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30)
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30)
1. 辨厥陰病脈證治第十二
(下利者,脈虛也。脈當微弱反實者,病勝臟也,故死。《難經》曰:脈不應病,病不應脈,是為死證。)
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汗出而厥者,通脈四逆湯主之。(下利清穀,為裡寒;身熱不解,為外熱。汗出,陽氣通行於外,則不當厥。其汗出而厥者,陽氣大虛也,與通脈四逆湯以固陽氣。亮宸:此證,利與少陰同,但多汗出耳。汗出者,亡陽也。厥與逆冷同,文義似甚於不溫者。
蓋冷甚不溫,而厥陰深於少陰耳。觀子:裡寒不減上證,而增汗出於厥,則亡陽而陰益盛矣。主通脈四逆,豈非並治其格陽乎!熱利下重者,白頭翁湯主之。(利則津液少,熱則傷氣,氣虛下利,致後重也。與白頭翁湯散熱厚腸。)下利腹脹滿,身體疼痛者,先溫其里,乃攻其表。
溫里,四逆湯;攻表,桂枝湯。(下利腹脹滿者,里有虛寒,先與四逆湯溫里。身疼痛為表未解,利止里和,與桂枝湯攻表。)下利慾飲水者,以有熱故也,白頭翁湯主之。(自利不渴,為臟寒,與四逆湯溫其臟。下利飲水,為有熱,與白頭翁湯以涼中。天益:少陰自利而渴,下焦虛寒,而用四逆湯,恐不可以渴不渴分寒熱也,當以小便黃白別之耳。亮宸:下利本屬寒證,然有乘下焦,腸胃澀,故令利而下重。
下利飲湯則為寒,今欲飲水,則亦熱也。四味皆苦寒之劑,裡熱清,而利與後重去矣。)下利譫語者,有燥屎也,宜小承氣湯。(經曰:實則譫語,有燥屎,為胃實。下利為腸虛,與小承氣湯以下燥屎。亮宸:下利原為陰寒,今下利而譫語,則厥陰化熱,入於胃腑,故宜下之,去其實熱而利自止也。又傷寒先熱後必厥,厥深者,熱亦深,厥亦下之。
仲景雖未明言,然必須此湯矣。叔微:有人病傷寒,下利,身熱,神昏,多困,譫語不得眠,或見下利譫語,為陰虛,曰:此小承氣證。眾駭曰,下利而服小承氣,仲景之法乎?曰:仲景之法也。仲景云:下利而譫語者,有燥屎也。宜小承氣湯。《素問》曰:微者逆之,甚者從之。
逆者正治,從者反治。從少從多,是其事矣。帝曰:何為反治?歧伯曰:塞因塞用,通因通用。王冰曰:大熱內結,注瀉不止。熱宜寒涼,結復須除,以寒下之,結散利止,則通因通用也。正合於此,又何疑焉。)下利後更煩,按之心下濡者,為虛煩也,宜梔子豉湯。(下利後,不煩為欲解,若更煩而心下堅者,恐為谷煩。
此煩而心下濡,是邪熱乘虛,客於胸中為虛煩也。與梔子豉湯吐之,則愈。亮宸:此利後餘熱劑也。下利煩躁,厥冷,為大寒,今曰下利後則利止矣,非虛寒之煩,乃遺熱於胸中也。按之心下濡,雖熱而非實熱,用此清其虛煩可也。)
嘔家有膿血者,不可治嘔,膿儘自愈。(胃脘有癰,則嘔而吐膿血,不可治嘔,得膿盡嘔自愈。觀子:此癰膿如前所云,熱不罷,發癰膿之類也。嘔則其邪亦外出矣,故不治可愈。若胃有癰,自當急治,豈聽其膿盡之能愈乎。)嘔而脈弱,小便複利,身有微熱見厥者,難治。
白話文:
拉肚子的人,如果脈象虛弱,本應是微弱無力,反而變得強實,表示病情已經超越了臟腑本身的承受能力,這樣會導致死亡。《難經》說:「脈象和病情不相符,病情和脈象也不相符,都是死亡的徵兆。」
拉肚子,排出未消化食物,身體內部寒冷而外表發熱,出汗後反而手腳冰冷,這是應該用通脈四逆湯治療的。(拉出未消化食物表示內部寒冷;身體發熱不退表示外表有熱。正常情況下,出汗是陽氣向外疏通的表現,不應該出現手腳冰冷。如果出汗後反而手腳冰冷,表示陽氣極度虛弱,所以要用通脈四逆湯來固陽氣。亮宸認為:這個證狀和少陰病相似,只是多汗而已。出汗代表陽氣外洩。手腳冰冷和四肢冰冷類似,但從文義上來看,好像比單純的不溫更嚴重,因為非常冰冷以致於不溫暖,這說明厥陰病的寒邪比少陰病更深入。