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七 (2)
《傷寒直指》卷七 (2)
1. 辨霍亂病脈證治第十三
(吐利止,里和也;身痛不休,表未解也。與桂枝湯小和之者。《外臺》云:里和表病,汗之則愈,是已。)吐利汗出,發熱惡寒,四肢拘急,手足逆冷者,四逆湯主之。(上吐下利,裡虛汗出,發熱惡寒,表未解也;四肢拘急,手足逆冷,陽虛陰勝也,與四逆湯助陽退陰。)既吐且利,小便複利,而大汗出,下利清穀,內寒外熱,脈微欲絕者,四逆湯主之。
(吐利亡津液,則小便當少,小便複利而大汗出,津液不禁,陽氣大虛也。脈微為亡陽,若無外熱,但內寒,下利清穀,為純陰。此以外為陽未絕,猶可與四逆湯救之。)吐已下斷,汗出而厥,四肢拘急不解,脈微欲絕者,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。(吐已下斷,津液內竭,則不當汗出,汗出者,不當厥。
今汗出而厥,四肢拘急不解,脈微欲絕者,陰氣欲勝也。若能與湯藥,恐陰為拒格,或嘔或躁,不得復入也。與通脈四逆加膽汁,膽苦入心而通脈,膽寒補肝而和陰,引置湯藥不被拒格。《內經》曰:微者逆之,甚者從之。此之謂也。)吐利發汗,脈平,小煩者,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。
(《內經》曰:食入於陰,長氣於陽。新虛不勝穀氣,是以小煩。)
白話文:
(嘔吐腹瀉停止,表示腸胃功能恢復正常;身體疼痛持續,表示體表病邪未解除。可以用桂枝湯稍微調和一下。《外臺秘要》說:腸胃和體表都有病,發汗就能痊癒,說的就是這種情況。)嘔吐腹瀉,又發汗,發燒怕冷,四肢抽筋僵硬,手腳冰冷,這是用四逆湯來治療。(上吐下瀉,是體內虛弱又發汗,發燒怕冷,體表病邪未解除;四肢抽筋僵硬,手腳冰冷,是陽氣虛弱陰氣過盛,用四逆湯來幫助陽氣,驅散陰氣。)既有嘔吐又有腹瀉,小便也多,而且大量出汗,拉出來的是沒有消化完全的食物,體內寒冷體表發熱,脈搏微弱幾乎摸不到,這要用四逆湯來治療。
(嘔吐腹瀉會導致體液喪失,小便應該減少,現在小便反而多,而且大量出汗,津液無法固守,陽氣非常虛弱。脈搏微弱是陽氣將要耗盡的表現,如果沒有體表發熱,只是體內寒冷,拉出未消化完全的食物,那就是純陰的表現。這種情況是因為體表陽氣還沒有完全消失,還可以通過服用四逆湯來救治。)嘔吐和腹瀉都停止了,卻開始出汗並且昏厥,四肢抽筋僵硬無法緩解,脈搏微弱幾乎摸不到,這要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來治療。(嘔吐和腹瀉停止,體內津液耗竭,不應該出汗,出汗了就不應該昏厥。
現在出汗並且昏厥,四肢抽筋僵硬無法緩解,脈搏微弱幾乎摸不到,是陰氣想要過盛的表現。如果給予湯藥,恐怕陰氣會阻擋藥效,導致嘔吐或煩躁,藥物無法順利進入體內。所以用通脈四逆加膽汁,膽汁味苦入心,能暢通血脈,膽汁性寒能滋補肝臟,調和陰氣,引導湯藥不被身體拒絕。《內經》說:微弱的要逆向治療,嚴重的要順從病勢治療。說的就是這種情況。)嘔吐腹瀉之後又發汗,脈搏平和,稍有煩躁,是因為剛剛虛弱的身體承受不了食物的消化能量所致。
(《內經》說:食物進入體內,會在陰的部分生成精氣,在陽的部分增長氣。剛剛虛弱的身體承受不了食物的消化能量,所以才會感到稍有煩躁。)
2. 辨陰陽易瘥後勞復病脈證治第十四
傷寒,陰陽易之為病,其人身體重,少氣,少腹裡急,或引陰中拘攣,熱上衝胸,頭重不欲舉,眼中生花,膝脛拘急者,燒褌散主之。(大病新差,氣血未復,餘熱未盡,強合陰陽得病者,名曰易。男子新病差,未平復,而婦人與之交,得病,名曰陽易;婦人新病差,未平復,男子與之交,得病,名曰陰易。以陰陽相感動,其餘毒相染著,如換易也。
其人病身體重少氣者,損動真氣也。少腹裡急,引陰中拘攣,膝脛拘急,陰氣極也。熱上衝胸,頭重不欲舉,眼中生花者,感動之毒,所易之氣,熏蒸於上也。與燒揮散以通陰氣。)
大病差後勞復者,枳實梔子湯主之。若有宿食者,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。(病有勞復,有食復。傷寒新差,血氣未平,餘熱未盡,早作勞動病者,名曰勞復。病熱少愈而強食之,熱有所藏,因其穀氣留傳,兩陽相合而病者,名曰食復。勞復,則熱氣浮越,與枳實梔子豉湯以解之。
