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七 (6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七 (6)

1. 辨可發汗證漢第十六

大法,春夏宜發汗。(春夏陽氣在外,邪氣亦在外,故可發汗。南陽:春不可大發汗,以陽氣尚弱;冬不可汗者,以陽氣伏藏。當以輕藥解利之,或得少汗而解,或無汗而自解。又云:若病勢甚者,亦不拘此。)凡發汗,欲令手足俱周,時出以漐漐然,一時間許亦佳。不可令如水流漓。

若病不解,當重發汗。汗多必亡陽,陽虛,不得重發汗也。(汗緩緩出,則表裡之邪悉去;汗大出,則邪氣不除,但亡陽也。陽虛為無津液,故不可重發汗。觀子:時出,言緩出也。)凡服湯發汗,中病便止,不必盡劑。(汗多則亡陽。)凡云可發汗,無湯者,丸散亦可;要以汗出為解,然不如湯,隨證良驗。

(《聖濟》云:湯液主治,本乎腠理壅鬱。除邪氣者於湯為宜。《玉函》曰:水能淨萬物,故用湯也。)夫病脈浮大,問病者,言但便硬爾。設利者,為大逆。硬為實,汗出而解。何以故?脈浮當以汗解。(經曰:脈浮大應發汗,醫反下之,為大逆。便硬難,雖為裡實,亦當先解其外,若下利藥,為大逆。

結胸雖急,脈浮大,猶不可下,下之即死,況此便難乎。經曰:本發汗而復下之,此為逆;若先發汗治,不為逆。觀子:脈浮大,病本在表也。病者果累日未圊,便結自苦耳,設不如者,因而利之,病外責內,非大逆乎?硬為實以下,是設為問難,以悉其說也。便硬雖為內實,然亦有汗出而解者,奚故乎?政以脈之浮大,表邪甚盛,非汗不可也。

故下復足其意,曰脈浮當以汗解。)下利後身疼痛,清便自調者,急當救表,宜桂枝湯發汗。(《外臺》云:里和表病,汗之則愈。)

(互考:太陽外證未解,脈浮弱,可發汗。脈浮數者,可發汗。脈浮者病在表,可發汗。脈浮緊,發熱無汗,頭痛體痛,惡風寒,可發汗。不發汗,因致衄,不成流者,可發汗。熱結膀胱,如狂外未解,可發汗。不大便六七日,頭痛有熱,小便清,可發汗。太陽病,十日已去,脈但浮,可發汗。

陽明脈遲,汗多微惡寒,可發汗。陽明脈浮,無汗而喘,可發汗。陽明中風,脈但浮,無餘證,可發汗。太陽陽明合病,喘而胸滿,不可下,可發汗。太陽病,脈浮,可發汗。少陰始得之,反發熱,脈沉,二三日無里證,微發汗。《活人》:有咽乾鼻衄等證,不當發汗。已經發汗,不得重汗。

無忌證,雖經發汗,邪氣未盡,亦當重汗。當汗不汗生黃者,風寒所傷,陽氣下陷入內,與寒水行於經絡之間,不得外澈,與脾土寒熱相合,故生黃也。不當汗而汗畜血者,邪氣隨經內瘀,與血相搏結,有上中下之殊也。又曰:燥火當益津液,而反汗以亡之,其毒擾陽之極則侵陰,故燥血畜於胸中也。

白話文:

大致的原則是,春夏兩季適合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疾病。(因為春夏陽氣旺盛在外,邪氣也容易在外,所以可以發汗。但南陽醫家認為,春天不宜過度發汗,因為陽氣還很虛弱;冬天則不適合發汗,因為陽氣潛藏在內。這時應該用輕微的藥物來疏通、調和,或許會出少量的汗而痊癒,或者不出汗也會自然痊癒。又說,如果病情很嚴重,就不必拘泥於這些限制。)

