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七 (1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七 (1)

1. 《傷寒直指》卷七

2. 辨霍亂病脈證治第十三

問曰:病有霍亂者何?答曰:嘔吐而利,名曰霍亂。(三焦者,水穀之道路。邪在上焦,則吐而不利;邪在下焦則利而不吐;邪在中焦則既吐且利。以飲食不節,寒熱不調,清濁相干,陰陽乖隔,遂成霍亂。輕者,止曰吐利;重者,揮霍撩亂也。健曰:平陳合藿香正氣散治之宜。

)問曰:病發熱,頭痛,身疼,惡寒,吐利者,此屬何病?答曰:此名霍亂。自吐下,又利止,復更發熱也。(發熱頭痛,身惡寒者,本是傷寒,因邪入里,傷於脾胃,上吐下利,令為霍亂。利止里和,復更發熱者,還是傷寒,必汗出而解。《明理》:傷寒吐利者,邪氣所傷;霍亂吐利者,飲食所傷。

其有兼傷寒之邪,內外不和,加之頭痛發熱,而吐利,如此條云云者,是霍亂兼傷寒者也。)傷寒,其脈微澀者,本是霍亂,今是傷寒,卻四五日,至陰經上,轉入陰必利,本嘔下利者,不可治也。欲似大便而反失氣,仍不利者,屬陽明也,便必硬,十三日愈。所以然者,經盡故也。

(微為亡陽,澀為亡血。傷寒脈微澀,則本是霍亂,吐利亡陽亡血,吐利止,傷寒之邪未已,還是傷寒也。卻四五日,邪傳陰經之時,裡虛遇邪,必作自利。本嘔者,邪湛於上;又利者,邪甚於下。先霍亂裡氣大虛,又傷寒之邪,再傳為吐利,是重虛也,故為不治。若欲似大便,而反失氣,裡氣熱也,此屬陽明,便必硬也。

十三日愈者,傷寒六日傳遍三陽三陰,後六日再傳經盡,則陰陽和,大邪已去而愈也。)下利後,當便硬,硬則能食者愈;今反不能食,到後經中,頗能食,復過一經能食,過之一日,當愈。不愈者,不屬陽明也。(下利後,亡津液,當便硬,能食為胃和,必自愈。不能食者,胃氣方和,過一日當愈。

不愈者,暴熱使之能食,非陽明氣和也。)

惡寒脈微,而複利,利止,亡血也,四逆加人參湯主之。(惡寒脈微而利者,陽虛陰勝也,利止則津液內竭,故云亡血。《金匱》曰:水竭則無血,與四逆湯溫經助陽,加人參生津液而益血。仁齋:霍亂要審察冷熱而治,若夏月暑霍亂,脈虛,小便少,不可用附子、乾薑,細辨之。

又曰:中暑霍亂,只宜五苓散加香藿、扁豆、葛根、薑汁炒黃連類治之。觀子:東南之氣,多暑熱,霍亂作於夏秋者眾,故治宜五苓藿香正氣。西北之氣多陰寒,霍亂兼於傷寒者眾,甚者,且清穀,脈微,裡寒外熱,厥作格陽,故治非理中四逆不可。是知地宜不同,寒熱頓異,施治之殊,又不獨傷寒為然也。

)霍亂,頭痛發熱,身疼痛,熱多,欲飲水者,五苓散主之;寒多,不用水者,理中丸主之。(頭痛發熱,則邪自風寒而來。中焦為寒熱相半之分,邪稍高者,居陽分,則為熱。熱多欲飲水者,與五苓散以散之;邪稍下者,居陰分,則為寒,寒多不用水者,與理中丸以溫之。)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,當消息和解其外,宜桂枝湯小和之。

白話文:

辨霍亂病脈證治第十三

有人問:什麼是霍亂這種病?回答說:又吐又拉的病,就叫做霍亂。(人體的三焦,是水穀運行的通道。邪氣在上焦,就會只吐不拉;邪氣在下焦,就會只拉不吐;邪氣在中焦,就會既吐又拉。這是因為飲食不節制,寒熱失調,清濁相互干擾,陰陽不協調,才會形成霍亂。輕微的,只會吐拉;嚴重的,就會手忙腳亂、非常混亂。通常可用藿香正氣散來治療。)

