈浮應當發汗解表。(醫理雲:脈浮大應發汗,誤用下法即犯治療大忌。即使便祕屬裡實證,仍應先解表邪,貿然瀉下即為誤治。例如結胸證雖急,若脈浮大也不可攻下,否則危及生命,何況單純便硬?醫典強調:本應發汗反用下法屬逆治;先發汗則符合治療順序。)

腹瀉後若身體疼痛但二便正常,應急解表邪,宜用桂枝湯發汗。(《外臺秘要》記載:裡氣調和而表證未除,發汗即可痊癒。)

(相關條文:太陽表證未解時,脈浮弱可發汗;脈浮數可發汗;單純脈浮表證可發汗。脈浮緊伴發熱無汗、頭身痛、畏寒者可發汗。未及時發汗導致鼻衄但未成血流者仍可發汗。熱結膀胱發狂而表證未解者可發汗。六七日未解便伴頭痛發熱、小便清者可發汗。太陽病逾十日僅脈浮者可發汗。陽明病脈遲、汗多微惡寒者可發汗。陽明病脈浮無汗氣喘者可發汗。陽明中風純脈浮無他症者可發汗。太陽陽明合病氣喘胸滿者禁下宜汗。少陰病初起反發熱脈沈、二三日無裡證者可微發汗。《活人書》補充:咽乾鼻衄等症禁汗;已發汗者不得重複發汗;若無禁忌證而邪未盡者可再汗;當汗不汗致發黃者,因風寒迫使陽氣內陷,與水濕鬱滯經絡不得透發,與脾土濕熱相蒸而成。不當汗而誤汗致瘀血者,因邪氣隨經內陷與血結聚,有上中下部位之別。另指出:燥火證本應滋液,反誤汗耗津,熱毒極盛則傷陰,致燥熱瘀血積聚胸中。)※此處保持原文醫理邏輯,將「經曰」「觀子」等註解來源融入正文語境,並將「漐漐然」轉化為「微微出汗」等現代表述,避免直接引用古籍句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