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七 (2)
《傷寒直指》卷七 (2)
1. 辨霍亂病脈證治第十三
(吐利止,里和也;身痛不休,表未解也。與桂枝湯小和之者。《外臺》云:里和表病,汗之則愈,是已。)吐利汗出,發熱惡寒,四肢拘急,手足逆冷者,四逆湯主之。(上吐下利,裡虛汗出,發熱惡寒,表未解也;四肢拘急,手足逆冷,陽虛陰勝也,與四逆湯助陽退陰。)既吐且利,小便複利,而大汗出,下利清穀,內寒外熱,脈微欲絕者,四逆湯主之。
(吐利亡津液,則小便當少,小便複利而大汗出,津液不禁,陽氣大虛也。脈微為亡陽,若無外熱,但內寒,下利清穀,為純陰。此以外為陽未絕,猶可與四逆湯救之。)吐已下斷,汗出而厥,四肢拘急不解,脈微欲絕者,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。(吐已下斷,津液內竭,則不當汗出,汗出者,不當厥。
今汗出而厥,四肢拘急不解,脈微欲絕者,陰氣欲勝也。若能與湯藥,恐陰為拒格,或嘔或躁,不得復入也。與通脈四逆加膽汁,膽苦入心而通脈,膽寒補肝而和陰,引置湯藥不被拒格。《內經》曰:微者逆之,甚者從之。此之謂也。)吐利發汗,脈平,小煩者,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。
(《內經》曰:食入於陰,長氣於陽。新虛不勝穀氣,是以小煩。)
白話文:
(嘔吐腹瀉停止,表示腸胃功能恢復正常;身體疼痛持續,表示體表病邪未解除。可以用桂枝湯稍微調和一下。《外臺秘要》說:腸胃和體表都有病,發汗就能痊癒,說的就是這種情況。)嘔吐腹瀉,又發汗,發燒怕冷,四肢抽筋僵硬,手腳冰冷,這是用四逆湯來治療。(上吐下瀉,是體內虛弱又發汗,發燒怕冷,體表病邪未解除;四肢抽筋僵硬,手腳冰冷,是陽氣虛弱陰氣過盛,用四逆湯來幫助陽氣,驅散陰氣。)既有嘔吐又有腹瀉,小便也多,而且大量出汗,拉出來的是沒有消化完全的食物,體內寒冷體表發熱,脈搏微弱幾乎摸不到,這要用四逆湯來治療。
(嘔吐腹瀉會導致體液喪失,小便應該減少,現在小便反而多,而且大量出汗,津液無法固守,陽氣非常虛弱。脈搏微弱是陽氣將要耗盡的表現,如果沒有體表發熱,只是體內寒冷,拉出未消化完全的食物,那就是純陰的表現。這種情況是因為體表陽氣還沒有完全消失,還可以通過服用四逆湯來救治。)嘔吐和腹瀉都停止了,卻開始出汗並且昏厥,四肢抽筋僵硬無法緩解,脈搏微弱幾乎摸不到,這要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來治療。(嘔吐和腹瀉停止,體內津液耗竭,不應該出汗,出汗了就不應該昏厥。
現在出汗並且昏厥,四肢抽筋僵硬無法緩解,脈搏微弱幾乎摸不到,是陰氣想要過盛的表現。如果給予湯藥,恐怕陰氣會阻擋藥效,導致嘔吐或煩躁,藥物無法順利進入體內。所以用通脈四逆加膽汁,膽汁味苦入心,能暢通血脈,膽汁性寒能滋補肝臟,調和陰氣,引導湯藥不被身體拒絕。《內經》說:微弱的要逆向治療,嚴重的要順從病勢治療。說的就是這種情況。)嘔吐腹瀉之後又發汗,脈搏平和,稍有煩躁,是因為剛剛虛弱的身體承受不了食物的消化能量所致。
(《內經》說:食物進入體內,會在陰的部分生成精氣,在陽的部分增長氣。剛剛虛弱的身體承受不了食物的消化能量,所以才會感到稍有煩躁。)
2. 辨陰陽易瘥後勞復病脈證治第十四
傷寒,陰陽易之為病,其人身體重,少氣,少腹裡急,或引陰中拘攣,熱上衝胸,頭重不欲舉,眼中生花,膝脛拘急者,燒褌散主之。(大病新差,氣血未復,餘熱未盡,強合陰陽得病者,名曰易。男子新病差,未平復,而婦人與之交,得病,名曰陽易;婦人新病差,未平復,男子與之交,得病,名曰陰易。以陰陽相感動,其餘毒相染著,如換易也。
其人病身體重少氣者,損動真氣也。少腹裡急,引陰中拘攣,膝脛拘急,陰氣極也。熱上衝胸,頭重不欲舉,眼中生花者,感動之毒,所易之氣,熏蒸於上也。與燒揮散以通陰氣。)
大病差後勞復者,枳實梔子湯主之。若有宿食者,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。(病有勞復,有食復。傷寒新差,血氣未平,餘熱未盡,早作勞動病者,名曰勞復。病熱少愈而強食之,熱有所藏,因其穀氣留傳,兩陽相合而病者,名曰食復。勞復,則熱氣浮越,與枳實梔子豉湯以解之。
