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七 (4)
《傷寒直指》卷七 (4)
1.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治第十五
發汗亡津液,則熱氣愈甚,胃中乾燥,故大便難,腹中乾,胃中燥,故煩。根本雖有表裡之異,逆治之後,熱傳則一,是以病形相像也。)脈微而弱,弱反在關,濡反在巔,弦反在上,微反在下。弦為陽運,數為陰寒。上實下虛,意欲得溫。微弦為虛,不可發汗,發汗則寒慄,不能自還。
(弦在上,則風傷氣,風勝者,陽為之運動;微在下,為寒傷血,血傷者,里為之陰寒。氣怫鬱為上實,里有陰寒為下虛,表熱裡寒,意欲得溫,若反發汗,亡陽陰獨,故寒慄不能自還。)咳者則劇,數吐涎沫,咽中必干,小便不利,心中飢煩,晬時而發,其形似瘧,有寒無熱,虛而寒慄,咳而發汗,蜷而苦滿,腹中復堅。
(肺寒氣逆,咳者則劇;吐涎沫,亡津液,咽中干,小便不利;膈中陽氣虛,心中飢而煩也。一日一夜,氣大會於肺,邪上相擊,晬時而發,形如寒瘧,但寒無熱,虛而寒慄。發汗攻陽,則陽氣愈虛,陰氣愈甚,故蜷而苦滿,腹中復堅者也。)
厥脈,緊,不可發汗,發汗則聲亂,咽嘶舌痿,聲不得前。(厥而脈緊,少陽傷寒也,法當溫里,而反發汗,則損少陰之氣。少陰之脈入肺中,循喉嚨,挾舌本。腎為之本,肺為之標,本虛則標弱,故聲亂而咽嘶舌痿,聲不得前。)諸逆發汗,病微者難瘥;劇者言亂、目眩者死,命將難全。
(不可發汗而強發之,輕者因發汗而重而難瘥;重者脫去其陰陽之氣,言亂目眩而死。經曰:脫陽者,見鬼,是此言亂也;脫陰者,目盲,是此目眩也。眩非玄而見玄,是近於盲也。)咳而小便利,若失小便者,不可發汗,汗出則四肢厥逆冷。(肺虛冷,上虛不能治下者,咳而小便利,或失小便。
上虛發汗,則陽氣外亡。四肢者,諸陽之本,陽虛不能與陰相接,故四肢厥逆冷。)傷寒頭痛,翕翕發熱,形象中風,常微汗出自嘔者,下之益煩,心中懊憹如飢;發汗則致痙,身強,難以屈伸;熏之則發黃,不得小便,灸則發咳唾。(傷寒當無汗惡寒,今頭痛發熱,微汗出,自嘔,則邪傳為熱,欲行於里。
若反下之,邪熱乘虛流於胃中為虛煩,為,心中懊憹如飢;若發汗,則虛其表,熱歸經絡,熱甚生風,故身強直而成痙;若熏之,則火熱相合,消爍津液,故小便不利而發黃;肺惡火,灸則火氣傷肺,必發咳嗽而唾膿。)
(互考:大陽病八九日,如瘧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脈微而惡風,陰陽俱虛也,不可發汗吐下。太陽病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脈微弱,無陽也,不可發汗。太陽發汗太多,因致痙。汗家重發汗,必恍惚心亂,小便已,陰疼。陽明傷寒,脈沉喘滿,不可發汗。傷寒脈弦細,頭痛發熱者,為少陽,不可發汗。
白話文:
如果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會使體內的津液喪失,導致熱氣更加旺盛,胃腸會變得乾燥,所以會出現大便困難、腹部乾燥、胃部燥熱,因而感到煩躁。雖然疾病的根源有表裡之分,但如果治療方向錯誤,使熱邪深入體內,最終會導致表裡症狀相似。脈象如果微弱無力,但弱脈反而出現在關脈部位,濡脈反而出現在寸脈部位,弦脈反而出現在上部,微脈反而出現在下部,這些都是不正常的。弦脈代表陽氣運行,數脈代表陰寒內盛。上部脈象實,下部脈象虛,這時身體會傾向於需要溫補。如果脈象微弱而帶有弦象,代表體內虛弱,絕對不能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如果發汗,反而會導致寒戰,而且難以恢復。