觀子認為:內部寒冷沒有減少,反而因為出汗加劇手腳冰冷,這說明陽氣衰竭而陰氣更加旺盛,用通脈四逆湯,不就是同時治療了格陽的情況嗎!發熱而腹瀉,伴隨里急後重(想排便卻又排不出的感覺),應該用白頭翁湯治療。(拉肚子導致津液減少,發熱則損傷氣,氣虛弱而導致腹瀉,造成里急後重。用白頭翁湯來散熱並增強腸道功能。)拉肚子而且腹部脹滿,身體疼痛,應該先溫暖內部,再治療外表。溫暖內部用四逆湯,治療外表用桂枝湯。(腹瀉腹脹的人,表示內部有虛寒,先用四逆湯溫暖內部。身體疼痛表示外邪未解,等腹瀉停止,內部和諧後,再用桂枝湯來治療外表。)拉肚子,而且想喝水,是因為體內有熱,應該用白頭翁湯治療。(拉肚子卻不口渴,是因為臟腑寒冷,應該用四逆湯溫暖臟腑。拉肚子又想喝水,表示體內有熱,應該用白頭翁湯來清熱。天益認為:少陰病拉肚子時口渴,是因為下焦虛寒,而用四逆湯,不應該只用口渴與否來區分寒熱,應該要看小便的顏色是黃色還是白色。亮宸認為:拉肚子本來屬於寒證,但有時會影響到下焦,腸胃蠕動不順暢,所以導致腹瀉和里急後重。喝熱湯會加重寒氣,現在想喝水,就是體內有熱。白頭翁湯中的四味藥都是苦寒藥,能清除體內熱邪,腹瀉和里急後重自然就會消失。)拉肚子而且胡言亂語,是因為腸道內有乾燥的大便,應該用小承氣湯來治療。(《經》說:實證會導致胡言亂語,如果腸道內有乾燥的大便,表示胃腸實熱。腹瀉表示腸道虛弱,用小承氣湯可以排除乾燥的大便。亮宸認為:腹瀉本來是陰寒的表現,現在拉肚子又胡言亂語,表示厥陰病轉變成熱證,並且侵入胃腑,所以應該用瀉下的方法,清除實熱,腹瀉自然就會停止。另外,傷寒病通常先發熱後出現手腳冰冷,手腳冰冷越嚴重,熱邪也越深,所以也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。雖然張仲景沒有明確說明,但必須使用這個方子才行。叔微認為:有人得了傷寒,出現腹瀉,身體發熱,神志不清,非常疲倦,胡言亂語,無法入睡。有人認為這種拉肚子胡言亂語的症狀是陰虛,他說:這是小承氣湯證。大家都很驚訝,拉肚子怎麼可以用小承氣湯?這符合張仲景的法則嗎?他說:這正是張仲景的法則。張仲景說過:「拉肚子而且胡言亂語,是因為腸道內有乾燥的大便,應該用小承氣湯治療。」《素問》說:「病情輕微時要用相反的方法治療,病情嚴重時要用順應的方法治療。」相反的方法是正治,順應的方法是反治。根據病情的輕重來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。黃帝問:什麼是反治?岐伯回答說:阻塞的病用阻塞的方法治療,通暢的病用通暢的方法治療。王冰說:體內有大熱,熱邪結聚,導致腹瀉不止,熱邪應該用寒涼藥來治療,結聚也必須清除,用寒涼的瀉藥,等結聚消散,腹瀉自然就會停止,這就是通因通用的道理,與這個病例完全符合,還有什麼好懷疑的呢?)拉肚子之後反而更加煩躁,按壓心下部位感覺柔軟,是虛煩的表現,應該用梔子豉湯治療。(拉肚子之後,如果不煩躁表示病情好轉,如果更加煩躁,而且心下部位按壓時感覺堅硬,可能是因為食物積滯導致的煩躁。這個病例是煩躁,但心下柔軟,表示邪熱趁虛侵入胸中,導致虛煩。用梔子豉湯來催吐,就可以痊癒。亮宸認為:這是治療腹瀉後殘留熱邪的藥劑。如果腹瀉時出現煩躁和手腳冰冷,表示體內非常寒冷。但這個病例是腹瀉後才出現煩躁,表示腹瀉已經停止,並非虛寒引起的煩躁,而是殘留的熱邪在胸中。按壓心下感覺柔軟,表示雖然有熱,但不是實熱,用這個方子來清除虛煩就可以了。)
嘔吐並有膿血,不要治療嘔吐,等膿排盡就會自然痊癒。(胃部有膿腫,就會嘔吐膿血,不要治療嘔吐,等膿排盡,嘔吐自然會停止。觀子認為:這種膿腫和前面說的情況一樣,都是熱邪沒有消除,導致出現膿腫之類的疾病。嘔吐是邪氣向外排出的表現,所以不治療也會痊癒。但如果胃部有膿腫,應該及時治療,怎麼能聽之任之,等膿排盡就會痊癒呢?)嘔吐,而且脈象虛弱,小便量多,身體微微發熱,手腳冰冷,這種情況很難治療。