食復,則胃有宿積,加大黃以下之。健曰:病差而復,必因本原未旺,稍勞即復,須調養氣血為主。何以因消克表托之枳實梔子湯耶?若食復,如無陳垢在內,必因脾不健運,偶食即停,或腹滿發熱,亦當助脾運化為事,未便通用大黃損其津氣。二者俱要審察脈舌,而制其宜,庶不犯虛虛之誡。
)傷寒差已後,更發熱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脈浮者,以汗解之;脈實者,以下解之。(差後餘熱未盡,更發熱者,與小柴胡湯以和解之。脈浮者,熱在表也,故以汗解之。沉者,熱在裡也,故以下解之。)大病差後,從腰以下有水氣者,牡蠣澤瀉散主之。(大病差後,脾胃氣虛,不能制約腎水,水溢下焦,腰以下為腫也。
《要略》曰:腰以下腫,當利小便,與牡蠣澤瀉散利小便而散水。)大病差後喜唾,久不了了者,胃上有寒,當以丸藥溫之,宜理中丸。(汗後陽氣不足,胃中虛寒,不內津液,故喜唾不了了,與理中丸以溫其胃。)傷寒解後,虛羸少氣,氣逆欲吐者,竹葉石膏湯主之。(傷寒解後,津液不足而虛羸,餘熱未盡,熱則傷氣,故少氣,氣逆欲吐,與竹葉石膏湯調胃散熱。)
病人脈已解,而日暮微煩,以病新差,人強與谷,脾胃氣尚弱,不能消穀,故令微煩,損谷則愈。(陽明旺於申酉戌,宿食在胃,故曰暮微煩,當下之,以損宿食。健曰:此亦未可驟下,只宜助脾運化為妥。)
白話文:
主題: [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治第十四]
傷寒陰陽易的症狀與治療
傷寒中陰陽易的症狀表現為:患者身體沈重,呼吸短促,下腹部緊縮不適,可能牽扯到生殖器的抽搐感,熱氣上衝至胸部,頭部沈重難以抬起,眼前似有花影晃動,膝蓋和小腿肌肉緊繃。此時宜用“燒褌散”治療。
(大病初愈時,氣血尚未恢復,余熱未清,若強行行房而發病,稱為“易”。若男性病後未痊癒,與健康女性行房後女性發病,稱為“陽易”;女性病後未痊癒,與健康男性行房後男性發病,稱為“陰易”。因陰陽相互感染,殘留的毒氣互相傳遞,猶如交換傳染。)
患者身體沈重、呼吸短促,是因真氣受損;下腹緊縮、生殖器抽動、膝蓋和小腿緊繃,則是陰氣盛極的表現;熱氣上衝胸部、頭重難抬、眼花,為體內的毒素受感染後向上蒸騰所致。此時宜用“燒褌散”以疏通陰氣。
大病後因勞累復發的治療
大病後因過度勞累而復發者,可用“枳實梔子湯”治療。若兼有宿食停滯,可加五六枚如圍棋子大小的“大黃”。
(復發有“勞復”和“食復”兩種。傷寒初愈時,血氣未平,余熱未盡,過早勞動而發病,稱為“勞復”;病熱稍退時勉強進食,熱氣因食物滯留而復發,稱為“食復”。勞復是因熱氣浮越,宜用“枳實梔子湯”以清熱解郁;食復則因胃中有宿食停滯,可加大黃以導瀉。)
(健按:病後復發,多因根基未固,稍勞即發,應以調養氣血為主,不宜貿然使用消導藥如枳實梔子湯。若有食復,若非體內原有積滯,可能因脾虛不運,稍食即停,症見腹滿發熱時,應以健脾助運為先,不可輕易用大黃損耗津氣。二者皆需審察脈象與舌象,依具體情況用藥,以免誤治。)
傷寒痊癒後再度發熱的治療
傷寒痊癒後再度發熱者,可用“小柴胡湯”治療。若脈浮,宜發汗解熱;若脈實,宜瀉下清熱。
(病後余熱未清再度發熱,可用小柴胡湯和解;脈浮表示熱在表,宜發汗;脈沈表示熱在里,宜瀉下。)
大病後腰以下水腫的治療
大病痊癒後,腰以下出現水腫者,宜用“牡蠣澤瀉散”治療。
(大病後脾胃氣虛,無法制衡腎水,導致水濕下溢,腰部以下水腫。《要略》指出:腰以下水腫應利小便,用牡蠣澤瀉散利尿消腫。)
大病後多涎沫的治療
大病後常吐涎沫,久久不愈者,是因胃中有寒,宜用丸藥溫補,可用“理中丸”。
(發汗後陽氣不足,胃中虛寒,津液不攝,故多涎沫不愈,宜用理中丸溫胃。)
傷寒痊癒後虛弱氣逆的治療
傷寒痊癒後身體虛弱消瘦、氣短、氣逆欲吐者,可用“竹葉石膏湯”治療。
(傷寒痊癒後津液不足而虛弱,余熱未清,熱氣耗氣而氣短,氣逆欲吐,用竹葉石膏湯調和胃氣、清熱養陰。)
病後微煩與脾胃調理
若患者脈象已恢復正常,但傍晚時略感心煩,是因病初愈時勉強進食,脾胃仍弱無法消化,只需減少食量即可痊癒。
(陽明經旺於傍晚,宿食未消故傍晚微煩,宜助脾運化。健按:此時不宜貿然瀉下,應以健脾助運為妥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