如果弦脈出現在上部,代表是風邪損傷了氣分,風邪旺盛時,陽氣會運行;如果微脈出現在下部,代表是寒邪損傷了血分,血分受損時,裡部會出現陰寒。氣機鬱滯導致上部實證,而體內有陰寒導致下部虛證,這表示表熱裡寒,身體會傾向於需要溫補。如果反而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會導致陽氣耗散,陰氣獨盛,因此會出現寒戰,且難以恢復。如果病人出現咳嗽,症狀會加重,不斷吐出清稀的痰液,咽喉會變得乾燥,小便不暢,心中感到飢餓而煩躁,通常會在一天中的固定時間發作,症狀就像瘧疾一樣,只有寒冷而沒有發熱,身體虛弱而寒戰。如果咳嗽時發汗,身體會蜷縮,感到腹部脹滿,腹部也會變得更加堅硬。
這是因為肺部受寒導致氣機上逆,所以咳嗽會加劇;吐出清稀的痰液,是因為津液喪失,咽喉乾燥,小便不暢;橫膈膜的陽氣虛弱,所以心中感到飢餓而煩躁。一天一夜後,氣會大量聚集在肺部,邪氣與正氣相互搏擊,因此會在固定時間發作,症狀就像寒性瘧疾,只有寒冷而沒有發熱,身體虛弱而寒戰。如果用發汗的方式來攻伐陽氣,會使陽氣更加虛弱,陰氣更加旺盛,所以身體會蜷縮、感到腹部脹滿,腹部也會變得更加堅硬。
如果脈象呈現厥脈,而且脈搏緊實,就絕對不能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如果發汗,會導致聲音嘶啞,咽喉腫痛,舌頭萎軟,發不出聲音。這是因為厥脈緊實,代表是少陽經受到寒邪侵襲,應該用溫補的方式治療裡部,如果反而發汗,會損傷少陰之氣。少陰經脈會進入肺部,沿著喉嚨,夾著舌根。腎是少陰之本,肺是少陰之標,如果腎虛,則肺也會虛弱,所以會出現聲音嘶啞,咽喉腫痛,舌頭萎軟,發不出聲音。如果各種錯亂的病症卻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病情輕微的也會變得難以治癒;病情嚴重的會出現胡言亂語、眼花繚亂,甚至會死亡,生命將難以保全。
不應該用發汗的方式卻強行發汗,輕微的病症會因為發汗而加重,變得難以治癒;嚴重的會導致陰陽之氣耗散,出現胡言亂語、眼花繚亂而死亡。經典說過:陽氣脫散的人,會看到鬼,這是指胡言亂語;陰氣脫散的人,會眼睛失明,這是指眼花繚亂。這裡說的眼花繚亂並非指玄妙的玄,而是接近於失明的狀態。如果咳嗽而且小便順暢,或者出現小便失禁的情況,就絕對不能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如果發汗,會導致四肢冰冷麻木。
這是因為肺部虛寒,上部虛弱而不能治理下部,所以會出現咳嗽而且小便順暢,或者出現小便失禁。上部虛弱而發汗,會導致陽氣外洩。四肢是陽氣的根本,陽氣虛弱,就無法與陰氣相接,所以四肢會冰冷麻木。如果傷寒引起頭痛、身體發熱,像是有中風的症狀,經常會有輕微的汗出和嘔吐,如果用下法來治療,會導致更加煩躁,心中感到懊惱而飢餓;如果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,會導致身體抽搐、僵硬,難以彎曲伸展;如果用熏蒸的方式來治療,會導致皮膚發黃,小便不暢;如果用艾灸的方式來治療,會引發咳嗽和吐痰。
傷寒本來應該是沒有汗、怕冷的,如果出現頭痛、發熱、輕微汗出、嘔吐,代表邪氣已經化熱,想要進入體內。如果反而用下法來治療,會導致邪熱趁虛進入胃部,形成虛煩,心中感到懊惱而飢餓;如果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,會導致體表更加虛弱,熱邪深入經絡,熱邪過盛會生風,所以會導致身體僵硬、抽搐;如果用熏蒸的方式來治療,會導致火熱相合,消耗津液,所以會出現小便不暢而皮膚發黃;肺部討厭火,艾灸會導致火氣損傷肺部,一定會引起咳嗽和吐膿痰。
(互相參照:太陽病八九天後,如果出現像瘧疾一樣的症狀,發熱怕冷,發熱多而怕冷少,脈象微弱而且怕風,代表陰陽俱虛,不能用發汗、催吐或通下的方式治療。太陽病,發熱怕冷,發熱多而怕冷少,脈象微弱,代表陽氣虛弱,不能用發汗的方式治療。太陽病如果發汗過多,會導致抽搐。經常出汗的人如果再次發汗,一定會出現精神恍惚、心神煩亂,小便後會陰部疼痛。陽明傷寒,脈象沉實,呼吸急促、胸悶腹脹,不能用發汗的方式治療。傷寒脈象細而弦,頭痛發熱,這是少陽病,不能用發汗的方式治療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