一般發汗的時候,要讓手腳都能夠感覺到微微的溫熱,汗液像細微的水珠慢慢滲出,大約持續一小段時間就很好。千萬不要讓汗像水一樣大量流失。

如果發汗後病沒有好轉,應該再次發汗。但如果汗出太多,一定會造成陽氣耗損。陽氣虛弱時,就不可以再次發汗了。(緩慢地出汗,可以把體表和體內的邪氣都排除;如果大量出汗,雖然汗出來了,但邪氣沒有完全去除,反而會耗損陽氣。陽氣虛弱會導致身體缺乏津液,所以不可以再次發汗。這裡的「時出」指的是緩慢地出汗。)

凡是用湯藥發汗,病情好轉就應該停止服藥,不必把藥劑全部喝完。(汗出太多會耗損陽氣。)凡是說可以發汗,沒有湯藥時,也可以用藥丸或散劑,只要能發汗就可達到療效,但效果不如湯藥來得好,湯藥能根據不同病情進行調整,效果較佳。

(《聖濟總錄》說:湯藥的主要作用在於疏通腠理的阻塞。清除邪氣用湯藥最為適宜。《玉函經》說:水可以淨化萬物,所以用湯藥。)

如果病人脈象浮大,詢問病情,只說大便乾硬。如果出現腹瀉,就屬於病情惡化。大便乾硬是實證,發汗後就能痊癒。為什麼呢?因為脈象浮表示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。(《傷寒論》說:脈象浮大應該發汗,如果醫生反而用攻下的方法,就是病情惡化。大便乾硬雖然是體內有實證,也應該先從體表來治療,如果用瀉下的藥,就是病情惡化。

結胸雖然緊急,但如果脈象浮大,仍然不可以攻下,攻下就會死亡,何況只是大便乾硬呢。《傷寒論》說:本來應該發汗卻用攻下,這是錯的;如果先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,就不會出錯。這裡說脈象浮大,表示病在體表。病人如果連續好幾天沒有排便,大便乾結難解是很痛苦的,如果沒有這種情況,反而用瀉下的藥物,就是把表證的責任推給了內在,當然是病情惡化。前面說大便乾硬是實證,以下是假設提問,以便說明清楚。大便乾硬雖然是體內有實證,但也有發汗而痊癒的情況,為什麼呢?是因為脈象浮大,表示體表的邪氣很盛,非用發汗不可。

所以再次強調,脈象浮大就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。)

腹瀉後出現身體疼痛,大便正常者,應該趕快治療表證,適合用桂枝湯來發汗。(《外臺秘要》說:如果體內調和,但體表有病,發汗就可以痊癒。)

(補充說明:太陽病表證未解,脈象浮弱,可以發汗。脈象浮數,可以發汗。脈象浮表示病在體表,可以發汗。脈象浮緊,發熱無汗,頭痛身體痛,怕風怕冷,可以發汗。如果沒有發汗,導致流鼻血,而且血流不止,可以發汗。熱結膀胱,出現像發狂的症狀,但表證還沒有解除,可以發汗。如果六七天沒有大便,頭痛發熱,小便清澈,可以發汗。太陽病過了十天,脈象仍然是浮,可以發汗。

陽明病脈象遲緩,汗多稍微怕冷,可以發汗。陽明病脈象浮,沒有汗而且喘,可以發汗。陽明病中風,脈象只是浮,沒有其他症狀,可以發汗。太陽和陽明合併的疾病,喘而且胸悶,不可以攻下,可以發汗。太陽病,脈象浮,可以發汗。少陰病剛開始,反而發熱,脈象沉,兩三天沒有體內病變,可以稍微發汗。《活人書》說:如果有咽喉乾燥、流鼻血等症狀,就不應該發汗。已經發過汗的,不可以再次發汗。

如果沒有禁忌症,即使已經發過汗,但邪氣還沒有完全消除,也應該再次發汗。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而出現黃疸的人,是因為風寒侵襲,陽氣下陷到體內,與寒水一起運行在經絡之間,無法從體表散發,與脾土的寒熱相合,所以會出現黃疸。不應該發汗卻發汗而導致瘀血的人,是因為邪氣隨著經絡內瘀,與血液相互搏擊,會在上、中、下等不同的部位出現問題。又說:燥熱應該補充津液,反而用發汗的方式耗損津液,燥熱的毒性擾亂陽氣到極點,就會侵犯陰氣,所以燥熱的血會瘀積在胸中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