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32)
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32)
1. 辨厥陰病脈證治第十二
既厥陰有還少陽之說,則少陰有還太陽之表證矣。何異與六日厥陰經盡,而言七日復傳太陽之謬同也。夫此條與上條,乃是少陽篇之遺文耳。叔和不之細審,誤次於此,而諸家又不明辨誤注,畫蛇添足,何以訓後?不得不申明之,以俟味道之士參悟而有得焉。)
傷寒大吐大下之,極虛,復極汗出者,以其人外氣怫鬱,復與之水,以發其汗,因得噦。所以然者,胃中寒冷故也。(大吐大下,胃極虛,復極發汗,又亡陽氣。外邪怫鬱於表,則身熱,醫與之水,以發其汗,冒虛得水,虛寒相搏,而成噦也。)傷寒噦而腹滿,視其前後,知何部不利,利之則愈。
(噦而腹滿,氣上而不得下也。視其前後,何部有不利者,即利之,以降其氣。前部,小便也;後部,大便也。《活人》:前證橘皮乾薑湯、半夏生薑湯。此證前部不利,宜豬苓湯;後部不利,宜調胃承氣湯。
白話文:
既然厥陰病有轉為少陽病的說法,那麼少陰病也有轉為太陽病表證的情況了。這和說厥陰病六天病程結束,第七天又傳到太陽經的錯誤說法有什麼不同呢?這條和上一條,其實是少陽篇遺留下來的文字。王叔和沒有仔細審查,錯誤地放在這裡,而其他醫家又不明白,誤加註解,多此一舉,這怎麼能教導後人呢?我不得不加以說明,希望有識之士能領悟其中的道理。
傷寒病,如果用大吐大瀉的方式治療,導致身體極度虛弱,又大量出汗,這是因為體表之氣鬱積不暢,又給他喝水發汗,就會導致打嗝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胃裡寒冷造成的。(大吐大瀉,導致胃極度虛弱,又大量出汗,陽氣也耗損。體表邪氣鬱積,就會發熱,醫生又給他喝水發汗,冒著虛弱喝水,虛寒相搏,就導致打嗝。)傷寒病出現打嗝且腹脹,要觀察病人的前後二陰,判斷哪個部位不通暢,疏通它就會好。
(打嗝且腹脹,是氣往上逆而下不去。觀察病人的前後二陰,哪個部位不通暢就疏通它,使氣下降。前部指小便,後部指大便。《活人書》中提到:前部病證用橘皮乾薑湯、半夏生薑湯。此證如果前部不通暢,宜用豬苓湯;後部不通暢,宜用調胃承氣湯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