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七 (3)
《傷寒直指》卷七 (3)
1.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治第十五
(叔和)夫以為疾病至急,倉卒尋按,要者難得,故重集諸可與不可方治,比之三陰三陽篇中,此易見也。又時有不止是三陰三陽,出在諸可與不可中也。(諸不可汗、不可下病證,前三陰三陽篇中,經注已具者,更不復出;其餘無者,於此以後經注備見。)
脈澀而弱,弱反在關,濡反在巔,微反在上,澀反在下。微則陽氣不足,澀則無血。陽氣反微,中鳳汗出而反躁煩。澀則無血,厥而且寒。陽微發汗,躁不得眠。(寸關為陽,脈當浮盛,弱反在關,則裡氣不及;澀反在巔,則表氣不逮。衛行脈外,浮為在上以候衛,微反在上,是陽氣不足;榮行脈中,沉為在下以候營;澀反在下,是無血。陽微不能固外相順接,故厥而且寒;陽微無津液,故不能作汗。
若發汗,必亡陽而躁。經曰:汗多亡陽,遂虛。惡寒煩躁不得眠也。)動氣在右,不可發汗,發汗則衄而渴,心苦煩,飲即吐水。(動氣者,築築然氣動也。在右者,在臍之右也。《難經》曰:肺內證,臍右有動氣,按之牢,若痛者,肺氣不治,正氣內虛,氣動於臍之右也。發汗則動肺氣,肺主氣,開竅於鼻,氣虛則不能衛血,血溢妄行,隨氣出於鼻為衄。
亡津液,胃燥則煩渴,而心苦煩,肺惡寒,飲冷則傷於肺,故飲即吐水。《活人》:先服五苓散三服,次服竹葉湯。)動氣在左,不可發汗,發汗則頭眩,汗出不止,筋惕肉瞤。(《難經》曰:肝內證,臍左有動氣按之牢,若痛,肝氣不治,正氣內虛,氣動於臍左也。肝為陰之主,發汗,汗出不止,則亡陽外虛,故頭眩,筋惕肉瞤。
《針經》曰:上虛則眩。《活人》:先服防風、白朮、牡蠣,汗止,次服建中湯。)動氣在上,不可發汗,發汗則氣上衝,正在心端。(《難經》曰:心內證,臍上有動氣,按之牢,若痛,心氣不治,正氣內虛,動蒸在臍之上也。心為陽,發汗亡陽,則愈損心氣,腎乘心虛,欲上凌心,故氣上衝,正在心端。
《活人》:宜服李根湯。)動氣在下,不可發汗,發汗則無汗,心中大煩,骨節苦疼,目暈惡寒食則反吐,谷不得前。(《難經》曰:腎內證,臍下有動氣,按之牢,若痛者,氣不治,正氣內虛,動氣發於臍之下也。腎者,主水;無汗者,水不足也。心中大煩者,腎虛不能制心火也。
骨節苦疼者,腎主骨也。目暈,腎病,目𥉂𥉂如無所見也。惡寒者,腎主寒也,食則反吐,谷不得前者,腎水乾也。王冰曰:病嘔吐,食久反出,是無水也。《活人》:先服大橘皮湯,吐止後,服小建中湯。)
咽中閉塞,不可發汗,發汗則吐血,氣欲絕,手足厥冷,欲得蠟臥,不能自溫。(咽者,胃之系。胃經不和,則咽內不利。發汗攻陽,血隨發散而上,必吐血也。胃經不和,而反攻表,則陽虛於外,故氣欲絕,手足冷,欲蜷臥而不能自溫。)諸脈得數動微弱者,不可發汗,發汗則大便硬,腹中乾,胃燥而煩,其形相像,根本異源。(動數之脈,為熱在表;微弱之脈,為熱在裡。
白話文:
辨別不可發汗的疾病脈象與證候及其治療
(叔和認為)疾病來得急迫,匆忙之間難以找到重點,所以重新整理了各種可以和不可以使用的治療方法,比三陰三陽篇更容易理解。而且有時候疾病不只侷限於三陰三陽,也會出現在這些可與不可治療的情況中。(前面三陰三陽篇中已經詳細說明的,不可發汗、不可下瀉的病證,這裡就不再重複;其餘沒有說明的,會在後面補充說明。)