食復,則胃有宿積,加大黃以下之。健曰:病差而復,必因本原未旺,稍勞即復,須調養氣血為主。何以因消克表托之枳實梔子湯耶?若食復,如無陳垢在內,必因脾不健運,偶食即停,或腹滿發熱,亦當助脾運化為事,未便通用大黃損其津氣。二者俱要審察脈舌,而制其宜,庶不犯虛虛之誡。
)傷寒差已後,更發熱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脈浮者,以汗解之;脈實者,以下解之。(差後餘熱未盡,更發熱者,與小柴胡湯以和解之。脈浮者,熱在表也,故以汗解之。沉者,熱在裡也,故以下解之。)大病差後,從腰以下有水氣者,牡蠣澤瀉散主之。(大病差後,脾胃氣虛,不能制約腎水,水溢下焦,腰以下為腫也。
《要略》曰:腰以下腫,當利小便,與牡蠣澤瀉散利小便而散水。)大病差後喜唾,久不了了者,胃上有寒,當以丸藥溫之,宜理中丸。(汗後陽氣不足,胃中虛寒,不內津液,故喜唾不了了,與理中丸以溫其胃。)傷寒解後,虛羸少氣,氣逆欲吐者,竹葉石膏湯主之。(傷寒解後,津液不足而虛羸,餘熱未盡,熱則傷氣,故少氣,氣逆欲吐,與竹葉石膏湯調胃散熱。)
病人脈已解,而日暮微煩,以病新差,人強與谷,脾胃氣尚弱,不能消穀,故令微煩,損谷則愈。(陽明旺於申酉戌,宿食在胃,故曰暮微煩,當下之,以損宿食。健曰:此亦未可驟下,只宜助脾運化為妥。)
白話文:
[辨識陰陽易瘥後勞復病脈證治第十四]
傷風感冒,陰陽易導致病症,患者身體沉重無力,氣息微弱,小腹部緊繃,甚至牽連到生殖器區域產生拘攣,熱氣上衝至胸部,頭部沉重難以抬舉,眼中出現幻視,膝蓋和小腿部位拘急,這情況適用燒褲散來治療。(大病初癒,氣血尚未恢復,餘熱未完全消散,此時若強行進行房事會引發疾病,這稱爲“易”。男性病癒不久,身體未完全恢復,若與女性發生性行爲而生病,這稱爲“陽易”;女性病癒不久,身體未完全恢復,若與男性發生性行爲而生病,這稱爲“陰易”。這是由於陰陽二氣相互感應,剩餘的毒素互相感染,如同交換一樣。
患者身體沉重無力、氣息微弱,是真氣受損的表現。小腹部緊繃,牽連到生殖器區域產生拘攣,膝蓋和小腿部位拘急,表明陰氣極度消耗。熱氣上衝至胸部,頭部沉重難以抬舉,眼中出現幻視,是被感染的毒素影響,使得餘氣燻蒸於上部。應使用燒褲散來暢通陰氣。)
大病痊癒後的過度勞累復發,可用枳實梔子湯來治療。如果體內有宿食,則需加入大黃五六枚,大小約如棋子。(病情可能因勞累或飲食不當而復發。傷風感冒初愈,氣血未平,餘熱未完全消散,過早進行勞動,這稱爲“勞復”。病熱稍微好轉後勉強進食,餘熱有所潛藏,由於食物在體內滯留,兩股陽氣結合而發病,這稱爲“食復”。勞復時,熱氣會浮出,此時應服用枳實梔子豉湯來解除。
食復時,胃中有積食,需加入大黃來排泄。健認爲:疾病痊癒後再次復發,必定是因爲原本體質尚未恢復,稍有勞累即復發,應該以調養氣血爲主。爲什麼因爲消化不良而選擇刺激性的枳實梔子湯呢?如果是食復,如果沒有陳舊污垢在內,必定是脾臟功能不佳,偶爾進食就會停滯,或是出現腹脹發熱,應當幫助脾臟運化,不宜普遍使用大黃損害津氣。這兩種情況都需仔細觀察脈象和舌象,制定適宜的治療方法,以免違反虛虛的警告。
)傷風感冒痊癒後,再度發燒,可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脈象浮時,以發汗法解決;脈象實則,以瀉下法解決。(痊癒後餘熱未完全消散,再度發燒,應用小柴胡湯來調和。脈象浮,表示熱在體表,因此以發汗法解決。脈象沉,表示熱在體內,因此以瀉下法解決。)大病痊癒後,腰部以下有水氣,可用牡蠣澤瀉散來治療。(大病痊癒後,脾胃氣虛,無法制約腎水,水溢至下焦,導致腰部以下腫脹。
《要略》說:腰部以下腫脹,應當利尿,用牡蠣澤瀉散利尿並散水。)大病痊癒後,常流口水,長期未能改善,這是因爲胃部有寒,應用丸藥溫補,適合使用理中丸。(出汗後陽氣不足,胃部虛寒,無法吸收津液,因此常流口水,應用理中丸來溫補胃部。)傷風感冒痊癒後,身體虛弱,氣力不足,氣逆想嘔吐,可用竹葉石膏湯來治療。(傷風感冒痊癒後,津液不足而身體虛弱,餘熱未完全消散,熱氣傷及氣力,因此氣力不足,氣逆想嘔吐,應用竹葉石膏湯來調和胃部,散去餘熱。)
患者脈象已恢復正常,但傍晚時分略微煩躁,因爲剛痊癒,他人強迫進食,脾胃氣還很虛弱,無法消化食物,所以令人略微煩躁,減少食物攝入量即可痊癒。(陽明經旺盛於申酉戌時辰,宿食在胃中,因此傍晚時分略微煩躁,應採取下法,減少宿食。健認爲:這種情況不宜立即採用下法,僅宜助脾運化較爲妥當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