有人問:病人發燒、頭痛、身體疼痛、怕冷,又吐又拉,這是屬於什麼病?回答說:這叫做霍亂。如果自己吐拉之後,拉止了,又開始發燒。(發燒頭痛,身體怕冷,原本是傷寒,因為邪氣深入體內,傷害了脾胃,導致上吐下瀉,變成了霍亂。拉止了,腸胃功能恢復,又開始發燒,這還是傷寒,需要發汗才能痊癒。《明理》這本書說:傷寒引起的吐拉,是邪氣侵襲造成的;霍亂引起的吐拉,是飲食不當造成的。

如果同時有傷寒的邪氣,導致體內外不協調,加上頭痛發熱又吐又拉,就像前面說的情況,這就是霍亂同時又夾雜著傷寒。如果傷寒的脈象是細微而阻塞的,原本就是霍亂,現在卻變成傷寒,過了四五天,等到邪氣傳到陰經時,就會變成腹瀉,原本吐拉的,就沒辦法醫治了。如果想大便卻放不出屁,仍然腹瀉的,這屬於陽明病,大便一定會變硬,過了十三天就會好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經脈的運行已經結束了。)

(脈象細微代表陽氣虛弱,阻塞代表血液不足。傷寒的脈象細微而阻塞,原本就是霍亂,吐拉導致陽氣和血液都虛弱了,吐拉停止了,但傷寒的邪氣還沒好,這仍然是傷寒。過了四五天,當邪氣傳到陰經的時候,體內虛弱遇到邪氣,一定會發生腹瀉。原本吐的,表示邪氣停留在上;又拉的,表示邪氣侵犯到下。先是霍亂導致體內氣虛,再加上傷寒的邪氣,再次發生吐拉,這是更加虛弱,所以無法醫治。如果想大便卻放不出屁,是體內有熱氣,這屬於陽明病,大便一定會變硬。

十三天痊癒的原因,是因為傷寒的邪氣經過六天傳遍了三陽三陰,之後六天又傳經結束,就會陰陽協調,大的邪氣已經去除而痊癒了。)腹瀉之後,應該大便會變硬,變硬而且能吃飯的就能痊癒;如果反而不能吃飯,等到之後經脈運行時,稍微能吃飯,再過一個經脈運行時就能吃飯,再過一天就會痊癒。如果沒有痊癒,就不屬於陽明病了。(腹瀉之後,體內津液減少,應該大便會變硬,能吃飯表示腸胃功能恢復正常,一定會自己好。不能吃飯的,表示腸胃功能剛開始恢復,過一天就會好。

如果沒有好,是因為暴熱導致能吃飯,而不是陽明之氣恢復協調。)

怕冷、脈象細微,而且又腹瀉,腹瀉停止了,是體內血液不足,可以用四逆加人參湯來治療。(怕冷、脈象細微又腹瀉,是陽氣虛弱陰氣旺盛,腹瀉停止了,表示津液已經耗竭,所以說血液不足。《金匱》這本書說:津液耗盡就會沒有血,所以要用四逆湯來溫暖經脈、幫助陽氣,加上人參來補充津液、增益血液。仁齋說:治療霍亂要仔細辨別是寒證還是熱證,如果是夏天暑熱引起的霍亂,脈象虛弱、小便量少,就不能用附子、乾薑,要仔細辨別。

又說:中暑引起的霍亂,只適合用五苓散加上香薷、扁豆、葛根、薑汁炒過的黃連等藥材來治療。觀子說:東南方的氣候,大多是暑熱,霍亂多發在夏秋季節,所以治療適合用五苓散、藿香正氣散。西北方的氣候,大多是陰寒,霍亂同時夾雜著傷寒的情況很多,嚴重的,甚至會腹瀉出未消化的食物,脈象細微,體內寒冷體外發熱,手腳冰冷,這屬於格陽證,所以治療必須用理中湯、四逆湯。由此可知,不同地區的氣候不同,寒熱差異很大,治療方法也不同,這不僅僅是傷寒如此。)

霍亂,頭痛發熱,身體疼痛,發熱較多,想喝水,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;怕冷較多,不想喝水,可以用理中丸來治療。(頭痛發熱,表示邪氣是從風寒而來。中焦是寒熱交界的地方,邪氣稍微偏上,屬於陽分,就會發熱。發熱較多、想喝水的,用五苓散來疏散邪氣;邪氣稍微偏下,屬於陰分,就會怕冷。怕冷較多、不想喝水的,用理中丸來溫補。)吐拉停止了,但是身體疼痛沒有停止的,應該調理身體,使體內外協調,可以用桂枝湯來稍微調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