脈象如果呈現澀而弱,弱的脈象反而出現在關脈,濡的脈象反而出現在寸脈,微的脈象反而出現在上部,澀的脈象反而出現在下部。微脈表示陽氣不足,澀脈表示血液不足。陽氣如果反而呈現微弱,就會因為中風導致發汗,但之後反而會煩躁不安。如果血液不足,就會導致厥冷和寒冷。陽氣微弱的情況下發汗,會導致煩躁而無法入眠。(寸脈和關脈代表陽氣,脈象應該浮盛,如果脈象弱反而出現在關脈,代表體內陽氣不足;如果脈象澀反而出現在寸脈,代表體表陽氣不足。衛氣運行在脈外,浮脈出現在上部表示衛氣正常,如果脈象微反而出現在上部,表示陽氣不足;榮氣運行在脈中,沉脈出現在下部表示榮氣正常,如果脈象澀反而出現在下部,表示血液不足。陽氣微弱,無法固護體表,因此會導致厥冷和寒冷;陽氣微弱,津液不足,所以無法產生汗液。
如果發汗,一定會導致陽氣喪失而產生煩躁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汗出過多會導致陽氣喪失,接著身體會變得虛弱,怕冷、煩躁而無法入眠。)臍右邊有氣在跳動,不可以發汗,發汗會導致流鼻血、口渴、心煩,喝水就吐出來。(所謂動氣,指的是氣在體內跳動的感覺。在右邊,指的是在肚臍的右邊。《難經》說:這是肺臟有病的徵兆,肚臍右邊有氣在跳動,按下去感覺堅硬,如果會痛,表示肺氣功能失調,正氣內虛,氣在肚臍右邊跳動。發汗會導致肺氣耗損,肺主導氣,開竅於鼻子,肺氣虛弱無法保護血液,血液會隨氣從鼻子流出,導致流鼻血。
津液喪失,胃腸乾燥就會導致煩躁口渴,而且心煩,肺部會因為寒冷不適,喝冷水會損傷肺部,所以喝水就會吐出來。《活人書》記載:先服用五苓散三次,再服用竹葉湯。)臍左邊有氣在跳動,不可以發汗,發汗會導致頭暈、汗流不止、筋脈跳動、肌肉抽搐。(《難經》說:這是肝臟有病的徵兆,肚臍左邊有氣在跳動,按下去感覺堅硬,如果會痛,表示肝氣功能失調,正氣內虛,氣在肚臍左邊跳動。肝為陰氣的主導,發汗,汗流不止,會導致陽氣喪失、體表虛弱,所以會頭暈、筋脈跳動、肌肉抽搐。
《針經》說:上方虛弱就會頭暈。《活人書》記載:先服用防風、白朮、牡蠣,等汗止住,再服用建中湯。)肚臍上面有氣在跳動,不可以發汗,發汗會導致氣往上衝,感覺在心臟的位置。(《難經》說:這是心臟有病的徵兆,肚臍上面有氣在跳動,按下去感覺堅硬,如果會痛,表示心氣功能失調,正氣內虛,氣在肚臍上面跳動。心屬陽,發汗會導致陽氣喪失,更加損傷心氣,腎臟會趁著心氣虛弱而侵犯心臟,所以氣會往上衝,感覺在心臟的位置。
《活人書》記載:應該服用李根湯。)肚臍下面有氣在跳動,不可以發汗,發汗會導致無汗、心中極度煩躁、骨節疼痛、眼睛昏花、怕冷、吃東西就吐出來、消化不良。(《難經》說:這是腎臟有病的徵兆,肚臍下面有氣在跳動,按下去感覺堅硬,如果會痛,表示腎氣功能失調,正氣內虛,氣在肚臍下面跳動。腎臟主導水分;無汗表示體內水分不足。心中極度煩躁,表示腎虛無法控制心火。
骨節疼痛,表示腎臟主導骨骼的功能失常。眼睛昏花,表示腎臟有病,眼睛模糊不清。怕冷,表示腎臟主導寒冷的功能失常。吃東西就吐出來,消化不良,表示腎臟的水分不足。王冰說:生病嘔吐,吃下去的東西很久才吐出來,表示體內水分不足。《活人書》記載:先服用大橘皮湯,等吐止住後,再服用小建中湯。)
喉嚨堵塞,不可以發汗,發汗會導致吐血、呼吸困難、手腳冰冷、想蜷縮著身體,無法自我取暖。(喉嚨是胃的延伸。胃經不調,就會導致喉嚨不適。發汗會耗損陽氣,血液會隨著發散而往上,一定會導致吐血。胃經不調,反而去攻擊體表,會導致體表陽氣虛弱,所以會呼吸困難、手腳冰冷、想蜷縮著身體而無法自我取暖。)各種脈象如果呈現數脈、動脈、微脈、弱脈,都不可以發汗,發汗會導致大便乾燥、腹中乾燥、胃腸乾燥而煩躁,這些情況看起來相似,但根本原因不同。(動數的脈象,表示熱邪在體表;微弱的脈象,表示熱邪在體內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